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事件特点、成因及应对措施之研究

时间:2022-10-18 06:30:57

高校突发事件特点、成因及应对措施之研究

摘要 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发,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牵动着社会神经,不仅影响高校正常教学工作秩序,也影响到社会稳定。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特点、成因,提出应对措施是,强化危机意识教育,预防突发事件发生;强化内部管理,优化学校环境,努力消除突发事件诱发因素;强化危机意识,建立应急预防处置机制;必须重视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营建校园安全文化;做好舆论引导,特别是网络舆论的引导。

关键词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措施

高校是一个既同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又有别于社会的特殊人群聚集地,具有青年学生多、公共集聚场所多、文化交流多、重点部位多的特点,容易引发突发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牵动着社会神经。新形势下,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特点、成因、研究应对与处置突发事件,已成为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课题。

1 高校突发事件的定义及种类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高校突发事件,顾名思义是发生在高校校园内的事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等原因,在短时间内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在高校内部忽然发生的,危及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并对学校教学、工作、生活秩序乃至社会安全稳定造成重大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个体或。[2]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并结合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突发事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第一,政治类突发事件,包括由于高校自身的管理缺陷而引发的学生对抗性过激行为,如罢课、闹事、破坏公物,或非法集会、群体性作弊事件等大规模的群体性活动。第二,自然和人为型的突发事件,包括水灾、地表下沉、台风、高温、地震等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事件以及人为火灾等。第三,治安类突发事件,比如交通事故、盗窃、爆炸、防火、恐怖袭击等。第四,卫生性灾害事件,包括传染性疫情、食物中毒事件等。

2 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剧,高校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其特点:第一,发生的突然性。任何事件的产生都是一个由量变到 质变的过程,大学生突发事件同样也是如此。与其他事件产 生相比,大学生突发事件产生过程较为短猝、质变的拐点不 易把握、产生的起始时间不易觉察和控制、发生发展的方向难以预测、影响深度和广度不易评估。第二,主体的活跃性。大学生突发事件中部分事件直接是 由大学生自身的言行所造成的。大学生年轻活跃,富有朝 气,易于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理解能力强,对问题有自己 的见解。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对非常规事物有天然的敏感好奇心理,但抗挫折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由于人生阅历不足,社会磨练欠缺,历史感和责任感模糊,加之社会急剧变化。大学生易患得患失,不能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及工作的关系,不能有效化解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而引发突发事件。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会立刻引起他们的关注,在加上现代快捷方便的通讯方式,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很容易导致事件的恶化。[3]第三,后果的严重性。大学生突发事件常伴有学生的死伤 或致残,如学生自杀、被杀、被伤、意外死亡、意外受伤等。例如2002年的一天,南方某高校一学生在操场上体育课时,突然感觉身体不适,随后瘫倒在地、昏迷不醒。在场的老师立即施以人工呼吸,通知医务室老师前来抢救,并打110电话报警,但在送医途中该学生就停止了呼吸,整个过程不 到30分钟。大学生突发事件事发突然,使人措手不及,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生理创伤,给家庭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同时大学生突发事件往往扰乱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方 面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并造成师生思想的混乱和心理的恐慌。

第四,影响的广泛性。大学生突发事件是负面事件。常言 说得好:"好事不出们,坏事传千里。"现代社会资讯发达,一旦发生大学生突发事件,其消息会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报纸和口头等传播到千家万户,形成广泛且恶劣的社会影响。不仅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也会给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还有可能成为地区性甚至全国性的"导火索",甚至会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共计我国的"政治武器",有些群体性突发事件,参与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上千人,一闹就是几天甚至更长时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危害性非常大。

3 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

3.1 学校因素

第一,人数因素。随着高考扩招,学生人数成倍的增长,而学校的各类软硬件设施却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同时人数的增加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了很大的难度。特别是现在很多高校采用多校区办学模式,此举必然给管理带来不便,必然降低管理效率。第二,教师因素。现在很多高校只重视生源的招生,而忽视教师的配备,或者说教师的配备赶不上生源的增长。而且配备的教师多少刚从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者硕士生,他们缺少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方法。再加上多校区的办公模式,老师奔波于各个校区之间,而且还有各种教学活动和社会事务,必然没有时间与学生多交流,一般是课上匆匆见个面,课下很难谋一见。第三,管理模式因素。多校区的管理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各种规章制度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往往是出了问题才发现弊端。

3.2 大学生因素。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激烈的竞争压力,造成大学生行为上的失范。高校突发事件有别于社会上突发事件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校集中了大批有知识、有思想、有热情的学生群体,他们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利益,并有天然的好奇心理。由于身心发展处于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判断是非能力尚欠缺,观点容易片面,情绪容易偏激,行为容易冲动,而且不计后果,往往小事酿成大祸。尤其是近年来就业困难,加之媒体一些不适当的报道,挫折归咎于学校结构调整不及时和服务体系不完善等,一些学生就容易卷入事端。

3.3 社会因素。大学生是最活跃、最敏感、容易冲动的群体,他们有良好的政治愿望和满腔的爱国热情。面对国内外问题,他们一方面想要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伸张正义,另一方面又极易冲动,缺乏冷静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国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各种不良宗教组织往往利用大学生的弱点,借助于一些问题,歪曲事实,煽动学生,引发,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极少数学生"为国为民请命"以维护自己权利自居,置党纪国法于不顾,造成令人痛心的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学生们的表现形式就是罢课、闹事、破坏公物,或非法集会等。同时,教师、学生与社会人员产生矛盾纠纷,也是导致突发事件的主要诱因。这类突发事件主要表现为群体性打架、斗殴、滋事和侵害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等的违法犯罪行为,如2003年2月25日,清华大学荷园餐厅和北京大学农园餐厅先后发生爆炸,致9人受轻伤案。[4]

上一篇:为了“面包圈”另类注射不可取 下一篇:我们全家都是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