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是领子的本钱

时间:2022-10-19 02:33:00

我喜欢看泰森打拳。光看模样,你就知道他天生就是为拳坛而生的。这厮长得跟老式罐头瓶似的,脖腔特短,且粗壮,硕大的脑袋几乎直接端放在锁骨上,根本找不见脑壳与锁骨间的那个过渡带――脖子。据说,模样长成这,特杠揍。即使挨了重击,物理意义上的作用力也会通过短粗的脖腔迅速传至上肢及整个身体,脑袋的震荡和摆幅都很小,所以不会一拳就被打个跟头,栽下去让人读秒,专业术语叫“抗击打能力强”。但是,就这模样,如果换他做时装模特,大概会气死设计师,什么竖领大翻领高围领,跑他脖子上都得趴着,统统给你穿出和尚领的效果来。

把时装弄成表演,那便是艺术了。需要身材修长、脖子也修长的模特来衬托,于是名模才紧缺和走俏。不信把泰森从拳台捉到T型台上“没病走两步”,看看设计师是不是当场就吐白沫儿。所以,巴黎时装界有句很流行的行话,叫“脖子是领子的本钱”。意思是说,领子对时装特重要,脖子对领子更重要。

作为档案业内人士,我常常琢磨,我们的“脖子”是什么?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是:档案工作者是档案工作的“领子”,档案就是档案工作的“脖子”,馆藏才是“本钱”。

社会是个大舞台,都这么说。档案工作在舞台上展示魅力,靠的是档案的那种历史文化气韵。能不能镇得住观众,要看馆藏中精品档案的文化底蕴有多厚。档案馆的社会定位是文化事业单位,是文献收藏机构,那么公众对档案馆的角色认同便离不开“文化”,离不开“收藏”。倘若馆藏中是清一色的红头文件,利用者只会看到“信息需求”,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好像还有距离。既然是“收藏机构”,藏品的成色便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量多量大量全固然很好,但考量档案馆文化质地的标尺还是取决于馆藏精品的含金量。这其中的差异,正如同普通着装与时装表演一样。

两个事例让我颇有感触。

一个是安徽。皖南的徽州文书民间极丰,十多年来文物贩子进行篦梳式疯狂收购,黑市文易猖獗。安徽省各级档案部门积极征购民间珍贵档案,前后征集回5400余件(卷)。其中安徽省档案馆征集回的一组8件“明代徽州土地产权变动和管理文书”,于2002年3月首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被作为我国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2003年10月,黄山市档案馆征集的“明代徽州分家阄书”第二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同为黄山市档案馆征集的南唐谕祭文,是目前安徽省记载最早的纸质档案,在全国也极为少见。

另一个例子出在贵州。水族文字是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一种古老文字,是至今依然活着的跟东巴文并齐的两种象形文字。水族文字写成的典籍称之为水书。贵州省荔波县委、县政府将水书征集抢救工作列入2004年度“十件实事”去抓,并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截至2004年7月,荔波县投入水书征集抢救专项资金40多万元,责成档案馆从民间征集回水书原件5400多册,征集中甚至用上了赊购的办法去抢时间,以防文物贩子先下手掠去。水书专家仅仅鉴定了1500册,就有惊人的发现:出自明朝弘治年间的木刻本1册、手抄本8册,清代各期1053册。这部分历史文献可以说是水族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政治、经济、民俗、医药、民间信仰等皆有反映。

两个例子很能说明一些道理。徽学已是一门显学,安徽的各级档案馆正是在与文物贩子的抗争中抢得一羹,才保全了档案馆在徽学研究中的一块领地,同时也才保全了档案馆的文化地位不容忽略。一些珍贵档案入馆,才无愧于文献收藏机构的“收藏”招牌。而贵州荔波县档案馆的5400册水书文献,更显示了“脖子”的作用,其档案工作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数十家新闻媒体的强烈关注,当地政府甚至已将水书文献当作拉动旅游业的一股吸引眼球的力量去谋划。想想东巴文在云南丽江旅游开发中的那种作用,水书的历史感和文化魅力也不会落到黄尘埋珠的下场,至少值得期待。

所以说,有“本钱”,才能出效果、出彩儿。

上一篇:明确思路 抓住重点 迎难而上 下一篇: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实施五星级目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