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太守,犹输气概”

时间:2022-10-18 09:58:29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篇千古传诵的词作。在为豪放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惊叹的同时,又总觉得与的词相比,确如柳亚子先生所评价的“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特别与《沁园春・雪》这首词,在写景、怀古、抒情等方面有不少可比之处,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对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一、比写景,《沁园春・雪》境界更阔大,想象更丰富

苏词一句“大江东去”,音节高亢,景象开阔,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代表了他豪放词作的最高成就。接下来的后半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却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词人不愧为大手笔,他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令人惊心动魄的大江壮流图。你看,岸石错乱,直插云霄,波涛如惊,狂奔咆哮,雪团似的浪花,上下翻滚。那场面、那气氛,仿佛就是赤壁大战在进行,众多的英雄人物在运兵,不能不令人叹服。

然而,对照的《沁园春・雪》的景,却可见毛词境界更阔大,想象更丰富。“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从大处落笔,仅12个字就涉及了半个中国。“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诗人的目光从南望到北,从东望到西,北国风光,尽收眼底,万里江山,一览无余。这是何等的眼光,何等的笔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和高原,原本无生命的静物,诗人却赋予它们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强烈的竞争

意识。

雪景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然而诗人意犹未尽,他又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写下“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想象中的景,是对未来的展望。诗人笔下的中华大地,不仅有大气包举的雄奇壮美,还有她红装素裹如少女一般的动人娇美。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

绝唱。

二、比怀古,《沁园春・雪》评价更全面,思想更深刻

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时代更是英雄辈出: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一时多少豪杰”!但苏轼在如此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遥想公瑾当

年……”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他年轻有为,英气不凡,新婚未久,春风得意。赤壁之战以弱胜强,更表现出他儒将风流,指挥若定,具有非凡的胆略和豪迈的气概。苏轼对周瑜的风采才华可谓仰慕之极,只有赞颂之辞。

的词上片极写祖国江山的雄丽,故下片也自然“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个“惜”字领起的七句,以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等五位在历史上有过赫赫功业的大人物,作为“无数英雄”的代表,说他们竞相向壮丽山河“折腰”。可惜他们有的“略输文采”,有的“稍逊”,有的“只识弯弓射大雕”。这就是巨人的眼光,伟人的襟怀。他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客观历史地评说了封建阶级的几个英雄,既肯定其功业卓著,又指出其文治不足,极有分寸。这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居高临下压倒一切的气势,即使是可谓豪放豁达的苏轼也只能望尘莫及。

三、比抒情,苏轼消极低沉,毛词豪情激荡,更胜一筹

写赤壁景物,羡周瑜功绩,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词人苏轼进行一番“故国神游”后,最后发出的却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沉重感慨。那意思是:江山依旧,人事无情,自己虽有周瑜那样的风流才华,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以展雄图。光阴虚度,借酒浇愁,有的只是消极低沉的情绪,英雄末路的悲凉和愁苦,哪还有什么豪放可言?

而的词,讴歌祖国大自然的壮美,评论两千年的封建历史,最后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赞美当代的革命英雄无产阶级。如果说1936年写成的这首词“批判两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那么1945年,在重庆进行国共谈判期间抄赠柳亚子先生,则是这个批判的继续。说明只有今朝的风流人物――无产阶级,才能使中华民族焕发青春,才能领导抗日战争夺取胜利,才能使人民成为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真正主人。蓄积于领袖胸中的革命激情,喷发而为诗,这更不是一个封建士大夫所能企及的。

当然,作文至此,并不为了苛求古人,贬低苏轼。他坎坷一生,必然在词中处处打上深深的印记,他仍是他那个词坛的骄傲。只是是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和艺术家。他有着非凡的胸怀,非凡的学识,有一种不同于寻常人物的时空观念,真正是“才华信美多娇,看古今词人共折腰”。“黄州太守,犹输气概”又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呢?

参考文献:

[1]侯文杰.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策略之我见:以《沁园春・雪》为例[J].作文教学研究,2016(4).

[2]凌宗伟,刘陈飞.见解精辟 怀古情深:杜牧《赤壁》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谈[J].语文世界(高中版),2004(Z1).

上一篇:刍议初中英语趣味教学 下一篇:数学课堂教学及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