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站起来了

时间:2022-10-19 12:39:46

中国电影站起来了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铺辛路14号的“大咖啡馆”地下,放映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然后,在电影诞生的这一百二十年里,全球平均每年会举办大大小小400多个电影节,杂糅工业、艺术、文化和商业等领域,构成一个以新理念为主导的多元化电影盛宴。而在中国,北京、上海、香港也因为各自独特的文化和区位优势,在电影节这个全球饕餮盛宴中各放异彩。中国电影,仿佛已经站起来了。

对观众来说,电影节是巨星云集的开闭幕;对记者来说,电影节是每天跑不完的活动;对电影人来说,电影节时小圈子的聚会像是周期般的频繁。

虽然也有人委婉地形容,“中国的电影节太年轻,像吃不饱的孩子,所以什么都想尝试,什么都要探索”,但事实上中国电影节的吸引力的确是在逐年递增,这一点从每年注册参展的电影数量以及越发热闹的“红地毯”上就可以看出。不管是想冲击“亚洲第一电影节”的北京,亚洲最早举办电影节的香港,还是中国唯一获国际A类电影节资格的上海,对于电影人和观众来说,都是各自需求的交汇处。一方面,观众通过电影节了解更多的电影;另一方面,电影节也成为了国外电影人打量中国电影和这个国家的窗口,打开这扇窗,世界就在眼前。中国电影市场,有戏哦!

北京国际电影节热闹地走在“国际化”的大路上

2015年4月16日,为期一周的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北京怀柔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电影节期间,除了京城十三年遇的沙尘暴倾情奉献的“五十吨灰”以外,有122部本土大片以及来自9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808部电影作品也报名参赛“天坛奖”的评奖,从世界各地涌入北京,这个只举办过一届国际电影季和三届国际电影节的城市,但却有着冲击“亚洲第一电影节”雄心壮志的电影市场。

电影节邀请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担任评委会主席,其他来自5个国家和地区的6位评委也都是世界著名导演、编剧和演员,俄罗斯导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中国香港导演陈可辛,美国制片人罗伯特・马克・卡门,韩国导演金基德,巴西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和中国演员周迅和吕克・贝松一起,在8天的时间里,从15部入围“天坛奖”的影片中,评选出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主角奖等十项大奖,除了两部中国电影《智取威虎山》和《狼图腾》之外,剩下13部电影分别来自12个不同的国家。除此之外,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并且曾担任8年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的意大利人马可・穆勒,也接到电影节的邀请,担任了首席顾问,帮助促进中外电影的交流。另外,除了900多部报名角逐评奖环节之外,电影节的展映单元共收到来自103个国家和地区的1531部报名影片,其中21部是获国际A类电影节奖项和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令人注意的还有,施瓦辛格等重量级嘉宾也将出现在了红毯上。

来自6个国家的导演组成评委会,103个国家的电影被展映,90多个国家的电影参与评奖,13个国家的电影最终入围。一系列的数字,无一不是在告诉大众:经历了五届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在国际化和专业化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亮点:最热销电影节

主办方在形式和内容上,花了相当的心思,让电影节显得“热闹”且接地气,3分钟售出1万张电影票的销量,使得这届电影节成为普通影迷参与程度最高的一届。

香港国际电影节没有竞赛的无界限电影交流

同样在4月份,吸引了大批电影人和国际经典影片的另一个国际电影节则是第三香港国际电影节。这届电影节吸引了来自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260部影片前来参展,其中包括76部世界或者亚洲首映的影片。电影节成为推介香港电影,以及世界电影打入香港以及整个大中华市场的中转站。古天乐继去年担任香港国际电影节形象大使后今年继续担当这一重要角色。

同样重要的另一个角色则是焦点影人。焦点影人是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例牌,香港导演张艾嘉作为资深影后,同时还是兼导演、监制及编剧一身的全能电影人,成为了这届电影节的“焦点影人”,不仅她新创作的作品《念念》成为开幕影片,整个电影节中也会在各个场馆放映她的13部作品,导演的《心动》、主演的《最佳拍档》、《上海之夜》、《庙街皇后》等作品集中呈现了张艾嘉电影生涯的不同侧面,跨度和片目类型都堪称全面。

在张艾嘉在华语电影中耕耘的四十余年中,香港国际电影节也经历了近四十年的跌宕起伏。

拥有近四十年历史的香港国际电影节是亚洲历史最悠久的国际电影节,素有“电影节中的电影节”之称,早在亚洲影业尚未全面崛起于国际影坛之时,香港国际电影节就已率先展映优秀亚洲电影,那些伴随观众一起走过阴晴冷暖的电影,见证了张艾嘉、华语电影和观众群体的三重变迁。也许这就是电影节文化辐射功能的再度延续,刻录青春,记载历史――从1985年陈凯歌的《黄土地》到2014年刁亦男的《白日焰火》,华语电影的变迁在这里得到了见证。

今年电影节继续作为互联网电影的平台,并且第四年与优酷合作打造了《美好系列》。2015年电影节邀请到著名伊朗导演穆森-马克马巴夫、台湾导演黎明亮、大陆导演黄建新及香港导演严浩四位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导演分别制作了《房客》、《失眠笔记》、《无无眠》及《死后三天》4部短片,拼合成了《美好2015》

香港国际电影节不设大奖,属于非竞赛性的放映活动,其竞赛单元基本是针对新人新作。柏林、戛纳、威尼斯三大国际电影节的竞赛影片必须是在该电影节做全球首映的电影,所以各大电影节要“争电影”,重头电影也只能三选一。对香港国际电影节来说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这里放映的大都是上一年各大影展的风头电影和大师名导作品,所以在邀请影片参映的主办方的算计相对小一些,主要考虑的是影片的素质和声誉,也因此使得整个影展的质量较高。为了表扬优秀的电影人士及其佳作,香港国际电影节增设五项电影大奖(新秀电影竞赛、纪录片竞赛、国际短片竞赛、国际影评人联盟奖、天主教文化奖)。由业界享负盛名的专业电影人、影评、导演及演员组成的评审团,评选五项电影大奖,得奖结果将于香港国际电影节“颁奖礼之夜”内公布。

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传统就是汇聚不同的文化和电影流派,把电影推至不同年龄、界别和爱好的观众,以达到创意交流的目的,也协助香港发展成为亚洲的电影文化中心。香港国际电影节以主办者对电影的痴迷著称。每年,电影节的节目策划人都要从世界各地搜罗大量上一年的出色艺术电影,奔忙于戛纳、威尼斯和柏林这样的顶级电影节更是他们少不了的功课,其眼光更广及俄罗斯、阿根廷等地的影展,大有将世界各地优秀电影一网打尽之意。

亮点:与电影有关的城市

不是每一座城市都可以与电影有关,但香港做到了。虽然这两年香港本土电影仍未恢复元气,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电影节和各类电影奖项的评选,在这座城市里一年到头马不停蹄地谱写着电影交响曲――香港电影金像奖、香港电影金紫荆奖、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亚洲电影节、亚洲电影大奖以及香港国际电影节,让爱电影的香港人在银幕上体验着各时各地的春夏秋冬、阴晴圆缺。

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的大蛋糕

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是中国唯一获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国际A类电影节,也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其评奖单元包括“金爵奖”国际影片评选、“亚洲新人奖”评选。

当1895年世界最早的电影在巴黎诞生,仅一年后电影就在上海徐园出现。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上海拥有中国电影史上无数个“第一”:中国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一部美术片、第一家商业电影院、第一家制片公司、第一批电影明星……80年代中期,上海的一批老电影艺术家张骏祥、徐桑楚、谢晋、秦怡、吴贻弓等纷纷倡议要在中国举办国际电影节。199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申请举办上海国际电影节,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便于1993年10月诞生了。2001上海国际电影节由原来的10月份更改为在每年的6月份举行。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于下个月13号到21日举行。

今年的电影节决定与互联网行业全面合作之后,将要推出首届“互联网电影节”,不难想象,电影节被互联网行业加了“特技”之后,扶持新人新电影以及与影迷互动的平台必然会更为宽阔。

“6月,最美的时光”这是一位影迷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写下的只言片语。对于上海的电影观众来说,6月的确是一个看电影的“黄金月”。国际影展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题活动之一,每到初夏,都会集中展映数百部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优质电影,以飨观众们不同的观影胃口。在每年电影节开幕之前的一个月,影迷的等待和兴奋就已经在社交网络里酝酿起来。而对于电影人来说,怀揣着各自的作品,在每年的初夏来到上海,吸引他们的绝不仅仅只是电影节这个平台。整个城市背后所暗示的庞大的中国市场、新兴资金和各种发展机会,都成为了国际电影人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想要分得的一份蛋糕。

上一篇:“三心文化”创和谐之家 下一篇:中考名著阅读“架空分析”题考查方式及解答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