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闲成猪,两个累成狗”的公务员工作分配

时间:2022-10-19 01:36:50

“三个闲成猪,两个累成狗”的公务员工作分配

“能力是‘听话加写报告’,社会关系是‘领导加同事’。人生却已步入而立之年,在那一刻,深深感觉到自己是loser……”这是一段在网络上盛传的公务员自白。

这番诉苦引起了不少青年基层公务员的共鸣,可随之而来的也有大批网友的质疑。在不同群体的描述中,公务员的形象被各自推向极端。但不管在舆论的哪一头,这个职业看起来都不怎么正常。

“过不下去了”,是2013年来不少基层公务员念叨最多的话。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认为,所谓的“过不下去”,是把过去潜在的问题显性化了。“政策收紧是要改变过去的恶习陋习。”许耀桐说,“公职人员本来就不应该有这么多的福利。”

不少青年基层公务员抱怨最多的是工资太低。由此,要求上涨薪水的呼声不绝于耳。“嫌钱少?赶快辞职,有的是人愿意干。”与呼声相对的是许多民众的不屑。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旭涛觉得,与其判断公务员的薪水是高还是低,不如改变公务员薪酬的决定机制。“按道理,政府是管家,人民是主人,管家自己给自己定薪水显然不合适”。他建议,公务员薪水的决定权应该回到各级人大的手中。

薪水是高是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立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刘旭涛的看法是,只要决策过程合理公开,结果就容易被接受。

精简庞大的公务员队伍被认为是薪资调整的前提。至2012年,全国公务员总数已经达到了708.9万人。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消极怠工是民众对公务员队伍最为诟病的几点。有公务员在网上发帖称:在机关里,每天8小时满负荷工作的人几乎找不到,把县里的机构和人员砍一半,也不会影响政府的正常运转,甚至可能比之前运转得更好。

这在网上遭到了不少青年公务员的反对。在他们看来,公务员队伍的冗余体现在内部工作分配不均。同在一个办公室,新来的年轻人通常担负了大部分的工作,而一些年长的同事则悠闲地喝茶、上网。同一个办公室里,“三个闲成猪,两个累成狗”,是不少地方和部门冗员充斥的生动写照。

收入待遇之外,让机关里的年轻人们最害怕的是一眼能看到头的发展空间。此外,终日文件来文件去的生活也让年轻人在机关里的日子变得沉闷。

武汉大学政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系主任李和中认为,把职务和级别分开是应对公务员发展“天花板效应”的一项措施。即公务员按一定标准上升级别,级别决定薪水,同时级别与职务无关。

许耀桐比较了国外的公职人员制度后也说:“国外公职人员一般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由选举任命。数量更多的是事务官,他们负责具体政策的执行,有专门的职级,根据工作年限和考核会累进职级。”

事实上,类似的划分在我国同样存在。2006年开始施行的《公务员法》把公务员职位类别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但此后,并没有出台不同类别的职级晋升的配套细则,这意味着公务员职位分类没有得到落实。

“在大学,很多教授拿的比系主任多就是这个道理。”刘旭涛说,“完善不同类别的公职人员的发展途径,公务员就不需要挤着去做领导,在自己的岗位上就能体现价值。”

上一篇:领导孩子的红包成“关系”突破口? 下一篇:丝袜腿模的边缘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