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三江源

时间:2022-10-18 10:55:48

一、浩浩盐湖多奇景

青海省的柴达木盆地,是闻名遐迩的聚宝盆。以探明储量规模而论,有50多种矿产名列全国前10名,其中位列第一的就有11种,以钾盐储量居首位。这里是盐的世界,若在高空放眼四望,大小盐湖星罗棋布,各具风姿。有名的如察尔汗盐湖、茶卡盐湖、柯柯盐湖、达布逊盐湖、大柴旦盐湖、小柴旦盐湖等,它们如一面面天然的明镜,闪耀着蔚蓝的光芒,使千里瀚海充满了不尽的活力,展现着无穷的魅力。

察尔汗盐湖,这是我国最大的盐湖,号称“盐湖之王”。它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在高原新城格尔木的北面40公里处。格尔木,南依昆仑,北临察尔汗,是青、藏、新3省区的交通枢纽,著名的青藏公路、青藏铁路中转站,特别是进藏的必经之地。格尔木辖区面积11万平方公里,堪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城市。格尔木河等10多条河流经市区,是著名的水塔城。又是昆仑神话的故乡,柴达木盆地许多奇观异景使格尔木成为新兴的旅游城市。

察尔汗盐湖东西长130多公里,南北宽40多公里,其面积5860平方公里,察尔汗盐湖既是浩瀚的湖,又是奇特的湖。它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奇特!首先,盐湖表面无水,而是一层厚厚的盐盖,因天长日久,风吹日晒而变为黄褐色,好像是秋天刚刚收割了庄稼后翻过的田地一样。只是天上没有飞鸟,地下不见爬虫,“田里”不长植物。光秃秃的盐湖辽阔无比,十分平坦,比千里大草原还要辽阔。极目远望,天地相连,一望无边。盐盖的厚度好像与时间的久远成正比,厚厚的盐盖相当结实,有着难以想象的坚固性。其次,一个湖面,就是一个小社会。湖面上盖有星罗棋布的厂房、住宅、学校、商店、医院、邮局等,整个小社会,都熙熙攘攘地活跃在平坦而阔远的湖面上。再次,湖面上的建筑颇具盐湖特色。神奇的是,在湖面上修建房屋,简直是建筑史上的创新,不必深挖地基,在盐盖上的地基处砌上几米高的石块就大功告成了。除了石头,水泥的标号再高,也抵挡不住卤水无休无止的腐蚀。这种特殊的建筑,充满了盐湖特色。除此之外,还有用状如大水泥砖块的大盐块垒造的盐屋,内外洁净,一片雪白,好像水晶宫。若这种盐屋连接成片,又使人恍如进入美丽的童话世界。这种盐屋,经久耐用,结实美观,抗热御寒,冬暖夏凉,简直是世界上难以寻觅的,又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理想住宅!

盐盖实在是一首特别而非凡的诗。令人不敢相信的是,坚固无比的盐盖只有50厘米厚,有着超乎寻常的承受力。长32公里的一段青藏公路竟然从湖面上穿过。远看,公路好像与柏油路完全一样,闪着黑油油的亮光,笔直地伸向远方。近观,路面又闪着神秘的亮光,毫无柏油味儿,路边也没有压道石。这就是有名的“万丈盐桥”。说它是“桥”,没有护栏,没有桥墩,不见桥下流水,唯见一辆辆满载货物的卡车,平稳地行驶在宽阔而平整的路面上。有趣的是,若路面出现坎坷不平时,养路工只要把卤水浇灌在凸凹不平处,稍干后皆平整如初,使车辆畅通无阻。当年曾规划、修建青藏公路盐桥段的慕生忠将军,赋诗盐桥:“咸盐筑路未曾闻,/岩盐架桥世无双。/盐桥横跨达布逊,/桥身全长超万丈。/盐桥东西无边际,/盐桥南北好风光。”形象地表达了盐桥的奇特和筑路人的豪迈情怀。

盐湖底部是个奇妙的世界。敲开盐盖,就能看到蓝汪汪的卤水和亮晶晶的结晶盐,它厚达几十米。在其底部,有一层由沙石、卵石组成的“隔水顶板”。在隔水顶板的下面,又是50米左右深的淡水。据说这是卤水天然的保护层,有了它,上面的盐层才能不被下面的淡水淡化。因而,盐湖又有了“不沉船”的美称。

据说,大约8000万年前,这里是碧波万顷的大海,同样是浩瀚无比,孕育着无限生机。历尽沧桑巨变,终于将一片集聚于此,留下大量的盐分,在岁月的长河里日夜凝聚,汇集了钠盐的精华,给了我们奇特瑰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盐的宝库。

察尔汗盐湖是盐的世界。据说其储量约为420多亿吨,光是食盐,就够10亿人吃8000年!除了氯化钠之外,盐湖卤水中,氯化钾、氯化镁的储量也很多,是目前我国已探明的最大的钾镁盐矿。此外,还有锂、硼、溴、碘、铷、铯等元素。有人测算,察尔汗盐湖的盐储量,足可架一座从地球到月球,宽12米、厚6米的盐桥。

察尔汗人就像盐湖一样,充满着无私的奉献精神。在这无鸟无虫无绿色的盐湖里,他们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创业,在盐湖上建起了我国最大的一座现代化钾肥厂,将优质钾肥源源不断地运向内地急需之地,为包括水稻在内的粮食大幅度增产,贡献了高原人的力量。察尔汗钾肥满足了全国1/3以上的需求量,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去我国钾肥主要靠进口的被动局面。

2005年,察尔汗盐湖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我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自1958年开发建设以来,这里已成为格尔木的资源中心,是我国最大的可溶性钾镁盐生产基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里有成为特色旅游基地,到察尔汗盐湖观光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盐湖那神秘的姿容,奇特的景观,丰富的资源,现代化的生产,使人们大开眼界。

钾肥厂的生产,靠的是采盐船。所谓采盐船,其实是相对固定在湖上的采盐机械,外形似船,并不返航。采盐后直接输送到车间进行加工、包装。完全是现代化的流水作业。神奇的是,盐湖头一天采挖的盐坑,看似几乎干净了,可第二天早上,它依旧满满当当的。如此反复,竟然取之不尽。其储量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

不远处,有盐湖的盐花,千姿百态,供人们欣赏。它们凝结在湖边,或像一束束冰花,阿娜多姿;或像一簇簇珊瑚,素白俊美;或像一个个钟乳石,充满灵气;或像一座座宝塔,玲珑剔透;活像一丛丛硕大的蘑菇,浑圆可爱。各具情态,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绝非人工能够造就。在湖中的达布逊岛上,状如珍珠的珍珠盐,圆嘟嘟,亮晶晶,明闪闪,润如宝玉,凝如腴脂。还有玻璃盐,其状就是正方体水晶,透明晶亮,纯净无比。即或摔碎,大块小块皆为方形,不乱阵脚,蔚为奇观。

察尔汗盐湖是由9个大小不同的盐湖组成的。湖湖有色彩,湖湖有景观。其中有一湖,湖面静似镜面,坦荡如砥,闪耀着碧蓝的光芒。细细看去,湖面上不时画出梦幻般的一连串的圆圈,将天光水色圈在其中。一会儿,又变为平静的镜面。让人如诗如梦。原来,这是盐湖里的湖中湖。大的方圆几公里,小的几百米。从昆仑山奔流而出的内陆河格尔木河、鱼卡河顺地势流到盐湖,只出不进,比重各异,它们进湖后,前面的迅速被卤水融化,后面的又紧紧流入,于是就出现了湖里套湖的奇观。令人吃惊的是,多数小湖边竟长着芦苇等野草,随风摇曳,湖里还有无数小鱼,倏忽游动,不得不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奇妙无穷。湖边,不时有鱼鸥、棕头鸥、斑头雁等鸟类飞起飞落,嘎嘎有声,与大盐湖上的荒凉冷落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动与静的对比,湖与天的协调,声与色的搭配,让人叹为观止。近些年,盐湖区还建立了70公里长的防洪大堤,既阻止了河水,又在盐湖南部有了我国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吸引了大批水鸟。盐湖西南60公里处季节性河流蜿蜒穿过,滋润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胡杨林。所有这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态。

小柴旦盐湖在察尔汗盐湖的北面70多公里处,这里的风光又与众不同。湖水碧蓝,静如处子。微风过处,波光涟涟,闪金泛银,令人大饱眼福。湖中蕴藏着丰富的硼资源,湖边四周,又是绿草鲜花,仿佛人间仙境,使人心旷神怡。

大柴旦盐湖又在小柴旦盐湖北面约50公里处。盐湖四周群山环抱,湖水面积不大,静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里,极像憨态可掬的婴儿,安详恬静。但湖中的硼储量不亚于小柴旦盐湖。在湖边的山脚下,喷涌着一眼热气腾腾的温泉,冬季老远就能看见雾气萦绕,在寒风中飘向天空。据说硼矿的生成,与温泉有关,泉水的水温高达70多度,内含大量硼元素。它们随温泉水流入盐湖,逐渐形成了硼矿。

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较早开发的盐湖,明朝时就进行了开发,已有300多年的开采史。它像一个银白色椭圆形的大盆,其面积达105万平方公里,储量4.4亿吨。经过如此长时期的开挖,才开采了冰山之一角。

柯柯盐湖,是柴达木盆地较大的盐湖。它东西长而南北窄,由于无水注入,已经干涸,就像一条银色的哈达,飘围在牦牛山脚下,现出别样的风姿。

柴达木盆地诸多盐湖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独有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这里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空气稀薄,土地干旱。盐湖中的水,早在亿万年前,可能大多也是淡水,是万千雪山上熔化而来的雪水。由于高原地形的特殊构造,湖水大多积聚在盆地或谷地里,有大山阻挡而不能外泄,遂逐步缩小范围,提高含量,并将雪水沿途所带各种矿物质也融化在湖水中。久而久之,淡水湖慢慢浓缩了,留下卤水或结晶盐,形成了今日之奇观。“美不过柴达木好盆地,/数不清,/千万年聚下的宝藏;/俊不过察尔汗大盐池,/好钾肥,/江南的丰收哈保上。”

二、雪域奇观石经墙

在海拔高达3000米以上的青海雪域高原,笃信藏传佛教的藏族群众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精心镌刻着藏传佛教经文的成千上万块大小不一、色泽各异的天然石块垒成石墙,人们称之为石经墙。它宛如一排排威武雄壮的卫士,稳稳地站立在银白色的雪山下,忠实地守卫着辽阔的草原。望着石经墙的雄姿,它那凌然不可侵犯的神态,会让人肃然起敬。它那刻满经文的面孔,又像是饱经沧桑的老人,若有所思地望着你,好像要向人们诉说大草原千百年的风云变迁。它头顶着蓝天,背靠着雪山,面对着绿原,始终如一地背负着吉祥的祝福和希望的未来,给人们以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鼓舞。

石经墙是藏族群众智慧和才艺的化身,是雪域旷野里和谐安康的象征。它集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于一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朽丰碑,是藏族文化不竭的艺术宝库,也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雪域精神的反映,又是高原人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品质的体现;石经墙是藏族信教群众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藏传佛教的形成发展和佛教文化艺术的兴起成熟而形成的。至十八世纪初,在青海藏区已较普遍。

石经墙的内容大多为佛经,用藏文刻凿,“嘛、呢、叭、咪”六字真言最多,还有藏文《七字明咒》、《百字经》、《无量寿佛经》、《长寿经》、《忏悔经》、《甘珠尔》、《丹珠尔》、《般若波罗密多经》、《贤劫经》等佛教经卷,显得字体醒目,书法遒劲,意蕴深邃;刻凿的图案,多为石刻佛像、佛寺、吉祥图案和宗教风物等,图形清晰,线条流畅,接近生活。

经石讲究刻凿方法,其刻法大致有三种:平刻,即在岩石平面上刻凿,字为凹形,刻制简便,易于操作,字体大方而醒目;立刻,在刻凿时刻挖去字和图案之外的空白,留下字和图案,则字迹凸现,黑白分明,富有立体感;浮雕刻法,刀法精细,注重线条,追求丰满,讲究视觉效果。经石刻凿图案多样,异彩纷呈。人像造型神态端庄自如,线条流畅;佛像浮雕多饰色彩,颇为生动;藏八宝图案画面规则,着色艳丽;文字石刻多为六字真言,其画面有两种:一种是将6个藏文字组合为一完整、固定、规则的文字图案,也可用于寺院、法器的装饰。另一种是将6个藏文字单字排列组合,用八宝图案饰以空间,并以红色涂染四周,使画面完整、饱和、突出。还有的,将拳头大小的石块每块刻一字,着色后成序列摆放在路边,使经文随人而凸现,亦颇别致。

藏族十分钟情书法,这也是刻好石经的重要前提。藏文书法,起源于松赞干布时代的吞弥大师,主要有楷书和行书两种,还有其它风格的30多种书写体,风格各异,绚丽夺目。经石的刻凿,其文字绝非随意而为,皆十分注重书法的秀美,讲究规范与正确。令人惊叹的是,青南藏区有不少刻凿高手,刻制时无需打草稿,全靠目测手凿,或文或图,一次成型,恰如其分。还有一些女刻手,刻凿技艺丝毫不亚于男高手。

和日石经墙,坐落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和日乡的和日寺后的山梁上,是迄今发现的全国最大规模的藏传佛教石经墙。据传,和日石经墙从清代嘉靖年间开始雕刻,于1955年完成,历时100余年。墙分两段,一段长200多米,高3米,厚2.5米;另一段长约300米,为3部石经,其中每部长约100米,比北京房山云居寺的石经数量还多1.5倍以上。石经墙所刻石经主要为藏文《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的全部经文2套;另有《般若波罗密多经》、《贤劫经》等5部,总字数约2亿,石块3万多块。石经字体工整清秀,装帧别致。每函石经码成长条藏文经书样式和风格,函与函之间用刻有书名和花纹的石板隔开,外用绘有画边的木板做箱。每段设有一佛堂。除石经墙外,还有近2000尊石刻佛像、佛寺图案,藏族风情及人物速写等,构图精当,比例恰当。历史上,和日石经墙每日刻经人数为50多人,约80万个工日,其规模之大,字数之多,装帧之奇,不仅是华夏一绝,而且是世界石书艺术之最。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那麻尼堆,是全省最大的麻尼石堆,素有“世间第一麻尼堆”之称。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东新寨村,由结古寺的嘉那活佛一世始建于明代。麻尼堆全部由刻有六字真言的麻尼石垒成,且随着时光推移,石堆的体积逐年增大,数量逐年增多,估计石块有数10亿之多。嘉那活佛一世,法名多项松却帕文,今昌都人,青年时期云游峨眉、五台山等地20余年,他精通汉语文,服饰似汉传佛教,又称“嘉那朱古”。他多才多艺,后到结古寺曾创编“多仁曲卓”藏族舞蹈80多种,蜚声中外的玉树卓舞即源于此。晚年定居新寨村东山,倡建麻尼堆而获信教群众响应,遂有了第一麻尼堆。

干贝山麻尼石刻,是玉树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经文石刻。位于玉树县下拉秀乡龙喜寺以东的干贝山上。其上有依天然山洞建成的诵经之地“静房”,附近又有13组大小不等的石块和石崖。上世纪40年代,龙喜寺僧人巴多感到寺院戒律颓废,内部争权,遂愤然离寺,隐居此山,边静修边在静房附近的石块和石崖上专心刻凿经文达40余年。石刻有《七字明咒》、《百字经》、《无量寿佛经》、《长寿经》、《忏悔经》等经卷的经文,还有大量六字真言。

天峻石经寺,奇特的石块经院方形建筑。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境内。由汪什代海藏族部落修建于1951年,经院多用刻经石块建造,又称石经院,闻名遐迩。占地0.2公顷,其中内有石刻经文108部,诸多石刻佛像、佛龛,雕刻石经板垒筑的鎏金时轮佛塔,塔前置巨锅形长明酥油灯。在修建过程中,牧民群众从几十里外的石山上用牦牛驮来石板,由80多名工匠耗时5年刻就了108部《甘珠尔》、《丹珠尔》藏文大藏经,石经板块30厘米见方,厚1厘米,经文字体隽秀清晰,质朴规范。

美哉,石经墙!“雪峰嘛连绵着闪银光,/雄鹰们展的是翅膀;/几千年不烂的石经墙,/给百姓,/日夜儿闪的是祥光。”

三、雄哉壮哉,高原牦牛

牦牛有野牦牛和家牦牛之分,野牦牛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我省境内阿尔金山、祁连山西段,唐古拉山和昆仑山,是青藏高原特有高寒动物。“唐古拉高来祁连山雄,/万山里,/野牦牛登的是彩云;/犄角上挂的是日月星,/长毛上,/拴了个春夏嘛秋冬。”

冬日,万里高原冰天雪地,雪厚数尺,滴水成冰。其他动物则蜷缩于洞穴之中,裹足不前,而野牦牛则踩冰踏雪,稳足向前,宽阔的脊背上落满雪花,长长的腹毛上挂满冰垂,在万山群壑中寻草觅食。冬春季节,高原狂风卷来,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巅峰沟底,草木怪声阵阵,虽熊豹也惊三分。可野牦牛们群聚在一起,巍然屹立,四蹄生根,虽长毛飘卷而身体纹丝不动。偶有饿狼靠近,雄牦牛怒睁双眼,鼻喷粗气,瞅准恶狼而挥角刺去,吓得恶狼落荒而逃。夏日,千山葱茏,万木峥嵘。高原午后常有雷雨,一时电闪雷鸣,急雨如万箭齐发,狂风似天崩地裂,而牦牛们却在避风处,顶着狂风骤雨,宛若泰山青松,雷轰不倒,雨淋不散。俄顷,风停雨过,野牦牛们又在夕阳中登着彩云,缓缓行进。寒暑易节,星转斗移,岁月在野牦牛身上留下了痕迹,故花儿中说它“犄角上挂的是日月星,长毛上,拴了个春夏嘛秋冬。”

家牦牛是藏族人民畜养的一种牲畜,古称髦牛、豪牛,因叫声似猪,又称猪声牛。牦牛身矮体健髻甲高,垂皮小,尾生篷毛,色多黑、深褐,也有少量白色,下腹、肩、股、肋等部浓密生长毛,耐寒耐粗饲,蹄质坚实,比野牦牛体小、温顺,善在空气稀薄的高海拔地区负载驮运,故有“高山之舟”的美称。牦牛奶略呈黄色,含脂率高,适制酥油;其肉鲜味美质细嫩;皮质优良,为制革良材,绒毛可制精纺毛衣和毡帐房。青海牦牛约500多万头,约占世界牦牛总饲养量的37%,占全国的42%。

牦牛为青海高原的繁荣兴旺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江河源头少数民族群众重要的运输工具和生活资料。卷风扬雪,滴水成冰的严冬,一群群长着乌黑长毛的大牦牛,身驮数百斤重负,喘着白色的粗气,迤逦盘桓在海拨3000米以上的荒漠高原或崇山峻岭中,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踩银踏玉,缓缓行进。途中寒夜,牦牛踏冰卧雪,还让主人偎依在长毛茸茸而其暖融融的腹边,取暖御寒。它常常披霜挂雪带冰棱,以特有的忍耐力和坚韧力,给边远地区的民族兄弟带去生活必需品。酷暑盛夏,牦牛又满载着驮驮物资,有力地行进在一望无垠,花红草绿的茫茫草原上。有时天地连接处,见到一群群昂首奋进的牦牛时,不由让人热血沸腾,顿生敬意。

牦牛还是青海高原上,联结农业区和牧业区共荣共进的一种特殊纽带。牧业区的牦牛和农业区的黄牛所生的第一代杂种牛称犏牛,其体形介于双亲之间,躯长背宽腰直,四肢强健,关节粗大,兼具牦牛力大柔韧和黄牛耐驯善驭的优点,成为我省特有的役用家畜。雌牦牛和雄黄牛所生称“黄犏牛”,雄牦牛和雌黄牛所生称“牦犏牛”。雄犏牛无繁殖机能,雌犏牛则能繁殖,但杂交后的第三代各种性能差于亲本,多作菜牛或耕畜,称“尕里巴”。

在东部农业区的土族之乡,还生长着一种浑身纯白的白牦牛,在山野间悠然慢步,远望如云朵落地,犹如朵朵白云飘落在青山绿水间;近看似堆雪砌玉,通体闪银,与花红柳绿共织多彩世界。

牦牛不仅是高原上力量与雄伟的象征,还是人类忠实的朋友。良辰佳节,它会驮着主人探亲访友,跋山涉水,比绵羊温顺;草场迁徙,它又背负重担,翻山越岭,比骏马沉稳;可遇见凶豺恶狼,它会双目喷火,两角如刀,比藏獒还凶猛。盛夏的草原上,牧民们还会选择吉日赛牦牛。届时,奔跑中的牦牛会不待扬鞭自奋蹄,飞快如烈马,雄健如猛虎,长毛盈盈随风舞,犄角弯弯刺青天,蹄声踏踏似暴风骤雨,气势昂昂你追我赶。油光闪亮的牛背上,一个个骑术高超的藏家少年又志在必得,英武之气与奋进不止的牦牛浑然一体,让人不由得慨叹:雄哉壮哉,高原牦牛!

四、雪域山珍名遐迩

“蘑菇地莞儿好蕨麻,/雪域的山,/珍宝里有芳香哩;/阿哥俩骑上枣绿马,/日子儿甜,/前程里有光芒哩。/”的确,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青海高原,野生植物资源富有,真的是“珍宝里有芳香哩。”

天然蘑菇,生长在雪域高原雪线下的茫茫草原里,像清水里的珍珠,一个个圆茸茸的脑袋,憨头憨脑地在绿色的海洋里张望着,等待人们去采摘。

玉树蘑菇,出产在三江源地区。这里是著名的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流纵横,气候湿润,草原辽阔。翠生生的绿原上,牛羊肥壮,骏马撒欢,使人不由地心旷神怡,胸阔万里。高原天气孩儿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晴空万里,俄顷风起云涌,转眼间下起瓢泼大雨,密密麻麻的雨线,像万箭穿空,顷刻间大草原被洗得一尘不染,无边的绿色好像能洗净人的心扉,清新的空气使人陶醉。一会儿,草原又艳阳高照,低头往前细看,密密麻麻的蘑菇像变戏法一样地从草丛里钻了出来,一张张小圆脸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一丛丛小星星眨着神秘的眼睛,分外诱人。只要采摘得法,一支烟的工夫,就能采10来斤。玉树蘑菇,头圆身粗,肉厚味醇,绝少虫咬,营养丰富,实在是不可多得的雪域山珍。“蘑菇大黄,一路清香”,誉满神州。

祁连山高峻的雪峰,曾倾倒无数文人骚客。“马上望祁连,/连峰高插天。/西走接嘉峪,/凝素无青烟。”明人陈非的诗句形象地写出了祁连的雄姿,令人神往。祁连山脚下,又是一望无边的草原。这里的夏天,雪山和绿原相间,青松与红花同在,空气清新,绿水环绕,恍若仙境,被喻为“中国最美的草原”。一场大雨洗过,东山挂起一弯彩虹,密密麻麻的青草尖上,跳跃着滚滚的露珠,大草原简直像珍珠的海洋。一会儿,天晴处红日撒辉,一只只金黄色的蘑菇,在光辉里露着笑脸,格外可爱。祁连蘑菇,颜色金黄,肉质细嫩,野味浓郁,倍受人们青睐,含有多种保健养分,是山珍中的精华,早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地莞儿,当地人也叫地衣、地皮菜。高原的地莞儿,多产在西宁周边的群山峻岭及丘陵坡地中,素以天然野成,无虫无污染,颜色褐黑、味道纯正,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而闻名遐迩。初春的高原,春寒料峭,夜晚一场小雪,把大地裹得一片银白,一派“山舞银蛇,原弛蜡象”的迷人景象。待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红光照耀处,银雪开始融化,山间阳洼的黄草丛里,一堆堆地莞儿像一窝窝小黑兔,挨挨挤挤地蜷在一起。当人们捡到篮里时,亮晶晶颤嫩嫩,脆生生水灵灵,透着淡淡的清香。在一些人迹罕至的阳洼里,又有巴掌大的地莞儿,肉厚味浓,食之过瘾。农历二月二,河湟谷地的农家,家家户户飘着浓浓的地莞儿包子的香味儿。闻着清香,人们知道,龙抬头的日子到了。地莞儿包子,浓香四溢,松软可口,不肥不腻,野味醇厚。用地莞儿做汤,则汤清味纯,黑白相间,色香味俱佳。常吃地莞儿,有着活血舒络、降压降血脂、健脾胃助消化和强身保健的奇特功效。

蕨麻,又是高原特产,山珍之一。素以产地面广、口味香甜、营养丰富、颜色红润、物美价廉而著称。它又称人参果,学名鹅绒委陵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匍匐细长茎叶,节可再生根繁殖。基生叶为羽状复叶,小叶三至十二对,呈卵状矩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有齿形,叶下生白绒毛,可做野菜和饲料。花小而单生,色黄,是高原蜜源。根肉质,纺锤形,富含淀粉、糖分和维生素,含蛋白质15%,脂肪1.1%,灰分3.2%,百公斤含维生素c近300克。蕨麻用途广泛,可以其熬酒、食用、入药。蕨麻在全省皆有出产,无论在茫茫大草原,还是在农业区的河湟谷地,都有生长。蕨麻产在早春,当大地回春,地气复活,草芽萌生,正是采挖蕨麻的好时候。 蕨麻的吃法多种多样。若以其和葡萄干、核桃仁、红绿丝、红糖、蜂蜜与大米、糯米同煮,则是高原的八宝稀饭或八宝米饭,颜色鲜艳,香味浓郁,甘甜可口。高原人常将和有蕨麻的稀饭,端给坐月子的妇女食之,则有滋补功效,月满时,妇女面容光亮,身健体康,步履轻盈。若将其磨在炒熟的青稞中作成糌粑,再用酥油、白糖,在奶茶中拌匀后捏而食之,清新中有醇香,甘甜里含奶鲜,别具风味。藏族同胞还巧妙地用蕨麻做成藏式点心,在喜庆和节日期间待客或作为礼品馈赠亲友,成为有特色的风味食品。做法是:先将蕨麻炒熟、晾冷并磨细,然后放在锅内,再放入适量酥油加热,再佐以曲拉、红白糖、红枣及少量糌粑等搅匀呈糊状,倒入花样容器中使之凝固。待倒扣而取出时,花样别致,光鲜如新,清香扑鼻,柔韧可口。食用时,可切小块放入口中慢慢含化,则香味醇厚,余香满口;或投入奶茶中搅化后喝茶品味,则奶茶鲜香中有点心清香,余味无尽。

青海蕨菜亦小有名气。属蕨类凤类蕨科多年生草本,生长在青海境内的大部分山地,大多在林缘、山地的阴凉潮湿处。成年植株高80厘米左右,根茎黑色,密披锈黄色短毛。叶幼时拳卷,茎嫩而粗,富含水分,可采而食之。农历端午前后,正是采摘的好时候。从坡底下往上看去,一只只嫩茎拳着小手,在阳光下现着毛绒绒的憨态,分外可爱。采摘蕨菜,只需用手轻轻从根部将嫩茎折断。嫩茎可炒肉菜同食,亦可凉拌而食,其野味浓郁,清香可口。蕨菜中富含微量元素和淀粉,根茎可做凉粉,酿酒的原料,也可药用,可治风湿、主利尿、提脱肛。青海蕨菜,因纯天然无污染,野味浓郁,品质优良而饮誉海外。

(作者单位:青海省花儿研究会)

上一篇:“资源诅咒”:青海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避开... 下一篇:一位老作家的柴达木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