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社区总裁邢明:文人的取财之道

时间:2022-10-19 12:01:49

天涯社区总裁邢明:文人的取财之道

近日,当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向SNS社区进军之时,全球最大的华人网络社区之一――天涯社区,已在其成立10周年的日子进行了版面升级。新版面不仅突出了SNS特性,还创新性地融入了电子商务服务。天涯创始人邢明表示,过去的10年是天涯蓄势的10年,未来的10年将是天涯获得商业成功的10年。

顺水行舟

在邢明看来,“十年天涯”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形成了较强的人文底蕴,并聚集了一大批品质用户。“天涯的特点是比较有影响力,”邢明说,“80%以上的网络名人和事件都出自天涯。”

此言不虚。从2004年的“芙蓉姐姐”、“天仙妹妹”们在网络上异军突起,到近两年“人肉搜索”发起的关于“中国人道德底线”的大讨论,再到全国范围内网民争相在天涯社区讨论雪灾、地震、奥运,天涯的影响力有目共睹。

正如邢明所言,人文魅力,是天涯能够成长为最大的华人社区之一的关键。侧重人文的天涯,其创始人邢明有着扎实的文科功底。

邢明1987年进入中山大学,就读于中文系。大学期间,他就阅读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之类的书籍,经常思考诸如“人为什么活着”之类的问题。大三至毕业期间,他担任学生会主办校刊《康乐之窗》的主编一职。除此之外,邢明还会弹吉他,不过天赋一般,在学校组织的比赛中得过一个三等奖。

1991年,邢明大学毕业之后成为一名普通的公务员,进入了海南省政府信息中心工作。邢明人生中的这第一份工作,注定了他将与互联网结下不解之缘。这一机构的职能是收集信息,同时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政府、企业服务。

而此时距天涯的诞生,还有8年时光。在这段时间里,邢明最大的成就,就是积攒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这桶金包括金钱与知识。

1992年春天,上海、深圳股市火热,很快就有了新的致富段子:“万元不算富,十万才起步,百万是小户,千万算大户。”邢明置身于频出“疯牛股”的海南,自然也投身到了火热的股市之中,这可以算是文人下海吧。但在随后1993年到1995年的熊市中,他损失不小,以至“险些被淘汰出局”。

不过,命运之神似乎对邢明特别青睐。挨过这一时期的邢明,开始大赚。1996年,邢明买了一辆本田雅阁,随后发现比单位领导的座驾档次更高,为此还尴尬了好一阵子。

股市毕竟是副业,1995年,邢明的正式工作职务是担任《特区信息报》的总编辑,因此他对互联网等信息化内容十分熟悉。同时,他还参与了信息中心的软件系统建设,这使他成为中国第一代网民。

发展至此,文人+商人的邢明,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1999年,在邢明的人生中,上述两个先人一步的人生体验开始交叉起来。他回忆说:“我在股市上赚了些钱,其中有一次是1999年互联网高潮时,我31元买入海虹控股,84元抛出。”这次丰厚的获利,还要拜其工作内容所赐:“我对互联网有感觉,所以会买它。”

此后,邢明的人生选择可谓水到渠成。他在信息中心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对互联网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加上有雄厚的资金,于是他顺应当时的潮流,创办了海南天涯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这时的天涯仅仅是个股票论坛。这也十分自然,与论坛相比较,邢明更熟悉的是股票。随后,论坛增设了两个栏目:天涯杂谈和电脑技术论坛。

经历了股市的跌宕起伏之后,邢明开始考虑脱离股市这条高风险的致富道路。

近在咫尺

2000年,网络股泡沫破灭。此时的天涯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运营基础,是海南省的地方门户,即海南在线。“这可能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门户网站,由一个民营企业在做的一个平台。”邢明说。而天涯论坛只是海南在线的一个栏目。显然,天涯论坛需要海南在线来“供血”,商业模式这类问题更是无从谈起。很长一段时间,这个论坛只有两三个人在维护。不知邢明是否将股市中的经验用在了公司运营之中,对当时维护成本低廉的天涯论坛,邢明决定“不动它”……所谓不动,即不丢。

天涯虽然地处海南,但一开始就是全国性的。邢明回忆说:“天涯最早一批网友来自于四通利方聊天室,这批用户素质较高,形成了天涯的品质。”物以类聚,不断融入天涯的用户大部分倾向于将深度思考或美文佳作留在论坛中,这也吸引了更多“粉丝”驻足。随着用户之间建立联系,黏性产生了,用户变得难以离开天涯。

于是,天涯提出了“网上安家”这个概念,并扩容改名为“天涯虚拟社区”。这在各家论坛中算是拔得头筹。自古以来,在中国的文化概念中,每个人尤其是文人墨客都有两个家园。其一,是现实生活中的安身立命之所;其二,是精神向往之所。自庄子的《逍遥游》中便发出了寻找精神家园的慨叹。

相信邢明在大学读书期间,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时,自然会思考到“精神家园”之类的问题。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人们的这种精神寄托或许在诗中,或许在画中,或许在园林艺术中,仿佛那里才是自己真正的故乡。而今,网络社区给了这些“眺望故乡,咀嚼旧梦”者以空间,让他们在现实世界找到了一个盛放精神家园的载体。

同时,在这个社区家园中,人们在吟唱自己的精神之歌时,不再孤单,总会有志同道合者前来附和。可以说,“网络安家”这一提议,是邢明将学养与事业结合的完美之作。他认为,其实更多的人到天涯是为了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体味另一种人生境界。

让每个人与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近在咫尺。天涯,怎会不成功?

邢明回忆:“2004年有一次评比,天涯社区在所有的社区里边综合排名第一,叫最具投资价值。”得到这个称号,并非是邢明争来的。在口水战频发的互联网“江湖”中,邢明除了低调,还是低调,一位熟知邢明的朋友最钦佩他的一点,就是他的那份不急不躁,淡定从容。不过,天涯的性质注定其想低调都不可能。

随着网络股“寒冬”的消退,Web2.0概念开始为各方所接受,社区的价值被重新认识。

2005年,天涯完成了第一轮融资,投资者包括了联想集团、清科集团以及战略投资者Google。自这一年起,一直靠海南在线、做系统集成等供养天涯的邢明,开始从天涯上收获果实。邢明说:“目前天涯一年能带来一两百万元的收入。”这个盈利数字与其他领域的一线网站相比,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邢明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他一直让天涯保持自然发展的状态,内容由网民原创。尤其是头6年中,他从未用商业“化肥”来刺激其成长。10年间,无数论坛、社区也曾风靡一时,却在弹指间灰飞烟灭,而天涯不但不倒,而且优哉游哉地长成了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对于这种成长路线,邢明称其为好的“基因”。

见过邢明的人这样形容他:老成持重、内敛得近乎拘谨。从天涯的发展历程来看,也体现出了邢明身上那种沉着、稳健的风格。稳健的天涯,突然要进行商业发力,立即引来了行业内外的关注。

胸中之竹

4月8日,成立10周年的天涯社区正式改版。从其新版面的模式来看,不仅强化了SNS应用,还融入了电子商务服务。记得去年,邢明曾放言新天涯将“具有颠覆性的新商务应用”,如今算是水落石出。邢明表示,新版面参考了Facebook的一些思路,希望借改版淡化媒体特性,并突出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显然,天涯已经明确定位于一个包含SNS应用的商业社区。

对于天涯的新定位,首先令人感兴趣的一点是:天涯改版,为何在今年?

许久以来,人们习惯把10年作为一个时间节点,用以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天涯选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线新版面,难道仅是为了做“面子文章”?

邢明给出的答案是,“因为简洁、粗朴的风格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了天涯的‘标签’,用户已经习惯了过去的界面,所以我们不能轻易改版。改版,也意味着天涯向网络社区的转型。”

这段话的前一句,等于没有给出答案,而后一句,只不过是引向了答案的实质。

如果换一种问法,或许会更加明了:为什么天涯要在今年向网络社区转型?

答案一,是由于竞争。邢明曾在去年表态,现在的独立社区面临百度、腾讯和各大门户网站的夹击。不论是做电子商务、做游戏还是做媒体,这些领域都有了“老大”,而且这些“老大”们都在往社区转。邢明说:“竞争格局在2009年将会变得明朗,这也是天涯未来一年面临的最大挑战。”

答案二,天涯已有对策。邢明面对巨大的挑战,已有信心让天涯在竞争中不仅立足,而且发展壮大。这个对策,就是成熟的盈利模式。“我们希望做社区广告的一个领导者,就像在传统门户广告里面,新浪是一个领导者那样。”

邢明公然夸口,准备做社区广告领域中的“老大”。而他敢定此目标的资本,是在经过10年的摸索之后,终于找准了天涯的定位:“天涯以前强调影响力,现在强调人和人的关系。”这正是天涯向SNS模式改版的原因:“天涯就是论坛+SNS的混合体,未来是一个虚拟社会的生活商务综合平台,将打通用户和企业主的通道。”而他的信心,来自于天涯忠诚的追随者、强大的影响力以及新增功能所带来的不同一般的用户体验。

不过,一个问题正摆在邢明的面前,商业化的天涯,是否会与过去那个“精神家园”形成悖论?

邢明为天涯的商业模式设立了一个宗旨:保护现有社区生态,是天涯线上广告的一切宗旨。这一宗旨好比是一个地区在开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时,第一要义就是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就是保护好带来经济效益的根基。

对于如何保护好社区生态,邢明解释道:在技术上,针对不同社区的聚焦话题进行精准的广告定位,在投放中,这些广告不会占据网友讨论的公众场所,不能破坏用户的体验……“如果说Web2.0的特点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那么企业进驻虚拟社区正是天涯向Web3.0迈出的第一步。”

“Web3.0”笔者还是第一次听说。所谓“Web3.0”的社区广告,最大特点即这些广告本身就是人们所需要的服务。这样看来,邢明确实找到了一种讨巧的盈利模式。天涯看似后发制人,其实又在自己的领域中做了“领头羊”。邢明预计,“天涯2009年的利润有望达到8000万元。”

10年创业路,论名气,邢明不算很成功,而天涯已经很成功。且看接下来,邢明如何厚积10年,薄发千里。

上一篇:李阿丁:把“外卖”生意做到互联网上 下一篇:两岸话剧“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