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 第9期

时间:2022-10-19 05:07:54

案例表现:

董某,女,13岁,聋五年级学生,有残余听力,能说会道,漂亮伶俐,聪明好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是班级的好干部、老师的好帮手。从四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她的思想转变非常快,除了学习成绩保持优秀外,其他各方面的表现都令人大失所望,出现了以下的不良行为:1.说谎。她很聪明,说谎不动声色,很难分辨她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说了慌还不承认,除非你抓到了她说谎的确凿证据。2.好吃。班级每个同学带来的零食都要先“孝敬”她一点。3.懒做。吃完饭菜的碟子、碗,让班级里的小同学帮她洗;经常让别的同学帮她擦黑板。4.称霸。班里的同学都很怕她,有很多“小助手”跟在她后面帮其做事。5.偷钱。偷拿奶奶小店的钱;喝喜酒时亲戚给的红包留着自己用,不告诉父母。6.出走。夜里10点多钟,她领着同学翻出学校院墙去市区玩;妈妈管教她,她就说自己的父母没有别人的好,晚上一个人跑到外面去不肯回家。7.逐渐喜欢与异往,与高年级的一个男生偷偷传递小纸条。8.很多老师针对她的行为对她进行批评教育,她就认为这个学校老师都不好,想到别的学校去读书。

不良行为形成分析:

这么优秀的一个学生怎么会一下子变成一个有着严重思想与行为问题的学生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分析,我觉得她的不良思想与行为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1.忽视了对她思想品德的教育。10多岁是孩子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家长、老师的细心关怀和及时的引导。由于其是住校的,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回家后父母工作又很忙,无暇顾及她的生活,更谈不上教育;在学校她学习成绩一直非常好,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一直以来都是同学们的榜样,老师的小帮手,大家便疏忽了对她的教育,以至她的思想行为悄然发生变化时,父母、老师都没有察觉,等到发现时,后果已经有点严重了。

2.老师们对她赏识太“过”。因为她聪明好学,能说会道,学校的老师、领导都喜欢她,经常表扬她,校内校外的各项活动首先选她去参加,从入校以来她一直在赞扬声中长大,这让她内心逐渐骄傲起来,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当她做错了事情,为了能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便用说谎来掩饰错误,老师却以为她不会说谎也没有去追究,久而久之便助长了她的这些不良思想行为。

3.让她管得太“过”。她是班干部,帮助老师负责班级的卫生、纪律等各方面的事情,老师不在时她就是小老师,同学们不敢违背她的话,都很怕她,逐渐地她就成了班级的“小霸王”,甚至有同学主动把零食送给她吃,把公交汽车卡送给她用。她做什么坏事同学们也不敢告诉老师,以至没能及时制止这些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矫正措施:

1.从思想上正确认知。

让其自己找出以前做得不对的地方,并说说应怎样纠正。同时,鼓励其他同学及时指出她平时的不良行为;学校老师、领导指出其不良行为并提出希望;让其父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从严管教,使她认识到不良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

2.约束和消除不良行为。

知道她的不良行为后,通过讨论,我宣布撤销她在班级的一切职务,不改正行为不给评三好学生、各类先进等等。她的脸色一下子就变了。可以看出她还是个自尊心很强、要求上进的学生。于是我充分利用每天晨间谈话课和班队课时间组织大家对其每天的所作所为进行讨论,好的行为及时鼓励与表扬,不好的行为严肃批评与惩罚。同学们还为她专门出了一期题为《多为集体做好事》的黑板报。对她以前的不良行为,也给予相应的惩罚,比如:她叫别的同学帮其擦黑板,现在要她加倍地补回来,忘了擦一次,罚她擦一个星期;拿同学的公交卡还给人家,卡里用掉了多少钱,把钱拿来还给同学;她叫别人洗几次碗,让她给别人也洗几次碗……在同学与老师的监督下,她也感到无形的压力,自然就约束和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了。

3.加强和维持受欢迎的行为。

《思想品德》是养成良好品德、塑造良好行为的一门重要课程,课文中的事例贴近生活,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和事对其进行正反两方面思想和行为的教育,课后练习的题目让她给同学们分析,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讲讲该怎么做。平时一旦发现她有良好的行为出现,就及时当着同学的面表扬她的进步,鼓励她把好的行为维持下去,并拿现在的她和以前一直受大家欢迎的她相比较,看看现在和以前还相差多少,并提出今后努力的目标。

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帮助鼓励下,她一点点纠正了自己的不良行为,还经常主动帮助老师和同学。她还说:现在我已经改掉以前的坏毛病了,以后我要多做好事,让同学和老师还像以前一样喜欢我。果然,一个学期下来,像以前一样受大家欢迎的她又出现在了集体之中。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鄞州特教中心)

上一篇:残疾人体育的人道之美 下一篇:聋生退缩型问题行为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