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静与躁动

时间:2022-10-19 03:44:03

黄鸿琼,泉州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书法专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2004年倡议并组建福建省至今唯一的书法本科专业。所培养的7届本科生获得部级、省级奖项200多项。长期从事书法理论研究、书法创作、书法教育工作。已出版专著5部《古典书法美学史纲》、《书法家族文化研究》(魏晋南北朝部分)、《书法教程》、《楷书学习指南》、《隶书学习指南》。参编全国统编书法教材多部。并在《中国书法》、《文艺争鸣》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书法理论文章近百篇。曾多次参加国内、国际书法展览及文化交流。为全国名书家展览写序多篇。2009年获得国家最高书法专业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三等奖。书法作品流入日本、韩国、菲律宾、新加波、美国、东南亚等各国,并为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家收藏。

晋人书法平和自然,含蓄蕴藉,追求一种“虚静”的审美境界。强调创作主体在作书之前须凝神静虑,主张“凡书贵乎沉静”,从而达到一种超然物外、怡然自适的创作境界。这是受儒、道、玄“虚静”说的影响。老子《道德经上篇・十六章》有“致虚极,守静笃”;《荀子・解蔽》篇里“虚一而静”认为精神活动前的准备阶段应具备涤除“十蔽”的“虚”,专心致一的“一”和如同明境止水的“静”;玄学则是在老庄学说的基础上以虚静、空灵、玄远体会自然万物,追求“有以无为本,动以静为基”。它们都以不同的侧面反映出虚静的美学精神,“虚静”说对晋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家影响深远。

正是这种“虚静”的美学精神使晋代书家视实用功利为低级之事,他们淡薄名利,喜好山水,创作心态自娱、自适,使艺术达到一种空灵的虚静的美感。他们的作品并非刻意地“创”出来的,而是含有内在生命冲动的抒发,是内心随兴所至,遣兴抒怀,“任情恣性”而显示出一种对情意、对人格独立的高度重视。这种“虚静”的境界所蕴涵的精神是一种中国传统的重视人文修养的至高的境界。书即人。文、书、人三者合一,这乃是传统书法重要的文化特质。而当代的这一文化特质正在渐渐地丧失。古代书法创作深厚的生命内质,文化内涵,当代书作正在悄悄地转移到一种外在形式的体现和文化内涵的搁浅。

与晋人书法的“虚静”内向型美学相对照,中国当代书法创作则侧重外向型美学探讨,自娱、自适性渐消失,书法成了审美者的消费品。这有三大因素在起作用:一是比赛形式的出现;二是展厅效应;三是经济社会的影响,导致当代书法创作心态的变化。

与晋人书法的“虚静”内向型美学相对照,中国当代书法的审美趣味明显地发生了改变。

首先, 进入经济社会的当代书坛,书法不仅是陶冶性灵、内守情怀的一种功能,书法竞胜功能极大地膨胀。人们以竞争的名次为心灵收益的依据,使书法由“虚静”转化为“躁动”。

其次书法作品由案头小品转为壁上巨制,走出书斋进入展厅,也是“虚静”流失的原因。当代书法进入展厅,目的就是要让人评价,导致了从容、平和心态的流失。

第三,晋人书法重视过程,不在乎结果,只求自娱、自适。而当代书坛更注重目的、注重结果。晋人的书法成就告知后人,书法的内涵应是深厚、扎实的,不应是浮躁的、急于求成的,我们应把与字外工夫有关的文化内涵、个性修养和感悟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因为它最能体现书家内在精神和审美境界。如果我们能够以学识涵养治艺术,以艺术修养治学术,以字外功夫养艺术,那么我们就可以彰显当代书法艺术最缺少的东西。

与晋人书法的“虚静”精神所体现出来的风格的一致性相比,中国当代书法因注重外部的、形上的表现很难形成真正的自我个人风格。

综上所述,与晋人书法相同,当代书法也是否定理性束缚,追求个性解放,欲另辟蹊径,自由地实现自我价值,但当代书法却体现了自我的短暂存在而整体的自我失落。传统书法审美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书如其人”说被解除了,留下的是审美者与作品的关系,是消费关系。创作者却成了精神审美消费的制作者。当代书法正走向审美消费。对于书作则是模式化的短暂风格的展现,是表演式的创作,是人的个性分裂的展现。我们期待着在晋人书法“虚静”美学精神之上的另一种超越,期待着在求变求新中有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上一篇:痴心不改醉翰墨 下一篇:滁州情怀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