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电视新闻声画结合的完美效果

时间:2022-10-18 09:59:42

追求电视新闻声画结合的完美效果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画面、声音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时行的报道。电视新闻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信息全方位地传递给观众,满足人们的视听需求。那么,如何在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的时间内准确地传达新闻事实,更好地满足观众对获取信息的要求呢?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电视的声画的特点。

画面与解说词是电视新闻的两种重要的语言形态。画面表现得好,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加深对新闻信息的理解。然而,由于画面在表意时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不能单独完成叙述和判断,决定了它最终要和解说词结合在一起,才能将新闻事件准确、充分地表达出来。

一、画面与解说词在功能上的区别

由此可见,无论是画面还是解说词,都不可能成为独立存在,它们都有各自的不足和局限。只有两者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才能使两者发挥1+1>2的效果,这也正是电视较报纸、广播这两种媒体的优势所在:增加了流动的可变的电视画面,带给观众的既有听觉上的需求,也有画面的享受,非常有利于信息传播。

二、画面与解说词的配合

电视新闻中,画面与解说词的基本配合关系有二种: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

(一)声画合一。是指解说词与画面自然配合,有什么样的画面,就有什么样的解说,声音是为具体说明画面中的事物或情景而存在的。两者完全同步。例如,会议新闻中需要介绍与会人物,说到某人的职务、姓名时,人物画面要相应出现;当解说词说到“倒计时牌上显示,距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还有100天”时,相应地给出倒计时牌的画面。这种声画合一的组合方式能加强新闻内容的真实感、可信性、完整性、重要性,可以由此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新闻类节目中较多采用,常用来传播重大新闻事实。

需要注意的是,解说词和画面的统一,绝不是看图说话,如画面上出现连绵不断的山岭,解说词就不要再说“您现在看到的连绵不断的山岭”,而是要向观众说明画面上的山岭的名称,所处地理位置等画面不能表述清楚的内容。解说词要紧密地配合画面,阐述画面形象中蕴涵的更多信息,去发掘画面形象更深层次的思想意义,从而深化主题,突出形象。

(二)声画对位。是指解说词和画面围绕着同一主题各成系统,即画面与声音从不同侧面,分别按照各自的表达方式形成两者的对位关系,从而达到丰富内容、深化主题的目的。如宣传先进人物时,用解说词对人物的事迹进行回顾总结,用画面表现人物现在的工作、生活场景,通过这样的组合,丰富视听,深化报道。

在实际应用中,新闻报道中可以灵活运用这二种声画关系,将新闻信息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地传达给观众。

三、电视新闻的采编人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画面是电视新闻的基础语言,解说词是镶嵌。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要具有电视意识,要时刻想到是为观众拍摄,画面要会“说话”,要有内容,要拍出来自现场的最真实、最能吸引观众的画面。解说词要在画面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补充画面不能交代的部分,如背景、政策、有关知识等。完成画面所不具备的议论、抒情等方面的功能。解说词不需要独立成篇,段落之间可以不连续,但与画面相结合后,要是完整的。

(二)电视解说词应来自画面,要围绕画面进行,从画面中寻找切入点,展开解说,再回到画面中去。必须为“看”而写,不断地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画面。要体现电视解说为“看”而写的特点,在文字处理上要注意:首先,电视解说的文字中应有一定的暗示和指引作用,随时将观众的注意力向画面上引导,要让在电视机前“听”新闻的观众有强烈的“我要看画面”的想法。其次,解说词要想吸引观众看画面,要从画面中寻找一个信息点,然后展开解说,再回到画面中去。在这样的来回中,保持观众对画面的关注。

(三)解说词要科学准确、简洁明了。解说词要给画面以清晰的定位。同一个画面,改变解说内容,意义就会发生改变。

(四)解说词要尽可能少用描述性语言和形容词汇。因为哪怕解说词对事物的描述再准确、生动,也远不及画面更能将能事物表现得完全细致。在表现事物的外在形态方面,画面语言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几十字的解说词往往不及一个画面来得更清晰准确。

另外,记者在采写电视新闻时,要对采访的事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充分考虑画面的拍摄,再进行解说词的处理和安排,从而使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丰富的信息。不能为了说明某件事情,而忽视画面的作用,用大量的万能画面来对付观众,当观众习惯去听新闻时,电视的优势也就丧失了。

总之,电视区别于其他媒体之处就在于它同时具备视听效果。两者既相对独立。又和谐统一。因此,我们应该遵循电视的特点,充分发挥电视的视听特点去采编新闻,更好地面向观众。

上一篇:公共图书馆建设路径的思考与探析 下一篇:网络新闻的采访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