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的力量与希望

时间:2022-10-18 11:17:11

符治和、陶光跃、吴青箐,是贵州近240万残疾人的优秀代表。他们用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为贵州省同步小康贡献着力量。

5月17日,在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上,吴青箐、符治和、陶光跃等贵州代表获得表彰。此次,贵州省受表彰的共有自强模范个人4名、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1名、助残先进集体2个、助残先进个人3名以及残疾人之家3个。

这些“自强模范”、助残先进个人,每个人都有一个艰辛、坚强、令人敬佩的人生故事。从故事中我们不但能体会到“自强”与“奋斗”的人生意义,还能看到残疾人同步小康的力量与希望。

符治和:

小康“领头雁”

符治和有很多身份:黔西南州残联代表、安龙县德卧符合中学校长等等;他也有很多荣誉称号:“黔西南州优秀农民工”、“贵州省残疾人自强模范”。今年,符治和成为全国“自强模范”。

55岁的符治和,童年时因为无钱医治的一场疾病,导致背脊严重弯曲。在1979年和1980年,他连续两次参加高考,成绩均是全省第一名,已经达到重点本科院校分数线,可是由于身体缺陷,都未被录取。符治和并未一蹶不振,“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爱拼才会赢”成了他的座右铭。

高考落榜后,符治和成为一名代课教师,一干就是10余年。期间,他发现许多学生因为贫困辍学。符治和萌生了一个想法:办一所学校。但是办学资金是个大难题。为了筹集资金,1990年,符治和离开讲台,开始了他的“梦想之旅”。他做过不少生意,贩运生猪、收废旧品,还当过工人。

符治和的努力感动了许多人。2000年,他筹集到资金200万元,创办了符合中学,并向社会高薪招聘20名大学毕业生和一些退休教师,充实学校的师资力a量。第一年开学,符合中学招进了200余名学生。

第二年,为了扩建学校,符治和又筹集到400多万元,校园面积扩大到40余亩。

符治和深知贫困孩子生活学习的不容易,他把这种感情深深根植在办学理念中。因此,符合中学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学校采取“包保制”方法,每位老师负责3~5名留守儿童,随时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注重与孩子们交流沟通,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随着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符合中学学生人数目前有1000多人。

学校需要大量资金维持运转。为此,2005年,符治和开办“兴义市源盛煤焦有限责任公司(安龙分公司)”,同年建成年处理量30万吨的安龙县德卧洗煤厂,聘用职工多为当地残疾人。2013年,符治和再次投资30多万元,在安龙县德卧镇建成宏顺驾校德卧培训基地。

德卧镇石漠化严重,但是名贵中药材野生铁皮石斛能在这里与金银花共生共存。符治和投资了300多万元,在德卧镇大水井村种植500亩仿野生铁皮石斛试验基地,并成立“贵州省安龙县金草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使200多农户受益。

目前,符治和的试验基地是黔西南州残联的首家残疾人创业基地,有16名残疾人在此就业,并对100多名残疾人进行了技术培训、提供优质种苗和管理技术服务。残疾人家庭种植铁皮石斛,每人每年收入可超过1.2万元。

陶光跃:

立志“带富一方”

25年前,一场车祸改变了陶光跃的人生轨迹。灾难使他失去了一条腿,却没有丧失拼搏的信心。

1990年冬天,陶光跃向亲戚借了15元钱,将家里仅有的200斤小麦加工成面条。第二天,他坐着拖拉机,冒着严寒,强忍着残肢锥心的疼痛去赶乡场,拄着拐杖摆摊卖面条。他的创业之路由此开始。这一年,陶光跃28岁,是他遭遇车祸的第二年。

在残联和民政部门的帮助下,他装上了假肢,扔掉拐杖,可以较为自由地行动了。同时,他的生意也有了起色,赚了不少钱,还清了贷款。摆脱了负担,他决心进一步发展事业。这一次,陶光跃选择了农资市场,经营化肥并兼做粮食生意。

10年后,属于陶光跃自己的化肥经营部办起来了。经济效益越来越好,陶光跃的想法也越来越多。2008年,他创建了赫章县野马川镇残疾人经济发展协会,联系帮扶残疾人创业就业。真可谓“三年一个台阶”,2012年,陶光跃创办了赫章夜郎农资有限公司,资产总额达到2000万元,销售总额已达到3120万元。

身遇不幸的陶光跃,在人生奋斗的道路上,他又是幸运的。“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令人感动的人和事会及时出现,就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人雪中送炭,这份恩情我永远不会忘记。”

其实在陶光跃成功之路上,也有鲜为人知的辛酸,在进货途中遭遇抢劫、被吸毒者盯上险些丢掉性命……但这些经历并没有让陶光跃有一丁点的退缩,他铭记于心的,是“人应该有奉献和牺牲精神,那样生命才有意义”。

“一人富不算富,要带富一方。”陶光跃不但积极助资公益,还创办残疾人创业园,陶光跃的创业园项目正式投入运营后,可为80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平台,帮助残疾人致富奔小康。

2014年5月,毕节市残疾人创业园董事长、赫章夜郎农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陶光跃,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使聋儿语言康复中心主任赵小平、麻乍乡残疾人专职委员兼新水村党支部书记朱大清,一同获得全国助残先进个人表彰。

吴青箐:

“101次站起来”

1岁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残疾,现为遵义市地方志办副编审、《遵义市志》副主编的吴青箐,凭着坚毅、乐观和自信,靠着双拐走过42年人生路。

拄着双拐的童年,让吴青箐过早地体会了人生的艰辛。“边走边吃东西是我一辈子的奢望,因为我的双手得拄拐杖。”

1993年电大毕业后,吴青箐选择到遵义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别人告诉她,在方志办工作艰苦、辛苦、清苦,而且要耐得住寂寞。如今,20年过去了,她面对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

1994年至2003年,10年间,她参加了遵义的第一轮修志工作,遵义地区志《概况大事记》、《交通志》、《人物志》、《工业志》等45部志书的编修,都有吴青箐的身影;她还担任了《全国新编地区志第二次研讨会论文集》、《平播之役4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文集的编辑工作。

这些年间,吴青箐的残疾让她“行”不到万里路,却让她读到了“万卷书”。

对《训古学》、《古代汉语》等课程的认真研读,使吴青箐在第二轮修志工作中,特别是在旧志整理和点校工作中得心应手,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她先后参与了14部县、区(市)志,40部市级部门志,30部县级部门志和乡镇志,16卷《遵义年鉴》的编修工作;参与了《遵义府志》、《续遵义府志》、《遵义新志》、《平播全书》、《遵义文化纵览》等11部旧志及地情丛书的点校、编辑和出版。

吴青箐撰写的各类地方志文章、通讯等100余篇分别在《中国地方志》、《当代贵州》、《史志林》等全国、省、市刊物上发表。

在遵义市委党刊《遵义通讯》上,吴青箐开办地情知识普及专栏《黔北文化――遵义市各县、区(市)名溯源》14期,这一系列文章对遵义市地情知识起到普及和认知作用,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她治学严谨,为了保证志书和年鉴的质量,她拄着双拐深入到县(市、区),甚至乡镇参与指导地方志、年鉴业务工作。吴青箐参与指导的遵义市多部志书和年鉴在全国、全省获奖。

“残疾让我行走不便,但不能停住前进的脚步!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来!”获得全国自强模范表彰的吴青箐,用一如既往的微笑展示着她的心声。

符治和、陶光跃、吴青箐只是贵州近240万残疾人的优秀代表。他们用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他们中的许多人热情参与到了贵州省同步全面小康的建设中,用坚强和爱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责任编辑/姚 远)

上一篇:文化自信演绎别样精彩 下一篇:规则意识是文明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