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债务危机成因和思考

时间:2022-10-19 02:09:32

欧洲债务危机成因和思考

摘要:目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对世界经济复苏产生严重影响。整个欧洲面临严峻的考验。欧债危机虽然对中国直接冲击不大,但间接影响明显,值得我们警惕和思考。

关键词:债务危机体制缺陷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3-0093-02

一、欧洲各国现状

2009年9月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洲始终笼罩在债务危机的阴霾之中,并不时发作。2009年10月希腊政府宣布,其2009年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将达12.7%,而不是原来所预测的6%;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将高达113%。2010年4月,标准普尔将希腊评级降至“垃圾级”,危机进一步升级,2010年5月.欧盟和IMF同意提供给希腊总额达1100亿欧元的援助危机才开始慢慢好转。爱尔兰紧随其后于2010年11月也发生了债务危机,葡萄牙于2011年4月又出现了债务危机。意大利和西班牙又传出了债务问题。

2011年末以来,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向爱尔兰和葡萄牙提供联合金融救援,并向希腊提供了第二轮救助。但由于核心国家意见不一以及救助的各项细节迟迟得不到落实,欧元区债务危机反复恶化,并迅速向区内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和第四大经济体西班牙蔓延。7月底、8月初,意、西两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然走高,一度超过6%。欧洲央行被迫于8月中旬重启饱受争议的债券市场计划,先后两次购买意、西债券,将两国国债收益率推低至5%附近,勉强稳住了局势。面对来势汹汹的危机,欧盟和欧元区核心国家似乎办法不多,前景令人忧虑。

二、欧洲债务危机的主要成因

1.政府失职

欧元区PIIGS五国在面临债务危机时,其政府往往反应迟缓,应对措施乏善可陈。在选举政治状态下,在债务危机已现端倪之时,政党和执政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往往在大选和民意调查中取悦、糊弄民众。例如,爱尔兰、西班牙等国起初放任国内经济泡沫膨胀,在泡沫破灭后,又动用大量的纳税人财富去救助虚拟经济,导致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2.统一的货币政策

欧元区内,各个国家就只能单一地依靠实施财政政策来发展经济。所有国家采用统一的货币政策,这必然不能满足所有成员国的需求,可能还会对某些国家带来负面效果。比如,2002年,德国的GDP增长率是0,HICP是1.4%,而爱尔兰GDP的增长率是6.5%,HICP达到4.7%。在这种情况下,德国需要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爱尔兰却需要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而当时整个欧元区经济受美国的影响而处于低迷状态,ECB(欧洲中央银行)在2002年一年中多次调低了欧元区的指导利率,执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见,ECB的货币政策迎合了德国的需要,却进一步加深了爱尔兰的通胀率。

3.缺乏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欧元区各国独立行使财政政策。这样在成员国间缺少财政转移支付救助机制,发挥财政稳定机制的作用。当一国财政出现问题时,其他国家没有义务,最多只是处于道义上提供帮助。这无疑不利于财政问题的解决。而欧元区成员国发展的不平衡性较大,在不同财政下,一些国家(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国家)财政出问题是必然的事情,缺少财政转移支付的救助机制会使这些国家容易产生财政问题,进而增加了潜在债务危机的风险。

4.实体经济缺乏“生产性”

例如,希腊的支柱产业是旅游业和航海业;意大利主要依靠出口加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拉动经济:西班牙和爱尔兰则依靠房地产和建筑业投资拉动经济;葡萄牙主要依靠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且工业基础薄弱。这些国家的支柱产业大部分都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在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前显得异常脆弱。

三、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1.保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坚持将解决本国问题置于制定货币政策的中心环节。从表面看,中国货币政策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但国际经济形势剧烈波动时期,国内的货币政策问问容易被国外的政策动向所左右,最典型的就是2008年底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因过多的考虑国外经济危机的程度和对本国经济的冲击,致使刺激计划过于庞大。

2.对市场经济有计划的引导和调控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观察危机的根源时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场市场力量对国家力量的博弈,并以国家力量的节节败退为特征。任何一个国家包括美国那样的“巨无霸”,其财政力量在海量的、充满牟利冲动的国际资本面前都极其渺小、不堪一击。我们以建立市场经济为改革目标,现在也开始在国际金融市场中跃跃欲试。

3.要重视政府的债务问题对于债务问题,要未雨绸缪,将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目前中国的债务规模相对不算太大。国债余额总量约10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不足25%,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60%的安全标准。但值得警惕的是,中国的地方债务的总规模大约10.7万亿左右,如果加上国债余额,那么中国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就将达到约50%左右,已快接近警戒水平。因此中国在控制债务的同时,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上。

4.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应注意避免走福利国家的老路。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与此相适应,财政收入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也迅速增加。从世界范围看,保障支出水平和规模大都只能增很难减少,否则容易引起社会动荡。故而社会保障的改革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

[1]付冬.对欧债危机的思考,华人时刊,2011-9(10).

[2]韩志国.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和发展的四个方向,当代经济,2010(7).

[3]田向阳.欧洲债务危机演变和影响,证市场导报,2010(6).

王哲(1990―)汉族,辽宁西丰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专业本科在读。

上一篇:浅析中国县域经济现状及发展路径 下一篇:碳金融的概况及在我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