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19 12:53:00

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对策研究

【摘要】 法律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如价值观、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等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剖析大学生法律素质内涵入手,分析大学生法律素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法律素质 问题 对策

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一个精英群体,是未来社会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推动“依法治国”方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力量。当代大学生要真正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这一神圣使命,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在依法治国国策指导下,面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形势,应怎样去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这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时代课题。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简论

大学生法律素质是指大学生通过在大学内的深造,对法律知识进一步掌握,从而形成了自身法律意识,即所具备的由法律心理、法制观念、法律信仰、法律思维综合而成的一种内在精神品质,并外化为一种遵法、用法、护法的法律能力。大学生法律素质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将其内容可以归纳为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知识

这是大学生法律素质高低的重要尺标,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对法律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总称。前者不但要求大学生具有法理论的一般知识,而且要求大学生具有尽可能完整的专门法律知识;就后者而言,它是指大学生通过法律实践而获得的法律实践能力知识。法律实践过程不但会使大学生获得法律实践能力,而且会对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产生影响。

第二、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指大学生这一群体对于法治理论和法律制度的心理反映、情感、思想和评价的总称。法律意识从纵向结构来看主要有三个依次渐进的层次构成;即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信仰,它们形成由表层到深层、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三个阶段的法律意识的结构体。同时,它们也体现了法律意识逐步定型化、稳定化和理论化的过程。

第三、法律能力

法律能力是指大学生所具有的运用法律来规范和指导个人行为,解决矛盾和冲突,维护合法权益,追究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的能力。法律能力是经过长期的法律知识积累以及法律意识提高而外化出的一种法律责任能力,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累而成的一种能力,是法律素质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准,法律能力是将法律知识和人的法律意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随着法律能力的运用,又可以在实践中获取新的法律知识,产生新的法律意识,从而提升自身法律素质。法律能力包括下列要素:守法能力、用法能力、护法能力。

二、当前大学生法律素质存在的问题

为了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状况有一个客观评价,探寻对策,笔者于2009年6月对海口市部分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做了调查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研究资料。问卷发放范围涉及本专科四个年级,共发出问卷1400份,收回1370份,回收率为97.8%,其中有效问卷1360份,有效率达97.1%。调研结果是有喜有忧。可以看出,现代大学生法律素质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法律知识不足

第一、对诉讼法知识了解不够

如果没有诉讼法,那么民法、婚姻法等实体法中所宣布的权利终将得不到有效保护,故有法谚云“有权利,必有救济。”为了调查大学生对诉讼法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问题1:“身体受到伤害向法院提讼的诉讼时效是多长?”,回答准确率是33.7%。问题2:“就某案,当事人对其所在的县级人民法院的审理和裁决不服时,他一直可以上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回答“可以”的占48.5%,可以出看,大学生们对诉讼法中“诉讼时效”和“两审终审制”等问题掌握得还不够。

第二、专业相关法律知识了解不多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律的触角己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高校开设的各个专业中,几乎都能在法律体系中找到相关的规范来调整这一领域。调研表明,大学生对专业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甚乐观。例如在对“您对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有57.9%的学生认为仅是略知一二,31.7%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了解。

2.法律意识淡薄

第一、法律心理不健康。

调研发现大学生法律心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存在厌诉心理。例如当问及“您是否愿意为一块钱去打官司吗”愿意的只占了33.2%,二是存在违法犯罪侥幸心理。有的大学生犯罪还心存侥幸,认为自己手段比较高超,不会被查获或者认为只是好玩,不会有什么恶劣后果。这反映了大学生一定程度的法律心理的扭曲。

第二、法律观念出现偏差

首先,法律至上观尚未形成。调研表明,权力、关系等仍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法律至上观还没有形成。例如在回答“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时,认为“领导意志起主要作用”的占42.3%,认为“法律起主要作用”的占33.2%,回答“说不清楚”的占24.5%。可以看出,法律在大学生心目中的真正权威还没有树立起来,权大于法的思想还占有很多大学生的思想阵地。

其次,程序正义观有待强化。现代法治社会认为程序正义往往比实体正义更重要。美国司法界有句名彦:“迟来的正义非正义”。说的就是牺牲了程序得来的公正判决就失去了正义价值。当问及“您认为程序正义重要还是实体正义重要?”时仅有11%认为程序重要,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的程序正义观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3.法律能力欠缺

法律能力是体现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具备较高的法律能力也是进行法律素质培养的主要目的之一。经过调研显示,大学生法律能力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用法能力较低

在当今的法治社会,对于公民基本权益的保护已经全部交托于法律,法律充当着人们权益保护神的角色,走进了法律,就是走进了自己的权益。但是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首先,大学生的用法能力尚弱。当问及“假如您的至亲或密友找你借钱,你会要求他写借条吗?”时,56.3%认为“信任对方不需要写借条”,33.9%认为“不好意思要对方写借条”,只有9.8%认为“不管是谁都出具借条”。写借条的行为是有效债务关系成立的一个法律要件,并且借条是发生债务纠纷的最有效证据,但大部分同学由于碍于人情面子,不愿意写借条。其次,大学生的诉讼能力较低。在回答“您会自己写状吗?”问题时,“不会”的占57.6%,“要他人补充”的占28.9%,“自己会写”的仅占13.5%。可以看出,大学生实际诉讼当中的具体操作能力较低,当遇到纠纷需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时候,往往表现为不知所措。

第二、护法能力较差

法律的尊严不容侵犯,每位公民都有维护法律尊严的义务。而违法行为就是对法律尊严最大的蔑视,对于破坏法律秩序行为,每个公民都有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的义务。笔者通过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积极维护法律尊严的行为还很不足,并且存在较大的顾虑。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对策

1.改进教学体系,增加大学生的法律知识

首先,应当将法律法规的学习与个案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明白法律就在身边。学校通过普法讲座和法律课程的形式组织大学生学习各种基本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学生手册》等,使学生对于法律知识及规章制度有一个量的积累,同时要广泛开展个案教育,尤其将各种发生在高校当中的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件进行归纳整理,在保护当事人隐私的同时,将案件整理为典型的案例,通过召开班会或者举行座谈会的形式,让全校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反面例子进行法制教育。

再次、拓展大学生获得法律知识的渠道。几十个小时的课堂教学对于任重而道远的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法律知识传授中,应当将法律知识育于教学、校园文化生活当中,加大舆论宣传,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报以及校园网络等方式进行宣传,让学生可以通过自我选择的方式,多渠道的获得法律知识。

2.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首先要优化校园法治环境。大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校园里,校园内的风气和氛围对大学生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打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大学必须坚持依法治校,建立学生权利保障机制,营造民主、法制的氛围。

其次是改善社会的法治环境。由于现代社会信息网络发达,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程度也更加深入化,并产生了自己对社会的独立看法,法如果在社会矛盾起不到解决问题的作用,那么大学生从实用的角度也会对法律失去信心,放弃对法律的追求。因此,在改善社会法治环境方面还应该做到如下几个方面:应该做到立法民主化、科学化;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加大社会对于政府和司法部门的监督力度,增加社会透明度,增加老百姓的信赖度;加强社会治安力度,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最后是建立良好家庭环境。在中国,虽然大学生在年龄上已经属于独立的成年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心理上还是及其依赖家庭和父母的,因此,家庭、父母对于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父母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家长有义务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3.建立科学的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的法律能力

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用法能力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帮助大学生将所学的法律知识以及所培养出的法律意识外化的过程,并且通过实践,达到了培养大学生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维护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的目的。开展行之有效的法律实践活动,可以考虑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组建法律社团

鼓励学生组建青年法学社和法律援助社等法律社团,由学生自发的组织到一起,通过对热点法律问题讨论以及各种维权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对法律的热情,在法律实践过程中,既达到帮助其他人的目的,又丰富了自身的法律知识,锻炼了自己的法律应用能力,达到了一个多赢的效果。

(2)开展假期法律实践

学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通过假期实习的方式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大学生会的自治力度以及激发学生参与学生会活动积极性。在学生会中设立权益服务部,并在每个学院的学生会中也相应设立该部门,收集学生反映的自身权利被侵犯的案源,并帮助同学通过运用法律等手段解决问题。在维护广大同学基本权益的同时,锻炼法律运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可以多利用社会资源,与当地的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以及社会上的法律援助机构以及媒体当中的法制栏目取得联系,通过签订实习协议,让学生在假期时间里,以自愿报名参与实践的方式,由学校将学生分配到各个单位进行实践。

(3)开展具有法律特色的校园活动

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模拟审判”活动、“物证技术摄影”、“法律故事DV大赛”、“法律征文”、“校园普法宣传”、“有法大家帮”、“当一日交通警察”等活动,在营造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围的同时,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法律,在亲身参与实践过程中,锻炼学生遵法、用法、护法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参考文献:

[1] 彭海涛,祝工芳.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措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 (9)

[2] 雷东丽.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教育与培养,陕西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6)

[3] 徐祖才.试论大学生法律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其教育对策,铜 陵学院学报,2002. (1)

[4] 陈红,梁丽萍.公民法律素质与法治社会建设,理论探索, 2005. (4)

[5] 于童.简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中国成人教育,2003.(9)

[6] 王钢.略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研究,2004. (2)

[7] 杨宁昆. “马加爵事件”的启示,中国青年研究,2005.(2)

上一篇: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及原则 下一篇:大学音乐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