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配合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48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19 04:35:49

三伏贴配合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48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冬病夏治“三伏贴”配合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 将我中心支气管哮喘住院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B组)予以三伏贴配合西医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经统计学处理P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三伏贴;西医;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95-03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支气管哮喘如治疗不及时,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和气道重塑。而当哮喘得到控制后,多数患者很少出现哮喘发作,严重哮喘发作则更少见。我中心从2007年在夏天三伏的第一天开始、初、中、末伏各采用中药穴位敷贴一次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支气管喘48例,并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48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临床资料

96例患者均为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住院部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病人。

1.1 一般资料: 全部96例均为本院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55-82岁,平均(63.32士8.4)岁:病程4.2-18年,平均(8.4士4.6)年;病情分级[2]轻度36例,中度12例;生活质量评分[3]为(58.16士16.12)分。对照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50-72岁,平均(60士4.3)年;病情分级轻度30例,中度18例;生活质量评分为(56.79士15.25)分.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

1.2.1 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有关)。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 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1]

1.2.2 纳入标准:

全部48例1.符合哮病中医诊断标准[2];病情分级属轻、中度者;年龄50~82岁;本人知情同意受试。

1.2.3 排除标准:

合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渗出性胸膜炎等;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具有降低入组可能性或使入组复杂化的其他病变者;已知对该药物或试验用药中某味中药过敏者;正在参加其他药物的临床试验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2.1.1 三伏帖治疗

2.1.1.1 中药制备:取白介子、细辛、甘遂、元胡、法半夏各等份,将药物研成细末(80目),生姜捣烂用纱布包裹过取姜汁,取大部分姜汁和药末一起混合调成稠膏状,分制成1cmx1cmx1cm圆锥状小药饼。

2.1.1.2 选穴:肺俞、风门、心俞、膈俞、大椎、定喘、膻中、天突、足三里、气海,每1、2、3伏的第一天各贴一次,也可略提前或延后数天,3次为一疗程,连续贴敷三年统计疗效。

2.1.1.3 操作:先用姜汁在背部贴敷处来回涂擦3~5遍,再用毛巾擦干背部皮肤取艾绒少许自制成花生米大小的圆锥形放置在上述背腧穴上,从上端点燃艾炷,燃至不能耐受热度时,再更换新艾炷续灸,一般艾灸三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宜;再取上述药饼贴敷诸穴,用5cm×5cm大小麝香止痛膏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嘱病人贴敷24小时揭去,若局部皮肤灼热难忍则最少4小时去之。

2.1.1.4 注意事项:将帖敷之药稳定牢固,以免移位或脱落;注意局部防止感染;残留于皮肤的膏药,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配置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宜密封低温保存;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久病体弱者,用药量不宜过大,帖服时间不宜过久,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2.1.2 西医治疗: 均采用抗炎、抗敏、平喘等西医对症处理。药用阿莫西林胶囊0.5g口服,每天3次(或头孢呋辛酯片0.25g口服,每天2次;或青霉素注射液560万u静脉滴注,每天1次);氨茶碱片0.1g口服,每天4次(或氨茶碱0.5g加入5%葡萄糖液静滴,每天1次)。

2.2 对照组: 均采用抗炎、抗敏、平喘等西医对症处理。药用阿莫西林胶囊0.5g口服,每天3次(或头孢呋辛酯片0.25g口服,每天2次:;或青霉素注射液560万u静脉滴注,每天1次);氨茶碱片0.1g口服,每天4次(或氨茶碱0.5g加入5%葡萄糖液静滴,每天1次)。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1.根据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分别进行评分:主要症状(咳嗽、咳痰、哮鸣、喘憋)每项按轻、中、重分别记2、4、6分,次要症状(食欲差、口苦、便秘、气短)每项按轻、中、重分别记1、3、5分,计算并记录总积分,观察舌象、脉象但不积分[4];2.统计两组治疗后哮喘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并填写生活质量评分表。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的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原有症状完全消失或显著减轻,症状积分减少大于等于70%。

有效:原有症状有所好转或减轻,症状积分减少大于等于30%但小于70%。

无效:原有症状无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小于30%。[4]

3.3 治疗结果: 由表1可知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由表3可见,2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

4 病案举例

患者陶XX,男,32岁 2007年2月3日就诊。因反复咳喘3年,复发一周入院。入院时呼吸急促,活动后更胜,恶风寒,咳吐白色泡沫痰。查体端坐位,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唇色紫绀、短气乏力、面色白无华、胸廓无畸形,双肺布满哮鸣音,舌质淡红、苔白厚、脉滑数。X线片提示双下肺纹理稍粗。入院后患者卧床休息,予吸氧、抗炎、解痉等常规处理的同时从夏天三伏的第一天开始、初、中、末伏各采用中药穴位敷贴,连续三年,同时让患者戒烟酒,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三年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肺功能PEF大于等于80%,PEF变异率小于20%,患者恢复正常。

5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呼吸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这种气道慢性炎症改变即使在缓解期也仍然存在,因此本病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是一种难以根治的慢性疾病。患者每应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或由于运动后而诱发,常使患者痛苦不堪,影响正常生活是一种对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都有明显影响的慢性疾病[5]。

中医认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长年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疾病,发病因素复杂,一般认为与环境污染、感染、过敏、遗传等有关。临床表现主要以咳、痰、喘为特点,属祖国医学“哮证”、“喘证”、“痰饮”等范畴。目前尚无从根本上有效控制病情的方法。西医在发作期采用抗炎、解痉、平喘等治疗,虽可暂时缓解症状,但不能改变易患体质,因此病情仍会反复发作且逐年加重。近些年倡导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及β2受体激动剂治疗,以预防和控制病情发作,但部分患者存在一定的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依从性差,不能坚持长期治疗。我院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哮喘反复发作是由于患者机体正气不足,免疫力下降,形成易感性体质,而不能耐受寒冷、花粉、异味等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而发病。缓解期尤其是肺脾肾三脏虚损,形成久病多虚、因虚致瘀的体质,以致体内出现痰瘀互结、气血瘀阻,导致支气管哮喘长期反复发作,难以治愈。运用“冬病夏治”是中医择时治疗哮喘的有效方法。中医认为,人体生长和代谢是“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都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冬病夏治”正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预防冬季复发、控制病情发展的目的。从本研究结果来看,采用三伏贴配合西医的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比单纯西医治疗更加具有优势,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用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47-165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蔡映云,李倬哲,方宗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评估[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

[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31.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

上一篇:诺和锐30注射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下一篇:胫腓骨骨折的闭合交锁髓内针固定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