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物理课堂充满生活元素

时间:2022-10-19 03:17:49

让物理课堂充满生活元素

【摘 要】以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功率》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运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结合生活实例探究物理规律──借助生活实例理解物理规律──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实例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层层深入,以实现课标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学生借助生活实例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要想更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必须学好相关的物理知识,透过生活现象看本质,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元素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现在的学生普遍感觉物理难学,原因之一是物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所讲授的知识规律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兴趣低下,失去探究的乐趣。

结合物理教学特点和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应该用生活来组织物理课堂教学,让生活走向物理,再让物理走向生活。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去修正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生活服务,为社会服务。

1运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对旧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推理得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需要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从感性认识入手,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情景。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物理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对生活实例进行分析,才能发现有价值的一般性规律,才能从原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课堂教学的第一次飞跃。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功率》一课的导入时,出示如下生活情境问题:

小强与小明体重相同,有一天,两人来到桃林口山脚下,进行爬山比赛。比赛结果是小明先到达山顶,过了一会小强才上来。小明说:“我赢了。”小强说:“你没有赢,咱俩人体重相同,爬的山一样高,做的功一样多。”小明说:“咱俩做的功虽然一样多,但我做功比你快。”

上述材料是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实例,是在最低层次上创造出来的经验素材,是学习的起点。通过对这些实例分析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拉近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分析、讨论这些具体问题,才能感知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真实存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要求。在学生已经感知了物体做功有快慢之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探究。

2结合生活实例探究物理规律,实现探究过程生活化

探究过程生活化是指教师在设计探究内容时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课堂内外的任何生活空间进行。通过生活化探究,它能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能发现新知,是对知识的再发展;通过生活化探究,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和心灵感悟,品尝探究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好;通过生活化探究,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将这些技能和方法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对于《功率》一课揭示功率概念的时候,由导入情境引出物体做功快慢的不同之后,进而探究如何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出示如下生活情境:

体重相同的小强与小明进行爬山比赛,共比了两个回合:

第一回合:小强和小明同时从山脚出发到山顶去,结果小强先爬到山顶;

第二回合:小强和小明约定,在1min内看谁爬的山高,结果小强1min内爬的山比小明高。

两种情况下,谁做功快?

通过讨论学生感知物体做功有快慢之分,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有两种方法:(1)不同的物体做相同的功,所用的时间短,功率大。(2)不同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做功多的物体,功率大。

接着出示如果做功的多少不同,做功的时间也不同,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出示如下生活情境:

小明在40 s内做功1 200 J,小强在60 s内做功1 500 J,他们谁做功快呢?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概括出一般规律: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来比较,即功率。接着学生自学关于功率的公式,单位,及一些运动物体的功率。通过这一层次的活动过程,学生已经对功率的知识有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理解,已从感性的、较初级的生活经验,逐渐上升到了理论高度,为他们进行下一层次的活动打下了理论基础。

而对于物理规律的理解,如果只是单纯在公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枯燥,记忆也不会持久;如果能够借助生活实例,提出生活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自觉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会更加主动、更加深刻。

3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

通过上一层次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功率的认识已经上升到理论高度。不过,这还不是课程的最终目的,它只是完成了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还需要把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生活中去,通过再实践、再认识来加深对功率的理解。利用学生掌握的功率知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进行技能化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对功率进行再实践、再认识,达到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以及能力的培养。

技能训练生活化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是练习训练生活化。课堂教学和学生作业与学生真正生活是有差别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作业题时,题目素材要尽量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对生活化的题目素材进行理想化、系统化加工,让学生通过作业训练,既能巩固知识和技能,又能懂得生活中的物理道理,从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如在《功率》一课课外实践的环节,出示如下生活问题:

选择所需器材,测量自己从一楼到三楼的功率。

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物理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的“本领”。

如结合每年的“科技节”和“科技活动小组”活动,指导学校对参赛作品,进行反复试验,并结合物理知识分析失误原因,不断改进。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物理,在生活中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和运用物理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物理、创新性地运用物理知识的积极性。

总之,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要落实新课标,体现物理教学的新课改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见物思理的学习意识,教师要用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努力将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思维在逐层递进中深入发展,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鲜活多彩,富有生命力,使他们真正体验到物理的应用和价值,体验到自己所学习的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生活课程”,从而在最大限度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效果。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下一篇:浅谈新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