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时间:2022-10-19 02:11:31

服务型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 服务型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较传统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即更加强调服务意识的增强、更加注重服务能力的提高、更加注重服务制度的创新。构建服务型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需要从提升服务型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地位、明确服务型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对象和定位、创建和培育服务型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加强服务型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四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 服务型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方式

党的十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等院校是我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源头。构建服务型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对进一步促进高校发挥在国家、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加快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高校为核心组成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网络系统,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与有关政府部门、中介机构、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其他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子系统密切配合、互相推动,在不断变化中构成一个有机整体[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并且已经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某些研究领域体现出国际级的水平,但是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差距,与国际竞争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固然有办学理念、办学水平等方面的因素,但是缺少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与运作平台,也是客观存在的制约环境。在政府层面上,国家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良好政策在实际执行时走了样,出现了偏差,成效当然不尽如人意。2006年,国家提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如何理解“以企业为主体”的真正内涵,可能是所有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指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最终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少人在理解过程中出现了偏差,简单地理解为任何资源向企业的简单集聚,将途径手段与目的混淆。如在产学研工作中,一些地方科技主管部门一味地将所有科研经费直接拨付至企业,增强企业的研发力量,这样的做法初衷是好的,然而往往事与愿违。特别是在民营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不少私企老板买地建厂房花多少钱都不心疼,可是在研发投入上却不舍得,他们缺的不是资金而是理念。当获得政府的资助后,不把钱用于产品研发、技术攻关上的不在少数。高校科技人员往往怀着满腔热情与企业共同申报科研项目,也做了不少前期预研工作,而在获得经费资助后,被企业随便打发了事,挫伤了很多研发人员的积极性。长此以往,高校的创新能力不仅不会增强反而会弱化。

高校层面,现有的建设体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适应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适应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专业、学科结构基本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设置,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科研人员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平台尚未建全,成果得不到及时转化;开展服务型科学研究的保障机制还未建立,等等。

二、服务型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

高等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主要场所,而且是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更是原始性创新成果的重要源头和实现技术成果转移的生力军。波士顿地区的8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分别是波士顿学院、波士顿大学、布兰德斯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东北大学、塔夫斯大学、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是推动波士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据统计,2000年,这8所大学15亿美元的科研经费,95%都是花在了波士顿地区;2001年,一共签订了280项新科技发明的转让许可协议,这些协议中包括建立41家新公司,等等[2]。放眼世界,我们发现,凡是水平比较高且发挥作用比较好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都是非常强调服务职能。因此,我们提出构建服务型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它与传统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相比,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1.更加强调服务意识的增强

传统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并不是没有服务意识,也并不是没有服务功能。之所以强调服务型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我们更加强调增强科技创新的服务意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服务职能。

传统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服务,更多是为了服务而服务,是“自我中心”,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社会发展的主导者,并不承担为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性和前瞻性策略选择的重任,主要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支持系统,扮演的角色是被动者,没有成为社会的发展中心。而服务型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积极介入到知识经济发展中,主动解决社会发展的问题,大学从被动的服务向主动的服务转变[3],主动为区域的整体发展服务,成为区域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器,体现了从“自我中心”向“社会中心”的价值转变。

高校职能的拓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高校应当走出深闺,走向市场,主动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功能延伸的必然[4]。

2.更加注重服务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注重理论研究,对实际的产业发展需求关心不够。一份教育部安排的研究课题报告显示,由于受到缺乏内在动力机制、缺乏外在经济载体、社会投资机制不畅等三个“瓶颈”制约,近年来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真正实现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0%[5]。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反映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服务能力不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不够。

高校专利转化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传统高校的知识生产是在知识生产模式1的方式下进行的。知识生产模式1,是以理论独尊,是纯科学研究,研究问题由学院团体的喜好决定,问题解决很重要的是依赖科学的学科资源。这种知识生产模式侧重于基础研究,较少关注研究的产业化应用。服务型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的提高,是在知识生产模式2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应用语境下的知识生产方式,它是应用推动机制,解决问题与成果的某些特定应用有关[6]。

3.更加注重服务制度的创新

传统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由于注重理论创新,因此在制度设计上,主要是围绕如何激励理论创新而进行的。发表多少篇论文、获得几项专利、出版多少本书、承担或主持多少科研项目成了影响高校教师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的主要依据,这种制度导致教师往往重视论文、专著、专利的数量和质量。

制度问题往往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服务型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更加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实现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从而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服务型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自己的作用[7]。

三、服务型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举措

1.提升服务型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地位

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企业是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各方面的资源也在不断地向企业集聚;另一个重要的创新主体即高校存在被忽视或被边缘化的现象。忽视高校的创新作用,过于强调政府资源往企业集聚,将使高校科研人员失去服务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一支核心的创新力量,若其作用得不到有效体现和发挥,实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的一大损失。由此,要构建服务型高校科技创新创新体系,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资源配置和政策倾斜等机制激发高校的创新动力和活力,以服务型科技创新精神为引领,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各方面的建设工作。

2.明确服务型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对象和定位

高校应明确科技创新的重点服务对象是企业,只有将创新最终转化为生产力才体现其真正价值,并同时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服务型科技创新研究应为与企业发展需求紧密相关的应用型研究,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共性技术问题。根据在具体工作中的观察,我们发现,不少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目的是申报政府项目,获取经费资助,而非在技术上占领行业制高点,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少企业对长期发展考虑得较少,往往提不出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难题,当前遇到的问题多数自身可以解决。因此要引导高校开展有较好市场前景,五年内能够实现产业化,对当前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的研究,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用科技创新引领企业的发展、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3.创建和培育服务型高校科技创新基地

构建新型校企利益共同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以高校为依托,联合相关行业企业建设服务型科技创新基地,采取灵活创新的运作机制和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校企共同利益最大化,科技和经济一体化。

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成立了不少产学研创新联盟,名称很好听,愿景也很好,但是不少联盟成立后,成员还是各行其是,作为技术支持的高校科研院所不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参与合作,结果牌子挂了不少,成效不显著。简单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弊病:一是运作机制不完善,成员间交流和沟通较少;二是建设经费不足,联盟牵头单位掌握的资源太少,没有“盟主”的威望;三联盟牵头单位为企业的,因行业竞争,其他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服务型科技创新基地的构建要吸取现有产学研合作平台的优点和经验,扬长避短,轻形式、重实效。任何合作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缺少交流沟通,就建立不了信任机制,合作将举步维艰。研究表明,产学研合作绩效与合作关系的紧密成正相关。首先,创新基地要设有具体的活动场所和工作人员,使基地成员具有归属感,在固定的场所内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培训、技术难题对接讨论等活动,增进相互间的感情,逐步建立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关系。其次,科技创新基地的牵头单位应为高校,联合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等共同组建,安排专项资金予以大力投入建设。通过项目攻关、知识产权共享,使参与企业逐步看到技术研发带来的效益,逐步引导企业出资与高校共建研发中心,为企业的成长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和养分;研发中心通过吸纳高校毕业生、社会人员参与科研及产业化,并逐步衍生发展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科性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反哺于科技创新基地,形成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

4.加强服务型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为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以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学术性学位教育、轻专业学位教育的现象,造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的短缺。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侧重于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大力扶持和积极引导的发展重点。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契机,紧密依托高校服务型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开展适合地方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持。

当然,上述举措中,制度建设是贯彻始终的,任何好的举措都需要制度保障和推进。

参考文献:

[1]朱爱胜.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7(12A).

[2]Engines of Economic Growth.The Economic Impact of Boston’s Eight Research Universitieson the Metropolitan Boston Area.

[3]王晓华.大学服务职能拓展的世界性努力.比较教育研究,2002(1).

[4]周济.现代大学要延伸功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

[5]统计表明高校科技成果转换率约为10%.http://.cn/c/edu/2007-02-14/160012318715.shtml,2013-3-25.

[6]樊旻倩.对GLNSST知识生产模式的研究.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7]科技园区不应迷恋低容积率.http:///sbhtmlnews/2012/1/253701.shtm,2013-4-30.

上一篇:互动式教学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应用 下一篇:从沟通系统结构模式看硕士研究生师生沟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