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诉时效起算点的实务问题

时间:2022-10-18 06:38:14

追诉时效起算点的实务问题

【摘 要】2010年12月9日在河南省的扶沟县人民法院出示的《(2010)扶刑初字第100号》案件结论在追诉时效上与现今学理并不一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有这样的必要性何在?本文考察这个案例的法官考虑的因素,并得出应深入探讨案例背景理论的结论。

【关键词】追诉时效制度;追诉时效的起算点;案例;刑事司法实务

【中图分类号】DF613 【文献标识码】A

前 言

追诉时效指是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在此期限内,司法机关有权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超过了此期限,司法机关就不能再追究刑事责任。因此,超过追究时效,意味着不能行使求刑权、量刑权与行刑权,因而导致刑罚消灭。应用这个追诉时效时追诉期限的起算点很重要。

《刑法》第89条第1款规定了追诉期限的起算点。这个条文规定“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这个“犯罪之日”是“犯罪成立之日”的意思。具体地说行为犯的场合是犯罪行为实施之日,结果犯的场合是结果发生之日。[1]、[2]行为犯中的单纯行为犯(也称举动犯)是指行为人只要单纯地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构成要件的行为就足以构成犯罪,而无须发生一定的犯罪结果。结果犯是指一种观点认为以法定的犯罪结果的发生作为犯罪既遂标志的犯罪;另一种观点认为结果犯是以法定的犯罪结果发生为犯罪成立要件的犯罪。

还有《刑法》第89条第1款上的“连续或者继续状态”是什么?就是连续犯及继续犯的意思。[3]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数个独立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情况。继续犯是指行为从着手实行到由于某种原因终止以前一直处于持续状态的犯罪,典型例是《刑法》第238条规定的非法拘禁罪。还有学说上认为状态犯也是犯罪完成及已遂的同时,犯罪也随之终了,不管是否存在法益侵害状态的继续,都不影响追诉期限的起算点。[4]状态犯是指随着法益侵害结果的发生,犯罪便终了,但法益侵害的状态仍然处于持续状态的犯罪,典型例是《刑法》第264条规定的盗窃罪。[5]但是实务上有和这个理论不同的处理被做的案件。本文的目的是探求《(2010)扶刑初字第100号》案件的理论背景。

一、事件概要

问题的案件是《(2010)扶刑初字第100号》,是2010年12月9日在河南省的扶沟县人民法院判决的。事件概要如下。

1997年洪某(另案处理)投资经营某个毛纺厂。2000年以来该企业未参加企业年检,已丧失经营资格。2003年9月,周口市对扶沟县下发了200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计划。洪某得知这一情况并与被告人王某商量后,于2003年10月22日、11月3日去扶沟县扶贫办开具虚假扶贫贴息贷款确认书。被告人顾某在明知洪某利用他人个人身份证办理扶贫贴息贷款确认书的情况下,违反规定处理公务,为洪某开具了26份虚假扶贫贴息贷款确认书。2003年11月21日、11月27日洪某利用26份虚假的扶贫贴息贷款确认书及26份虚假的个人申请资料在扶沟县农行进行扶贫贴息贷款。被告人王某、韩某明知洪某利用他人虚假申请贴息贷款资料进行贴息贷款由自己使用,未对26份个人申请资料进行调查,就出具了虚假的扶贫贴息贷款调查报告,又制作了虚假的借款合同,致使洪某获得128.2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归其个人用于毛纺厂的经营活动。2003年12月份,国家财政付给扶沟县农行补贴利息14,371.7万元。2008年3月31日,洪某偿还利息1.2万元。因经营不善该笔贷款本金至今未能归还。致使公共财产遭受损失。然后被告人顾某,因涉嫌挪用公款犯罪于2010年5月25日被扶沟县公安局刑事拘留,因涉嫌犯罪于同年6月9日被扶沟县公安局逮捕。被告人王某、韩某,因涉嫌挪用公款犯罪于2010年5月26日被扶沟县公安局刑事拘留。同年6月9日被扶沟县公安局逮捕。被告人顾某犯罪、被告人王某、韩某犯挪用公款罪,于2010年8月18日向本院提起公诉。

二、申辩及判决

该案件辩护人的辩护意见之一是“被告人韩某的行为即使构成违法发放货款罪,其行为已超过追诉时效,不应再追究其刑事责任。”但是法院认为“辩护人认为被告人韩某的行为属违法发放贷款,已过追诉时效。根据《刑法》第87条之规定,法定最高刑不满五年的,追诉期为五年。违法发放贷款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案中,洪某于2008年3月31日还偿还利息1.2万元,该案的追诉期应从2008年3月31日计算。因此,该案没有超过追诉时效。其辩护观点不予采纳。”还有这个案件的结论是“三被告人犯罪情节轻微,可对其免予刑事处罚”的。

三、这个案例上追诉期限的起算点的理论

这个案例出示违法发放贷款罪的追诉时效起算点是从偿还利息之日计算。为什么法院作出这样的判断?对违法发放贷款罪来说偿还利息的日期是什么?还偿还利息之日不是犯罪成立之日,也不是犯罪结果发生之日。这个案例上韩某的犯罪成立之日是出具虚假的扶贫贴息贷款调查报告和制作虚假借款合同之日,结果发生之日是洪某获得128.2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之日。因此违法发放贷款罪既属于行为犯、也属于结果犯。但即使违法发放贷款罪属于行为犯或者结果犯,依据刑法的条文上也不能得出追诉期是还偿还利息之日的结论。如果这个案例有道理的话,可以得出:这位法官认为违法发放贷款罪属于状态犯,状态犯追诉时效的起算点类推适用继续犯。首先,如果违法发放贷款罪属于状态犯,可以认为直到偿还利息之日犯罪仍在继续。其次,状态犯的追诉期类推适用继续犯,才可以认为犯罪状态的终了是还偿还利息的日。但即使违法发放贷款罪属于行为犯或者结果犯,也并不属于连续犯或者继续犯,因此不能完成上述推定。还有在前文中已述及学说支持状态犯的追诉期限的起算点也是犯罪完成及既遂的同时。所以,这个推定也有不合理。但是不这样推定的话,难以说明本案偿还利息之日成为追诉时效起算点的理论。

讨论这个案例有怎样的必要性?笔者认为,近年来世界各国刑事司法都趋向于缩小适用追诉时效制度,如笔者的祖国日本也依据2010年的修改法律废止了杀人罪等的追诉时效。所以笔者认为,本案的法官为了缩小适用追诉时效,将本案最后的有关日作为追诉时效的起算点。但这并无法律条文上的依据。

四、结语

本文考察《(2010)扶刑初字第100号》案件追诉时效起算点的实务问题。结论是为了缩小适用追诉时效而没有适用法律条文。法院只出示了“追诉时效的起算是还偿还利息的日”,并没有说明这个结果的理论。

本案的判决是“三被告人犯罪情节轻微,可对其免予刑事处罚”。所以有关追诉时效制度的问题没有得出这样结论的必要性。因本案结果是“免予刑事处罚”,所以问题不大,关注者也少之又少,但从追诉时效制度的理论上来看,本案存在的问题很大。应说明为什么追诉时效的起算点采用偿还利息之日。以后要多多议论这样有疑义的案例的背景理论。

【参考文献】

[1]赵秉志.刑法新教程(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52.

[2]贾宇.刑法原理与实务(第三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187.

[3]冯军,肖中华.刑法总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22.

[4][5]陈洪兵.区分即成犯、状态犯与继续犯的再审视[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3):78,75.

[6]彭凤莲,郦毓贝.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认定与疑难问题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7]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8]于志刚.追诉时效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

[9](日)前田雅英.刑法总论讲义(第五版)[M].日本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高校班主任工作感悟――班级建设 下一篇:监狱人民警察的职业压力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