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的课堂倾听技能

时间:2022-10-18 05:20:42

论教师的课堂倾听技能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往的过程,是他们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这种生成性,要求教师必须随时把握学生的认知需求与学习情绪,灵活选用教学策略,不能仅仅满足于照本宣科地展示编制的教案,否则便无法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和提供的教学机遇。因此,教师不仅要做一个头脑清晰的讲授者,还要做一个反应敏捷的倾听者,于是教师的课堂倾听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技能。本文对课堂倾听技能进行探讨,以期教师能够掌握倾听技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一、 课堂倾听的含义与作用

课堂倾听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觉察学生的言语反馈信息的教学行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纽带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应答,而关键在于教师的耐心倾听。这种基于耐心倾听的沟通,是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积极投入学习的重要条件,是课堂教学得以健康推进的载体和动力。

课堂倾听的作用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倾听具有领悟作用。从本体论意义上讲,倾听的根本目的是领悟生命和呼应生命。通过倾听,教师能够领悟学生是一个生命的存在,不是物质或观念的存在,相应地施之以对应于生命而不是对应于物的教学方法。同时,当教师通过倾听领悟了学生生命存在的内涵和特性之时,他也倾听自己内心世界的声音,领悟了自己的存在。正如列文所说:“当我倾听自己,听我的话,我的语声时,我也能倾听他人,我在我之内倾听他人。反过来,当我倾听他人时,我也能倾听自己,我在我的世界的他人之中,并通过他们倾听自己。我们彼此共鸣应和。”[1]其次,倾听具有交往作用。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交往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师生之间相互倾听与应答实现的。教师如果拒绝倾听,使自己的教育变成独白,他实际上是人为地与学生隔离开来,拒绝与其交往。倾听能够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教师和学生间的交往,使课堂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再次,倾听具有道德作用。教师能否对学生从生命深处发出的心声作出真诚的倾听,这不仅仅是意愿和能力的问题,还是道德要求和道德责任的问题。这种道德要求和责任也意味着教师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当学生真实的生命状态在教师的倾听中得以和呈现的时候,教师能够反省并领悟自己的教育过失和不足,唤醒教师的良心和道德感。最后,倾听具有治疗作用。罗杰斯形容那些不被倾听的人生活在私人的地牢中。这些人正日复一日地发出摩斯码电文“有人听到我吗?有人在吗?有人能听到我吗?”终于有一天,他听到一些微弱的敲键声:“是的。”通过那样一种简单的答复,他从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又一次成为了一个人,他获得了新生。调查表明,教师拒绝或不会倾听如同使学生生活在私人地牢中,会造成学生的心理疾病,教师的主动倾听和及时应答则能有效缓解与防治这些疾病。

二、课堂倾听的方法

根据教师在倾听时的介入与否,可将课堂倾听分为介入型倾听与非介入型倾听两种类型。

1.介入型倾听

介入型倾听是指教师在倾听过程中择时参与其中,或启发,或鼓励,或点拨,或追问,通过主动介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介入型倾听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启发诱导法。教师在倾听学生的思考时,一般不要去打断他的思路,但当学生思维受阻“卡壳”或思维方向出现偏颇时,教师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让他们自己去捅破那层“窗户纸”,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2)鼓励嘉奖法。由于教师在课堂中的“首席”位置,决定了教师的话语举足轻重,学生十分在乎老师的表扬或者批评。当学生对问题做出解答时,他很希望得到教师权威性的肯定以强化自信心;当学生突发灵感,朦胧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的鼓励嘉奖令他信心倍增。教师应怀有爱生的深情,善于发现学生向上的萌芽,独立的巧思。(3)深入追问法。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有层次性,包含一个主问题和若干个小问题。教师在操作时可“一步到位”,也可逐级展开,后者就是倾听中的深入追问法。学生在答问时最关注的是教师的态度如何,是认真倾听还是满不在乎。教师的追问,表示教师有深入追问的兴趣,同时意味着对学生发言水平与答题能力的肯定。

2.非介入型倾听

非介入型倾听指教师在倾听过程中保持缄默不语,或微笑,或颔首,或专注,或沉思,通过表情及简单肢体语言维系与学生的交流,只听不讲。属于这种类型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全神贯注法。新课程提倡学生主体性的回归和独立人格的重塑,学生由单纯的听者转变为言者、思想者及行动者。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倾听者,取决于观念的转变,也取决于有效倾听方法的运用。全神贯注法是教师倾听的态度表露,也是教学的理念体现,是教师以专注的神态、期待的目光、欣赏的表情进行倾听。(2)微笑点头法。感情交流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重要方面,教师的情绪常常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在课堂倾听时教师的点头微笑极具感染力,出自内心的微笑传递着一种信息:鼓励与赞赏。在这种情绪的激励中学生忐忑不安的心情趋于平静,思想的阀门逐步开启,其发言也渐入佳境。(3)不露声色法。有时候教师在倾听时既不表示赞同也不表示反对,沉默不语,不露声色。对于好学生而言,教师不露声色是为了观察其自信心和自我评价的能力,防止骄傲自满;对一般学生的倾听,教师不露声色是为了引出更多的想法。有如文学中的“布白”艺术,教师的不露声色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为他们的深入思考和自我纠错提供了机会。“此时无声胜有声”,必要时教师的不露声色效果可能好于他的喜形于色。

三、课堂倾听的运用原则

1.平等性原则

教师的倾听需要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离开了生命体的平等就不可能获得有效的倾听。教师应当创设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地学习,平等地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无论出现何种情况,教师都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由于课堂信息流向的非对称性,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真正的平等是不存在的。新课程所要求的平等,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和主体意识的提升,是一种道德的追求目标。

2.客观性原则

有效的倾听应该是客观的,是学生真实思想的反映,而不应是经教师自己加工过的“产品”。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露出来,不要用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更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歪曲学生的思想。其次,教师的倾听不带有任何自己的感彩和先入为主的想法,不抱有任何成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3.全面性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倾听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认真倾听各种想法,尤其是与自己不一致的想法,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有时候学生独特的思想方法往往隐藏在错误的外表之中,教师只有耐心听完方可发现;其次,教师倾听的内容应具有全面性。教师倾听的根本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但生命并非抽象的生命,它具体体现在各种欲望、需求、情感、思想之中,体现在个体生命的差异和区别之上。

四、课堂倾听的实施要点

1.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

真诚地倾听首先需要有自由的言说。师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不仅要说出物质世界的真,更要说出生活世界的善和美,说出自己的生存体悟,说出自己的生活感受,让每个生命在言说中展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就要求消解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倡导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精神生命的自觉发展,把师生交往视为师生间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相遇。这样,师生关系就构成了一种生活关系,一种倾听与对话关系,由此构筑了一个自由倾听与对话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一个声音’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众生的喧哗’;传统的‘标准答案’的信仰发生动摇,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成为主题,传统的‘教师中心’走向边缘,学生主体使‘众神狂欢’成为可能。”[2]

2.教师要具有教学机智

教师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倾听,必须对学生的言语、行为、神态等具有敏锐的感知力,这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教学机智是一种对情境的即刻投入,在情境中必须全身心地对出乎预料和无法预测的情境作出反应。教学机智由一系列品质构成,用范梅南的话来说,首先,一个富有机智的人具有敏感的能力,能从间接的线索如手势、神态、表情和体态语来理解他人内心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一个富有机智的人,能够读懂他人的内心生活。第二,机智还在于具有理解这种内心生活的心理和社会意义的能力。机智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地指向他人的行动,意味着对他人的尊严和主体性的尊重,意味着对他人保持着开放和敏感。第三,一个富有机智的人具有良好的分寸和尺度感,能感受到什么才是最恰当的行动[3]。

3.培养倾听自我的能力

教师在对外界进行倾听的过程中要学会倾听自我。倾听自我,意味着与自我心灵的对话,也意味着将自我在一个真实的境界中敞亮。唯有这种敞亮才会把“我”与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才会与周围的一切充分地展开对话。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原创的语言、原创的行动进行教学,这种原创性的活动源于教师本人心灵深处的呼唤,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演练来自外界的教学技巧。教师只有认真倾听自我内心深处的声音,从自我内部引出智慧内核,并且用这种智慧内核与文本和学生的心灵进行对话时,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同时,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倾听。学生在投入各种活动、交流之余,需要有独立的空间静静地思考、整理自己的思绪,用心倾听来自内心世界的真实声音,进而达到对知识、对事件的深刻认识。

参考文献

[1] (美)大卫.M.列文.倾听着的自我.程志民等译.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 罗秋明.倾听的教育价值的实现.教育评论,2004(3).

[3] [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初探高考数学试卷中的“五种基本能力” 下一篇:警惕班级中的“群体软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