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祭祖仪式文化内涵之探析

时间:2022-10-19 05:53:25

赣南客家祭祖仪式文化内涵之探析

[摘 要] 在古老的赣南,一直延续着祭祖仪式。祭祖是族人和祖先之间的交流,也是幻想中的人与神的对话。文章试图以人类学的“深描”的视角记录会昌县西江镇许氏“坚盛堂”清明祭祖仪式的过程并对其进行文化内涵分析。祭祖仪式体现了客家人尊祖敬宗、族群认同,也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习惯、信仰,具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

[关键词] 会昌县西江镇;祭祖;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 K8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333-3

祭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如《论语・学而》中载:“慎终,追远,民德归后矣”;《左传》中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老的赣南地区,保存着一种壮观的建筑――宗祠,亦可称为祠堂或家庙。客家地区流传着“敬神不如敬祖”的说法。以家族为单位每年会在祠堂进行大型祭祖仪式。2013年4月5日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六),会昌县西江镇许氏宗祠有个大型祭祖仪式,笔者对这一民间祭祖仪式进行了实证调查,并力图用格尔茨强调的“深描”(Thick Description)来记录祭祖仪式过程,对仪式进行分析探究其文化内涵。

一、西江镇及清明祭祖习俗概况

西江镇位于会昌县北部,东临瑞金市云石山乡,南靠文武坝镇,西连小密乡,北毗瑞金市万田乡。全镇土地面积263347亩,其中耕地面积263347亩,辖2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83个村小组,总户数11879户,总人口51289人。交通便利,323国道、赣龙铁路和厦蓉高速也穿过该镇,镇区南郊建有铁路客运站和货运站,东至瑞金市区25公里,西至赣州市区120公里,至于都县城55公里,至京九路江口站91公里,南至会昌县城45公里。

据《会昌县志》记载,在“清明”日,百姓在祠堂祭祀祖宗。《会昌县志》(三十二卷・清同治十一年刻本)记载:“祭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者,士大夫有田则祭,无田则荐,是祭未有无田者。会邑诸侯各有祭田,其祖宗遗下以备祭祀者为血食。无,则子孙计口敛钱,买田以祭,谓之‘斗丁’,亦谓‘铁板丁’,以其无能改易也。每当清明,本支首事先期以红笺大书某日祀某祖贴祠门外,并编派主祭、陪祭、通赞、引赞、司遵、读祝各执事。前一日下午,荐牲习仪。至期黎明,整肃衣冠,齐集祖祠,分班致祭。所用礼仪悉遵文公所订‘家礼’而慎行之。祭毕,按丁发肉,绅耆另发胙肉、胙钱若干。午席,绅耆毕集祠内宴饮,所以K神余也。在城多唤优人演剧侑酒,以联子姓之欢。其间有不屑为此者,非惜费也,以祖庙为礼法重地,恐以是致生亵媒也。”从古代历史文献中可看出,当地对祖先的崇拜和敬仰。

二、西江镇许氏宗祠祭祖实录

1.时间:2014年4月5日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六)

2.地点: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西江镇许氏宗祠“坚盛堂”。

3.主要参与者:

司仪人:许新发;主祭嗣孙:许先良;分献嗣孙;许氏宗族嗣孙。

4.用乐情况:

传统乐班:大唢呐、小唢呐、胡琴、笛子、大堂鼓、小堂鼓、钹。

铜管乐班:大号(3把)、长号(2把)、小号(2把)、大军鼓、小军鼓、镲。

5.过程

(1)迎宾与仪式前的准备(上午9:50-0:15)

此次活动规模大,许多许氏裔孙都从四面八方赶来,有于都、兴国等好几个县过来的,甚至还有广东的宗亲特地赶来参祭。宾客们都纷纷涌进祠堂,鞭炮声响起,祠堂门前是一支铜管乐队,乐手们身穿统一制服,手持乐器,并行坐着吹奏《永远是朋友》。祠堂内的一对音响也在放着音乐迎宾,很是热闹。工作人员安排参与者入座,并做好仪式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许氏部分宗亲上香叩拜(其中也有女性上香的)。传统乐班入座于祠堂的左侧,铜管乐班仍在祠堂外。参加仪式的祭祀人员集合换礼服,之后传统乐班奏乐,祭祀者在供台前烧纸、三屈躬。

(2)仪式的过程(10:20-11:30)

6.聚餐(12::00―13:00)

仪式结束,工作人员迅速整理现场,祠堂内摆上大圆桌。乐队安排在进入祠堂大门的左侧。就餐之前,铜管乐队奏《小草》《采蘑菇的小姑娘》《歌唱祖国》等曲牌,许氏宗祠理事会会长和副会长分别致辞。讲话结束,便开始就餐。餐桌上大多是传统筵席的菜:旗子块(方块红烧猪肉)、肉皮、肉耳(瘦肉烹黑木耳)、肠官(猪肠吵粉丝)、肉丸、鱼包(鱼肉混粉油炸)、鸭子等。在筵席中,当上到旗子块时,传统乐班一定要奏乐。大约13:00,宾客大都离席。铜管乐队演奏《九妹》《当兵的人》等曲牌欢送宾客。

7.采访

餐后,笔者有幸采访到许氏宗祠祭祖仪式的司仪,从采访当中了解到以下内容:

(1)文化背景。

宗祠有着500多年的历史,许明英是开基始祖;左昭是历史上的杨延昭,右穆是穆桂英。意思是历史上的神保护着中间的祖先。

(2)通赞与祭祀者的挑选标准

①通赞。通者:许新发,年龄62岁,主持这个仪式已14年(2000年开始),他是礼仪组的组长。主持这个仪式时不到50岁,是该宗族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个,以前的都是70岁以上,他的主持比较规范。但担任这个仪式的主持并没有专门的训练,都是自学,想要主持的人只有通过这个场合学习。他对挑选下一个通赞的标准是:年轻化,掌握了礼仪知识;要吸引的了这个场合。有能力在这个场合中指挥全部。“坚盛堂”近十几年的主持都是许新发,但是别的祠堂通赞也会有变化。

②祭祀者。仪式对祭祀者的要求是:以前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有一定学历,现在因男丁太多(一万多男丁),而让分堂安排进行推选。仪式中对主祭的推选是按照克、承、先、祖、德字辈;具体要求是夫妇齐美,夫妻还在世,没有再婚,有子有孙。如果是克,两边的就是承、先,如果是承,就是先、祖,今年选的是先、祖、德字辈。本次祭祀中主祭者姓名许先良,是先字辈,年龄上比较适中。每年的主祭者就在宗祠里推选,每年选的人都不一样,这次的人选是由司仪选出。对于祭祀者站的位置,左右两边的陪祭没有讲究,但是中间的主祭者和分献生是按照字辈的顺序来排列。顺序中规定,有大小尊卑之分,中间最大,左边其次,再右边。

(3)仪式事项的具体安排

①祭文由礼仪组撰写。大概内容是:尊祖敬宗、承前启后,其中包括了祝语、估我后裔兴旺发达,并且结合国家形势与时俱进等等,每年的祭文都不一样。

②祭品的摆放由礼仪组指派做事人员;仪式结束后,祭品同样由做事的人处理,可以带回去也可以不要。

③仪式后的聚餐对座席没有大小尊卑标准,可以随意入坐。

④每年传统的乐班领队不变,但是其中的人员也会更换。

三、祭祖仪式文化内涵的阐释

“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家都同意,对人的行为的理解是文化人类学的目标”。祭祖仪式的背后深藏着的文化内涵有以下几方面:

(一)展现了客家人的尊祖敬宗、族群认同观念

1.根据《辞海》中的释义“祖先崇拜”是对先祖亡灵的崇拜,是鬼魂的崇拜之一。是发生于氏族公社母权制时期,随父权制的确立,逐渐萌生了父亲家长的灵魂似可庇佑本族和家庭成员的观念,并形成各种崇拜仪式。祖先崇拜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修宗祠、修族谱、祭祖先。氏族子孙每一年在固定的时间、地点举行这样隆重的祭祖仪式,不仅表达了族人对祖先的缅怀与崇拜,还反映了族人相信祖先会保护后继的子子孙孙。这是客家人一种强烈的信仰,数千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的客家人的思想。该仪式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讲究的“孝”,即使是去世的祖先依然一样尊敬,在一些节日中祭祀、供奉祖先。祭祖仪式体现了同宗共祖的族群认同感,增强了族人的血统观念。正如刘晓春指出:“无论是传统时期还是现代时期,各个房支通过在一定时期共同举行的仪式认同家族成员所具有的共同血缘。”

仪式中端水上香环节中,主祭洗手、擦手细节;祭文中包含尊祖敬宗内容;主祭者的推选要求是夫妻健在,没有再婚且有儿有女。这些方面都可反映出该宗族对祖先的敬重,也寓意着族人期盼祖先能够保佑族人风调雨顺,成为有福之人。

仪式中有铜管乐队与传统乐班,但在分工上传统乐班仍处于核心地位,在整个祭祀过程中都由传统乐班演奏,铜管乐队只是在迎宾和送客时演奏。这大概是因为族人们认为在过去年代祖先们更多的知道唢呐、胡琴之类的民族乐器,用传统乐班演奏能够更好的与祖先交流。

(二)反映了客家人的崇文重教观念

祭祀者选拔要求为有学历、有文化,在家族中德高望重;祠堂门口立石鼓。石鼓是家族祠堂外立的石旗杆,一般为家族子弟中有考上举人、进士则设立。客家人视读书为“祖业”,有些家族还设“学田”“儒资谷”资助读书人。“石鼓”的数目标志着家族的兴旺程度。这反映出客家人非常重视教育。

(三)祭祖仪式是凝聚族人的纽带

客家是历史上北方汉人南迁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的产物,在早期社会,由于争夺生存资源会引发宗族之间的矛盾,宗族之间便会发生斗争,祭祖仪式则是沟通情感、团结凝聚民心的最佳的方式。

在文明社会的今天,宗族之间的斗争相对更少,但是宗族还是会通过祭祖仪式来彰显权威。每到宗族祭祀,族人从四面八方聚集祠堂参加祭祀。在仪式中,有铜管乐队和传统乐班敲锣打鼓显得非常的热闹,排场很大,向外姓宗族展示了人丁兴旺,族人团结,欣欣向荣。通过每年祭祖仪式的交流,对有困难的族人也可以有更多的了解,从而获得帮助,这是一种族群之爱的体现。

据了解,赣南有些地方祭祖时间跨度很大,许氏宗祠的祭祖为期一天。从侧面反映出,对于举行祭祀的宗族来说,他们关注的不是仪式的细节,而是举行这个仪式愿望的表达和寻求心灵的慰藉,时间短也可省时,省力,省钱。无论是作为学者还是普通民众,我们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都应该更加的爱惜与保护,将这种传统的文化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美)尤金・N・科恩,爱德华・埃姆斯.文化人类学基础[M].李富强,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2]会昌县志编纂委员会.会昌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3]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上中下三册)[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4]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肖文礼.赣南客家祭祖的音乐文化人类学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作者简介:叶增忠(1970-),男,汉族,江西赣州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及合唱指挥。

查丽红(1991-),女,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与教学实践。

上一篇:解析水稻新基质无土旱育秧技术 下一篇:论广西国有维都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