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丝路花雨》谈西部民族文化产业的腾飞

时间:2022-10-19 03:48:14

从《丝路花雨》谈西部民族文化产业的腾飞

[摘 要] 文化是不朽的。民族文化特质一旦形成,对民族经济有着持久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当《丝路花雨》以其以敦煌文化为底蕴,以京剧艺术的形式赋予了舞剧原作以新的内涵,高扬起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主旋律展现在国内外观众面前时,我们无不为之震撼。西部历来不缺少文化精品,但是,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不是一条平坦之路。本文从《丝路花雨》的成功来探讨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效用,以期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寻求理论支撑。

[关键词] 丝路花雨 民族文化 文化产业

一、前言

当大型西部京剧《丝路花雨》以其以敦煌文化为底蕴,以京剧艺术的形式赋予了舞剧原作以新的内涵,高扬起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主旋律展现在国内外观众面前时,我们无不为之震撼,《丝路花雨》为民族文化产业的腾飞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也为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

文化与经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文化是整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经济只是其中之一。生产力越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从这个角度说,今后的经济是文化经济。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如果那个民族在文化问题上变得自觉了,对民族文化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并且把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结合好,可以预见这个民族在未来的经济地位一定是举足轻重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只谈民族经济,不谈民族文化,民族经济的发展就难以持久;只有发达的民族经济而没有先进的民族文化,不可能有强大的民族。

二、民族文化是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生命源泉

西部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是其传统文化的代表,渗透着民族历史发展的痕迹,它的发展也反映了本地区各民族自身的发展与壮大。我国的西部民族众多、地域广袤,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西部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抓住有利机遇,不断整合西部民族文化资源,对于推动西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改革与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较好地结合其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不断地更生创新,既能保持和发展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能积极地有效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要实行这样的文化创新,就要对本民族的文化发展进行历史的、客观的甄别认识,存其精华,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文化,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这样的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全球意识的高度,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方向中,把握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因此需要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并能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有效结合。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发展和变迁,原有民族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对于现在的社会和公众来说,更关注的是它的研究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对于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一些项目,我们在做好保护和研究工作的同时,应该多从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方面来着眼,多从对公众教益的立场出发去认识和思考,这也符合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扬弃哲学。

当然,我们现在所倡导的有所取舍的观点,并不是对传统文化项目的淡然和漠视,而是一种更理性的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和文化传统博大精深而源远流长,这点从近两年来“非遗”项目申报的热闹就可以看出来。对于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来说,应准确地掌握好取舍尺度,既要避免各自为政的局面,又要防止一厢情愿的现象。

四、民族文化走产业化发展是民族文化的破冰之旅

当文化产业这个新词汇频繁出现的公众视野的时候,传统文化的概念被打破了。在国人的意识里,文化和经济始终是有些距离的,正统的文人历来都是耻于谈钱的,多年来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那种生前撩倒,身后成名的文人墨客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大家。这种在今天看来很奇怪的现象其实和中国文人骨子里那种传统的清高与孤傲是无法隔离的,这些体性的特征在很大的程度上又成为影响整个文化领域的一些共性。这种个性与共性的交错就是最大的危害,其实质就是造成了一种长期的封闭与自我压抑。

文化产业就是把文化和产业真正意义上结合起来的基点,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中自我矫正。文化是很宽泛的概念,它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文化的发展无法脱离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的提升在和大意义上需要借助文化的力量。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从旅游文化的兴起到眼下火爆的名家在公众场合的讲经说法,这让我们看到了文化振兴的力量。

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在经济上始终处于努力追赶的地位,但是,在这中追赶过程的艰难步履中,我们还是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于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使用。中国西部的文化资源在国内外就和大的影响,多年来,西部各地一直致力于单纯文化的研究而淡化了其本身的经济价值,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为此,西部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尽快与产业的接轨,是把文化产业中可以开发和利用的价值不断延伸。

五、强强联合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核心

市场经济作为开放性经济形态,有利于打破封闭落后状态,超越民族与地域界限,共同进入统一市场;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促进民族区域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民族经济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现在,国家更加重视中西部的发展问题,这就为区域民族经济变革展现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为区域民族经济的振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必须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加大市场化运作,实现强强联合,才能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六、结束语

民族文化对民族经济的推动力有着一只看不见的“手”。谁抓住了这只“手”,谁就能推动整个民族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市场也需要培养和引导。民族文化只有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才能赢得民众的认可,才会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文化与产业的紧密结合,这才是西部文化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建伟:关于“人文精神”的定位问题[J].新华文摘,1999

[2]孙家正:关于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建设问题[J].新华文摘,2000

上一篇: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动态模型分析 下一篇:住宅产业化进程中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