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学生自主学习

时间:2022-10-19 06:34:59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学生自主学习

【摘 要】“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要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但“自主学习”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它重视学生的“学”,也重视教师的“导”,强调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强调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启发并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条件,不断促成学生由不知到知的转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学生怎样学,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这种形式下教育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性,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

针对以上的现象,下面结合自己对小学教学实践的观察和尝试,谈谈对主动学习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知识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尽可能来源于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安排了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如果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接着我又说现在只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你能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吗?这时,许多同学都被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我进一步问:谁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呢?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做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对学习数学有兴趣。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然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在情境之中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我们要花大力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里趋向,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三、提供操作机会,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标准》要求“教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有关的内容。”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有效。

四、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主动学习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并且在竞争中把个人与集体融合起来,形成了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道德品质。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一些“解题能手”、“争当智慧星”、“评选火箭组”等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更鼓励了那些肯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攀登的奋斗精神。其次,设置合理科学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沿着健康轨道开展竞争。在学习上不仅赛知识、技能,还要赛习惯,赛学习方法,赛语言的表达是否流利、简洁、完整、准确。不把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如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经历了艰苦努力,取得了进步,与考试分数第一名的同学同样得到肯定和赞扬;对取得同样高的分数的同学,还要评比谁的方法更优越、谁的解题思路更简捷,从而让学生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最后,树立学习的榜样。

五、创设课堂教学氛围,解决实际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信息交流,在交流中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逐步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从而让他们积极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我们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上一篇:以人为主的图书管理之我见 下一篇:如何让初中化学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