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10-18 09:10:27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新世纪教育的主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语文教学肩负着重要的神圣的使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挖掘和运用创造性因素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有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才能培养出有创造精神的学生。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

语文是培养人思维能力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阵地,它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在教育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的最好老师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质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是创新的手段

古人云:“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学中巧妙设疑,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还有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解决问题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获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示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无论是整个教学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疑应是重要手段教师应通过设疑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只有提出问题才能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探索和思考。鼓励学生发展独特见解,提倡学生争辩通过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学生问:“天堂”是什么?鸟的天堂是怎样的?为什么叫做鸟的天堂?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们去文中探索、发现问题。学生们通过阅读领悟纷纷谈出体会、课文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流连忘返。有一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既然作者这样喜爱鸟的天堂又为什么写道:“有一点留恋”呢“这一问又引起了同学们尽情地争辩。通过巧妙的设疑,这节课的教学能圆满完成。又如在教学《麻雀》一课时,老麻雀明知没有希望,为什么还要从树上飞下来?“一种强大的力量”指什么?大部分学生通过比较“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与“它不能站在树枝上”理解母亲拯救自己的幼儿,保护弱小者、战胜庞大凶残者所产生母爱的巨大力量,体会母爱的伟大。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民主、融洽、活跃也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要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善于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想象放手让学生想象、去创造。

三、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比较呆板,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没什么兴趣。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实行多种教育教学方法,运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自强以及竞争能力:1、加强课堂提问,督促学生掌握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层次差别大。笔者经常采取分层提问的方法,基础好的就多问一些,问深一些,基础较薄弱的说出大意即可,反映较慢的效仿或复述即可。2、用演讲的方式检查学生综合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3、用辩论比赛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立论、驳论和快速反应能力,增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意识。4、用制作小卡片和手抄报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考察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的材料丰富程度远远超出了教材及教师讲授的范围,这样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又起到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创新的目的。

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学生的作文要写得好并有所创新离不开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施展。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心理调节如鼓励、谈心交流、成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尽可能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完成,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写我心”这样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提倡学生说真话鼓励学生讲实话为学生营造一个说真话、抒真情的平台。鼓励学生说真话应该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学生作文涉及到一个人搜集、贮存、加工、处理、检索、利用和传递信息的方方面面,作文教学实现创新的关键问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的提高十分有利于学生自觉寻求各种信息,正确吸收、利用有益于自身成长的信息,从而促进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这是《语文课标》对作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所以给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生活经历的机会,对学生间接获得生活经验进行指导,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奠定素材积累的基础。比如,学校经常开展各种活动,如校运会、艺术节等在班里经常性地召开新闻会或者素材交流会,同学自行交流自己的在学校活动中及近期所得材料和感想,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再次是拓展素材积累的幻想空间。因为富于幻想是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开发好这一土地,让学生开阔创新思维的天地,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最后是需要成功激励。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让学生放手写我心,并给予成功激励,拓宽获取成功体验的途径。比如,开辟习作园地,学生想写就写,想评就评,组织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参与各类作文竞赛;编订班级优秀作文选或鼓励学生编订自己的习作集;师生间通信交流沟通等等,树立“重在参与”意识,通过多种实践,摘取成功的果实,获得成功体验。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高层次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创造能力的发展空间,营造创新思维发展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应当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最高职业追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04年7月第一版

[2]韦德墨:《创造性思维》

[3]姜春波:《关于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

[4]朱绍禹:《语文教学法》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运用教育策略,搞好语文教学 下一篇:从七年级语文朗读要求想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