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雪中送炭等

时间:2022-10-18 10:15:13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如何理解这个“好”字是问题的关键。《人民教育》2012年第7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文章中是这样解释的:这里“好”的标准即不用一把尺子衡量,不要求达到同一标准,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进步,优生更好,后进生进步快。不过,一般的学校,能做到这一点很难。

教育教学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相当多的因素。有学校的思想理念,主要领导的基本素质和领导能力,师资力量,还有办学条件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领导核心”。“领导核心”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基本走向。师资力量薄弱,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逐步改善。可“领导核心”指导思想有偏差,即便师资力量不弱,所谓的先进思想、成功经验也会被扭曲,变质,变味。

我们必须承认学生之间智力、习惯、行为及学习态度的差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首先这个“好”不是和优等生一样,而是缩小与优等生之间的距离;第二要有相应的方式方法。我们学校有几个老师,秉承“既锦上添花,又雪中送炭”的思想,在精神鼓励方面动起了脑筋。他们在教室的墙壁上挂一个大图板或利用后墙的黑板,设计一个图表,写上全班每个学生的名字。无论是课堂问答,还是作业练习及其他各方面,学生有突出或良好表现,就在姓名之后奖励一颗红星。这看上去有些“小儿科”,但为那些平时很难受到表扬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亮点的平台,让那些只做绿叶的同学也品尝了当红花的快乐。这对一直“默默无闻”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让他们时时感受到“我还行”,在眼前亮起一盏明灯,并燃起他们的希望之火。多数中下游的学生因不断受到切实的鼓励,精神状态大有改善。标志着成绩与进步的红星,激励着全班学生,比学赶帮,优生更优,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冠县北陶中学)

践行教育常识

邵付国

最近读张华杰、余慧娟的《从56号教室走出来的教育学——雷夫·艾斯奎斯2012北大演讲记》(《人民教育》2012年第8期),很有感触,特别是雷夫老师对于教育常识的践行很值得学习,比如他对于学生的惩罚问题的认识和做法就是在践行教育常识。

“对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还有“恐怖重写”。我们的教育手段除了正面的期待、鼓励、表扬以外,还应该有底线的惩罚。这应该是教育的常识,如果突破了底线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应该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奇怪的是在一些基层学校,虽说班主任有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力,但没有明示怎样做才是适当的,如果批评教育无效又该如何处理。于是出现的结果就是广大老师在空洞的规定面前茫然无措。

要用务实的态度对待惩罚学生这件事。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德育管理经历让我深切地体会到:现实中突破底线的孩子是存在的,其数量和程度都在不断增加,而我们的管理手段还是糊里糊涂、一如既往,所以造成了德育效率的低下。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案例教学的模式,通过案例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让大家明确应该怎样处理这种突破底线的事、怎样惩罚才是合适和有效的,唯有如此教育才能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教育思想的理想化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一味沉湎于理想的状态而置现实于不顾,这样的教育注定是要碰壁的,注定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其实惩罚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就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寻找六阶段”的第一阶段中所言“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惩罚只是副产品或者是副手段,唤起人心中的真善美才是主体性目标,雷夫老师也说“不要想办法去控制你的孩子,关键是教会他们怎么样自我控制”。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如东县马塘小学)

上一篇:让学校成为人生幸福的起点 下一篇: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一种增值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