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时间:2022-10-19 01:32:28

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摘要 通过对低温冷害这一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的气候因素与水稻产量减少的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低温冷害造成减产的机理,提出应对低温冷害的措施。

关键词 低温冷害;水稻产量;影响;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1;S1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069-02

繁峙县沿滹沱河流域两岸历来有种植水稻的习惯,到1995年前后年播种面积仍有800 hm2左右。稻米以糯香著称,产品远销太原、大同等大中城市和周边市县。在正常气候条件下平均产量都在7 500 kg/hm2以上,居各种作物单产水平之首位。近几年来,由于滹沱河流域缺水严重以及低温冷害这一制约水稻生长的自然灾害频发,使繁峙县水稻种植面积迅速缩减,到2005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已经不足66.67 hm2。为了抢救和保护这一具有地理标志性作物,给繁峙县“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增加新的内容,从2010年开始笔者对低温冷害这一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的气候因素与水稻产量减少的相关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低温冷害造成减产的机理,研究应对低温冷害的措施,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实践,初步掌握了应对和解决的方法,对克服和减轻因低温冷害而造成水稻产量的损失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

1 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

1.1 低温和由低温诱发的稻瘟病是水稻大减产的主要影响因素

低温冷害是繁峙县水稻生产上的一个突出问题。近20年来,减产较重的冷害灾年就发生过4次,平均每4~5年1次,每遇1次冷害年,就要造成1次严重的经济损失,2011年尤其严重,全县水稻平均产量不足3 750 kg/hm2。

根据气象局的资料,2011年4月20日至9月23日≥10 ℃的积温为2 910 ℃,比历年平均值3 099 ℃低189 ℃。据相关水稻栽培资料介绍,如果在水稻生长季节的4―9月,≥10 ℃的积温比正常年同期少100 ℃,就会形成冷害,水稻就会减产,而繁峙县2011年在水稻生长季节的减少积温远远超过100 ℃,因此减产十分严重。

由于低温的影响,不仅推后了育秧、插秧时间,缩短了生长时间,更为严重的是水稻的各种生理活性显著降低,使其不能正常生长发育[1]。2011年繁峙县水稻的育秧期比正常年推后5~7 d,出苗时间推后2 d,插秧推后5~7 d,与往年相比,插秧时稻苗的叶龄为4叶1心,而2011年在推后插秧的情况下,插秧时稻苗叶龄只有3叶1心。往年,6月10日前后水稻已进入分蘖盛期,而2011年进入分蘖盛期为6月20日前后。往年,8月5―10日水稻已齐穗,而2011年的齐穗期为5月15―20日,比往年推后10 d左右。由于齐穗期的推后,千粒重的下降,形成减产。根据调查,在低温和稻瘟病的双重影响下,2011年水稻的空秕率高达58%,千粒重仅为23.5 g,而往年空秕率都在15%左右,千粒重高达25~27 g。

更为严重的是正值水稻扬花灌浆高峰期的8―9月,又遇到了少见的阴雨天气,特别是8月20日至9月10日整整11 d均为阴雨天。根据气象资料,8月日照时数仅为215 h,比历年平均值少38 h,9月上旬仅为19.2 h。由于阴雨,光照不足,气温低,湿度大,不仅减弱了灌浆速度,还造成稻体内游离氮的增加,降低了水稻的抗病能力,形成稻瘟病的大流行。观测区水稻普遍发生了稻瘟病,穗颈瘟和枝梗瘟发生严重,感病率95%以上,减产50%左右。

1.2 不当栽培措施也是促使低温形成危害的重要影响因素

低温是水稻遭受冷害减产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2011年通过对种植户走访调查,同样是低温年,但水稻受害程度差别较大,有的严重减产,有的甚至不减产或少减产。说明不同的栽培条件,冷害所造成的损失也不一样。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不当的栽培措施也是促使低温形成危害的重要原因。不正确的栽培措施,在正常年虽也是减产的因素,但因高温所掩盖,问题没有明显地暴露,而遇到低温年,则矛盾突出,产量大减。

1.2.1 盲目种植晚熟品种。种植晚熟品种固然能够增产,但由于繁峙县地处高寒冷凉区,低温冷害发生较为频繁,如果遇到低温年,很不安全。往往由于积温不够,不能按时抽穗成熟,加重因冷害造成的损失。据对观测区内3个水稻品种的调查,其中龙粳12号生育期较长(生育期125~130 d),遭受冷害减产最重,产量为3 150 kg/hm2;而生育期较短(生育期120 d)的通哈98-86产量在6 000 kg/hm2以上。

1.2.2 盲目推迟育秧、插秧时间。育秧、插秧较迟也是低温年水稻减产的因素之一。同样是低温年,城东村庄育秧、插秧较早,城西村庄育秧、插秧较迟,城东村庄农户的水稻平均产量就比城西村庄农户的平均产量高。历史经验表明,繁峙县育秧期最好在4月5日前后,插秧期最好在5月20―25日。

1.2.3 稻田补水不及时。插秧后缺水,延长了返青期,返青后缺水,造成分蘖、出穗的推迟,在水稻整个生育期,较长时间的缺水,都会使生育滞后,增大了遭受低温的几率。繁峙县近几年地下水位下降、稻田水源严重不足,水稻长时间受旱,直接加重了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2.4 盲目增施氮肥、施肥时间不当。近几年来,农民为了追求产量,盲目增施氮肥,或不懂科学技术,追肥偏重、偏晚,表现为返青徒长,加重营养生长,不利于干物质积累,水稻返青晚熟,使冷害加重[2]。

2 应对措施

2.1 掌握安全齐穗期

繁峙县发生的低温冷害基本上以延迟性为主。因此,在预防措施上主要应重视早熟栽培。而早熟栽培是否适时的标志就是安全齐穗期。只有出穗时间合适,才能稳产高产。繁峙县种植中、早熟水稻品种,一般年份从齐穗至成熟约需40 d时间,如遇秋季低温,则需45 d甚至是50 d。繁峙县秋霜冻一般出现在9月20日以后。因此,繁峙县水稻安全齐穗期的确定应以8月5―10日为宜。此外,对安全齐穗期的确定除保证出穗后有足够的积温外,还要考虑发病因素。繁峙县在8月下旬、9月上旬常遇阴雨天气,光照不足,低温高温是稻瘟病的流行条件。如果能在8月上旬齐穗,当进入阴雨天气时,穗颈和枝梗都已老化,增强了对稻瘟病的抵抗能力,可避免此病的危害。通过对品种的选择,育秧、插秧时间的确定,施肥、灌溉等栽培技术的正确应用,保证水稻在8月上旬齐穗,是预防低温冷害的重要措施[3]。

2.2 种植中早熟品种

种植中早熟品种是预防低温冷害的有效措施之一。所谓中早熟品种的标志是不仅能在安全齐穗期内出穗,而且其生育期要求的积温低于当地历年平均值100 ℃左右,以便留有余地,作出安全系数。根据近几年来的生产经验,适合繁峙县种植的中早熟品种有通哈98-86、藤系138等。

2.3 适时育秧、插秧

适时育秧、插秧是保证水稻在安全齐穗期出穗的重要措施。具体时间的确定,要从当地的气候条件出发。当平均气温稳定在5 ℃时,即可在采用塑料薄膜保温的情况下进行育秧;当平均气温稳定在15 ℃时即可插秧。在正常年份,繁峙县育秧时间为4月5日前后,插秧时间为5月20日前后,如果盲目地推后,一旦遇到低温冷害年就可能造成减产。

2.4 控制氮肥,增施磷肥和有机肥

水稻产量和氮肥的施用数量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在正常年份为正相关。而在低温年,则完全呈相反的趋势。当出现低温冷害的征兆时,要适当减少氮肥使用量。施肥总体原则要把握适氮增磷,追肥不宜过晚、过重。繁峙县历年生产经验表明,基肥以施纯氮105 kg/hm2左右,追肥以施纯氮120 kg/hm2左右为宜。同时追肥不能偏晚,做到前重后轻,不追7月肥。磷肥不但有助于插秧后的发根返青,而且还可促进植株的出穗、开花,因此增施磷肥可减轻低温对产量的影响,尤其在缺磷地块,效果更为突出。有机肥不仅养分齐全,可促使植株的生长发育,而且由于养分释放的速度,与气温的变化和植株对养分的需求相吻合,一般不会发生肥害。因此,在低温年份,增施有机肥是既能保证水稻对土壤养分的需求,又不因肥多而返青徒长,造成减产的重要措施。

2.5 改进水层管理

在稻田的水层管理上,在保证水稻的正常生理需求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水的增湿保温作用,使水稻快速生长发育,在安全齐穗期内抽穗。具体要做到:深水护秧,即在插秧后立即灌水达苗高的1/2~1/3,使其迅速返青;浅水分蘖,即在返青后灌浅水3 cm,以提高水温、泥温,促进分蘖;深水拔节,当进入拔节期灌深水10 cm,利用水的保温作用,促进幼根分化。另外,可通过农田工程,使排水不良和渗透较弱的地块保持适宜的渗透量,以提高稻田的底土温度和透气性[4]。

3 参考文献

[1] 王晓群,张宇.黑龙江省水稻低温冷害风险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63-266.

[2] 聂元元,蔡耀辉,颜满莲,等.水稻低温冷害分析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1(3):63-66.

[3] 单新兰,卫建国,韩颖娟.GIS和RS支持下宁夏水稻低温冷害监测预警[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578-1581.

[4] 王洪军,贺萍.低温冷害对水稻生育的影响及防御措施[J].黑龙江气象,2012,29(1):37-38.

上一篇:彰武县畜禽养殖业水资源污染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不同微生物菌剂对长豇豆抗病性及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