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拳理探秘(1)

时间:2022-10-19 03:45:22

108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拳理探秘(1)

【编者按】《108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拳理探秘》一文,是按照套路中动作的排列顺序而写的,其中重复的动作不再复述,文中总起来介绍了近40个动作。

崔仲三,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中国武术八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式太极拳传承人。

崔仲三先生出身于太极世家,幼年起就随祖父崔毅士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至今已有五十余载。崔毅士是杨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之入门弟子、露禅门下第四代正宗传人、中国杨式太极拳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北京永年太极拳社创办人,在太极拳界享有盛誉。崔仲三先生秉承家传,在祖父严格教导下悉心钻研,深得杨式太极拳的精髓,全面掌握太极拳、器械及推手,继承了祖父拳架舒展大方、匀缓柔和、轻灵沉稳、刚柔相济、意在其中的风范,是中国杨式太极拳嫡传之人。

本刊主编与崔仲三先生多次接触,深感崔先生对太极拳的热爱及其为推广太极拳所作的种种努力。应本刊的邀约,崔仲三先生将《108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拳理探秘》一文在《少林与太极》上刊登,以满足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尤其是杨式太极拳爱好者对太极拳拳理拳法探讨的需要,希望能借此使太极拳爱好者步入一个新的境界。

杨式太极拳有非常完整的拳术、器械套路流传,前辈也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太极拳的理论以及规范的动作体系。我们练习太极拳的时候,如何更好地把握动作规格,体现太极拳的韵律?太极拳的劲力如何体现?拳理、拳法如何与动作练习相结合?这些问题将在本文中得到解答。

一、预备式

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的“无极式”,就是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的“预备式”。它是整套动作的起始动作,其动作要领也是贯穿整套动作的精髓。

《太极拳论》首先提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从动作整体外形来讲,“无极式”要做到身体自然直立。这个动作看似极其简单容易,但却内含了极其复杂和严格的动作要求。从传统杨式太极拳动作要领和练习法则来讲,“预备式”动作要做到:头顶悬,虚领顶劲,身体自然挺拔;眼平视,精神提起,意念集中;口微开,舌抵上腭,呼吸平缓;下颌微收,竖项立顶,立身中正;肩松沉,神态自然,呼吸下沉;含胸拔背,身体自然舒松;肘微屈,双臂保持弧形,动作饱满;松腰,沉髋,身体重心平稳;尾闾中正,收腹敛臀,身体保持自然弓形;双膝微屈,身体避免僵直;十趾微抓地,身体保持平稳,重心稳固。动作时要轻提、慢开、缓落,也就是要左脚轻轻起,与地面近于擦地向左缓慢平行移动,然后左前脚掌先踏地,随重心移动再全脚掌踏实,身体不可产生明显的左右位置移动。双脚平行,脚尖向前,双脚间距离与肩同宽。正如《无极歌》所讲:“无形无象无分拿,一片神行至道夸。参透虚无根蒂固,浑浑沌沌乐无涯。”

早年间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是直接从开步开始动作的,脚的方向是两脚平行,脚尖向前,与肩同宽。这样做有“占地方”的意思。因为只有有了“根据地”才能站得稳,才能立场坚定、站稳脚跟地回击对方。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太极拳也由注重技击逐渐演变为以健身为主的拳术,后人将“预备式”动作慢慢地进一步完善,成为由并立步到开立步的动作过程。

二、起势(太极出势)

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起始动作的名称为“太极出势”,有套路开始和出手的意思。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起势”动作。

现在流传的传统杨式太极拳起势动作有两种演练方式:(1)身体自然直立,两手掌心向下、向前平举与肩平,然后再慢慢下落。(2)如本文所介绍的演练方式,是当年杨澄甫宗师准备南下授拳前在京时传授的。这种方式一改平时所见的两臂平举为:两臂准备向前平举前,双手掌指先要微向下伸展,然后双臂微微外旋,转动虎口向上,拇指与食指在同一平面,以虎口为力点“运劲如抽丝”带动双臂慢慢前举;腕与肩平时,要沉肩垂肘,舒腕展指,同时以“虚领顶劲”的意念,带动脚部产生的力量,由腿至腰至肩,将身体向上催起,最后力达掌指。此时身形要尾闾中正、安舒、含胸拔背,呼吸要平稳、深长,神态要自然。要竖顶立腰,身体和重心要在同一纵轴线上,以保持身体的稳固。

只有明了了力量的来源,才能体会到拳谚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两臂掌心相对,虎口向上、向前平举,这个动作糅进和借鉴了武式太极拳的立圆动作,丰富了原起势动作的过程,使之更具有攻击力和化解力。身体重心微下坐,双膝关节要微屈;同时,先沉肩、再垂肘,以双手拇指为力点,腕关节向内转动,带动双掌指立圆弧形向上挑起收于胸前,双腋要虚,不可紧夹身体。双掌心侧相对,双臂呈八字形,双臂微内旋向下旋腕,翻转掌心侧向下。双手以人字形向两侧平分,掌心侧相对,松肩、垂肘、虚腋,此时力贯双掌外侧,以转臂旋腕的动作继续将外力化解。然后,双掌再沿椭圆形路线向前展臂推出,双掌前推时要保持在肩宽的范围内,掌指向上,高与鼻平,掌心侧相对,顺腕舒指,腕部不可向前坐腕用力,手指与肩要保持圆活、自然的状态。同时身体重心随向前展臂前推动作,以“虚领顶劲”之意,以脚生之力,将身体向上拔起。含胸拔背,坐腰,掌心内涵,意念贯注十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拳谚所云“劲起于脚跟,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发于脊骨”的境界。双臂内旋翻转,掌心向下按,先松肩,再垂肘,然后落腕顺指,依此顺序将双掌缓缓下落到两腿前外侧。定式时双臂要保持自然弧形,不可僵直用力,更不可折腕张指。身体要安宜舒适,心境要平和。双手要有如在水中向下按漂浮物的感觉,有动中寓静、静中寓动之感。但有许多练习者在做此动作时,往往将双臂回抽下落,殊不知这样做时自己已失去了进攻和防卫的能力。太极拳的动作意识感觉不能断,久而久之就能达到拳谚所云“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之境。

第二种起势动作,如北京的崔毅士先生、武汇川先生、王旭东先生,再如杭州的牛椿明先生都练过。本文所介绍的“起势”动作,就是按我祖父崔毅士所传解析的。

三、左揽雀尾(左掤式)

《太极拳十三式打手歌诀》中第一句就提到“掤捋挤按须认真”,这就说明掤、捋、挤、按这四式动作在整套太极拳动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掤、捋、挤、按四种手法也称为“四正手”。而采、掤、肘、靠四种手法在太极拳术中称为“四隅手”。“四正手”与“四隅手”相呼应,统称“四正四隅手”,也称为“太极八法”。

上一篇:千谚万语话健康——皮带越长,寿命越短 下一篇:女人的饭,男人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