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配)电所接地装置的运行维护

时间:2022-07-10 11:01:56

[摘 要]变(配)电所的接地装置是安全运行的根本保证, 所以对变(配)电所电气设备接地装置的运行和维护,有必要进行探讨以引起人们的警觉。

[关键词]变(配)电所;接地装置;维护

一、接地装置的技术要求

1.变(配)电所的接地装置

①变(配)电所的接地装置的接地体应水平敷设。其接地体采用长度为2.5m、直径不小于12mm的圆钢或厚度不小于4mm的角钢,或厚度不小于4mm的钢管,并用截面不小于25mm×4mm的扁钢相连为闭合环形,外缘各角要做成弧形。

②接地体应埋设在变(配)电所墙外,距离不小于3m,接地网的埋设深度应超过当地冻土层厚度,最小埋设深度不得小于0.6m。

③变(配)电所的主变压器,其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要分别与人工接地网连接。

④避雷针(线)宜设独立的接地装置。

2.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

①电气设备、机械设备、金属管道和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均应接地,并在管道接头处敷设跨接线。

②在1kv以下中性点接地线路中,当线路过电流保护为熔断器时,其保护装置的动作安全系数不小于4,为断路器时,动作安全系数不小于2。

③接地干线与接地体的连接点不得少于2个,并在建筑物两端分别与接地体相连。

④为防止测量接地电阻时产生火花引起事故,需要测量时应在无爆炸危险的地方进行,或将测量用的端钮引至易燃易爆场所以外地方进行。

3.直流设备的接地。由于直流电流的作用,对金属腐蚀严重,使接触电阻增大,因此在直流线路上装设接地装置时,必须认真考虑以下措施。

①对直流设备的接地,不能利用自然接地体作为PE线或重复接地的接地体和接地线,且不能与自然接地体相连。

②直流系统的人工接地体,其厚度不应小于5mm,并要定期检查侵蚀情况。

4.手持式、移动式电气设备的接地。手持式、移动式电气设备的接地线应采用软铜线,其截面不小于1.5mm2,以保证足够的机械强度。接地线与电气设备或接地体的连接应采用螺栓或专用的夹具,以保证其接触良好,并符合短路电流作用下动、热稳定要求

二、接地装置运行

接地装置运行中,接地线和接地体会因外力破坏或腐蚀而损伤或断裂,接地电阻也会随土壤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对接地装置定期进行检查和试验。

1.检查周期

①变(配)电所的接地装置一般每年检查一次;

②根据车间或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对接地线的运行情况一般每年检查1次~2次;

③各种防雷装置的接地装置每年在雷雨季前检查一次;

④对有腐蚀性土壤的接地装置,应根据运行情况一般每3年~5年对地面下接地体检查一次;

⑤手持式、移动式电气设备的接地线应在每次使用前进行检查;

⑥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一般1年~3年测量一次。

2.检查项目

①检查接地装置的各连接点的接触是否良好,有无损伤、折断和腐蚀现象。

②对含有重酸、碱、盐等化学成分的土壤地带,应检查地面下500mm以上部位的接地体的腐蚀程度。

③在土壤电阻率最大时(一般为雨季前)测量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④电气设备检修后,应检查接地线连接情况,是否牢固可靠。

⑤检查电气设备与接地线连接、接地线与接地网连接、接地线与接地干线连接是否完好。

三、维护人员要求

1.认真观察。通过眼睛的观察可以发现的异常现象有:破裂、断线;变形(膨胀、收缩、弯曲);松动;漏油、漏水、漏气;污秽;腐蚀;磨损;变色(烧焦、硅胶变色、油变黑);冒烟(产生火花);有杂质异物;不正常的动作等等。

2.耳听鼻闻。设备由于交流电的作用而产生振动并发出特有的声音,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果仔细倾听这些声音,并熟练掌握声音变化的特点,就可以通过它的高低节奏,音色的变化,音量的强弱,是否伴有杂音等,来判断设备是否运行正常。

电气设备的绝缘材料因过热而产生的特有的焦煳气味,大多数的人都能嗅到,并能准确地辨别。值班人员在进入配电室检查电气设备时,如果闻到了设备过热或绝缘材料烧焦而产生的气味时,就应着手进行检查,看看有没有冒烟变色的地方,听一听有没有放电闪络的声音,直到找出原因为止。闻气味也是对电气设备某些异常和缺陷比较灵敏的一种判别方法。

3.用手触摸。运行人员可用手触摸被检查的设备,来判断设备的缺陷和异常。应该强调的是,用手触试带电的高压设备是绝对禁止的。通过手摸,可以感觉出设备温度的变化和振动,如变压器的温度变化,局部发热;继电器的发热、振动等,都可以用触摸法检查出来。

4.了解运行状况。设备检修人员向运行人员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发生故障时的天气变化,负荷的大小,以往发生类似故障的记录及解决的办法等。通过这些“问”,可以较快地掌握设备运行的最基本的情况,便于检修人员快速完整地处理事故,避免事故查找工作进人误区而延长停电时间,扩大事故范围。(编辑/丹桔)

上一篇:检测站引车规范的制定与引车员的管理 下一篇: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