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型记者蒋剑翔

时间:2022-10-18 10:07:10

学者型记者蒋剑翔

蒋剑翔先生绝对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然而他在新闻界的影响却不小,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一些权威报刊上。2005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他两部专著,一部杂文评论集,一部新闻论文集,全国10多家新闻期刊竞相推介,有的还上了杂志的封二、封三。梁衡先生为其作序,一句 “是记者就要是学者”,更让人对其心存敬意。

在湖南新闻界,蒋剑翔先生称得上一位颇具特色的人物。他撰写的消息、通讯相当见功底,从业16年,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140余次,5次获“湖南新闻奖”。不过,最能体现其个性、代表其思想、反映其水平的,当然还是他的评论和论文。近几年来,他在《人民日报》及《大地》发表了不少评论和随笔,总约20多篇。在全国近百家新闻期刊上发表理论文章130多篇,其中《新闻战线》10篇、《中国记者》10篇、《中华新闻报》20多篇,并多次获奖。因此,原湖南日报社社长、总编辑蒋显礼不无感慨道:“这个蒋剑翔好活跃,有才气。”(见蒋剑翔新闻论文集《拎出新闻眼》序)

蒋剑翔先生走上主攻评论和新闻研究之路不是偶然的。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20多岁担任乡党委书记时,就有不少评论见诸报刊。他是因写评论而被发现调进报社的。在报社他干过文化部主任、总编室主任,采写过一批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新闻,如《五万打工仔向地委请命,倡议成立打工仔企业基金会》、《南岭大爆炸》、《徐家井派出所开展“民心工程”》等。1999年,他担任《永州日报》副总编辑,出去采访和调研的时间已非常有限。如何发挥报社领导的业务标杆作用,他毅然选择了报纸的“短腿”―评论。评论是媒介的旗帜和灵魂,需要较高的思想修养和扎实的文字功底。蒋剑翔虽不是专职评论员,但几年下来,撰写评论稿250余篇,无意中创下了永州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稿的最高纪录,同时也有幸成为了在《永州日报》开办个人时评专栏和独立主持一版评论栏目的第一人。2002年,他与人合写的破除观念障碍、体制障碍、环境障碍的系列评论员文章,受到永州市市委书记的高度重视,市委发文转摘,并在全市范围内发起了一场解放思想、破除“三大障碍”的大讨论。2006年,为迎接市党代会召开,市委宣传部指定他撰写《加速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启示》系列评论员文章,经市委审核同意作为通稿供全市新闻单位统一刊播。求学时恰遇“”,务过农,当过兵,而立之年弃政从文。他完全是因热爱而选择,他相信“纸墨之寿,永于金石”。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除了天赋、勤奋以外,或许还应该归功于他桌上的三张纸条。一张是梁衡遭人诬告时的自勉:“能工作时就工作,不能工作就写作。两者皆不能,就读书、积累”;一张是艾丰为黄山的题词:“如此黄山未入岳,何叹世事多不公”;一张是史学家范文澜的治学箴言:“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几次搬办公室,许多东西都扔了,这三张纸条他一直都留着。半道出家,受过命运的捉弄,然而他愈挫愈坚,执意要做一个好记者,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的新闻工作者。从穷山村里摔打出来的倔汉子,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不公,他心中只有两个字:奋起!

汉人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蒋剑翔先生不喜欢打牌、跳舞,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把自己关进寂寞书斋。他以新闻为重点,大量的、有选择性地广泛阅读,并告诫自己:“读书读经典,读人读大师”。所谓“取法其上,得乎其中”也。永州地处偏远,书市不旺,他多次向梁衡、艾丰、刘保全等名家写信求书,如今书柜里堆满了郭超人、邵华泽、范敬宜等前辈的新闻著作,还有数千张他随手摘抄的学习卡片。一次,一位朋友去北京,他托朋友从新华社背回20多本新闻专著,累得朋友叫苦不迭。

腹有诗书气自华。大量的阅读和实践,让蒋剑翔胸襟开阔,目光犀利,并悟出了许多写作门道。如何写评论,他的体会是:“瞄准重大问题写,以推动工作;瞄准大报大刊写,以提高水平;瞄准冷门题材写,以出奇制胜;瞄准专栏文章写,以适销对路。”当然,他最看重的,是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对新时代新事物的一片激情。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2004年高考过后,他深入网吧采访,看到大批沉湎于网吧的中小学生,痛心疾首,立即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网吧管住了吗》,从而引出了教育部、公安部等六单位关于进一步加大网吧整治力度的通知。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看完任长霞的电视报道后,当晚写出《任长霞眼里为何常含泪水》,获得了当年的“湖南新闻奖”,并入选公安部主持编辑的《任长霞纪念文选》。

在给湖南科技学院的大学生们讲课时,蒋剑翔先生曾多次引用美国著名记者杰克・伦敦的一句话:“新闻专业的学生,应该像哲学家培根一样,把一切知识都当做自己的领域。”事实上,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蒋显礼先生说“别人把新闻当做‘饭碗’,他却把新闻当做学问”,这话一点不假。他做什么都兢兢业业,像绣花一般精细。他写的新闻《“异蛇村”农民三审“十五”计划》,被河北大学新闻学院收入研究生教材。他写的论文《拎出新闻眼》,被收入《中国新闻年鉴》。他写的文章《本事与管事》,入选《求是》杂志征文并公开出版。他出版了两部专著,又在着手写作第三部、第四部、第五部。他写新闻论文,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蒋氏理论”,即:坚持用自己的思想写,坚持用自己的语言写,坚持用自己的实践写,坚持用自己的人格写。他说只有思想是自己的,文章才可能是大家的。

在记者与学者之间优雅漫步,性情中人的蒋剑翔,依然活得充实而潇洒。

淡泊名利,这便是蒋剑翔。

(作者系湖南省永州日报社群工部主任、主任记者)

上一篇:一部富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好教材 下一篇:关于“都市快报”存在问题的几点商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