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鹏:“静”中寻“境”

时间:2022-10-18 05:10:59

Q:您对古人的生活方式有了解吗?最喜欢哪种生活方式?您认为今天应该提倡的生活方式有哪些?

A:只是书面上的一些简单的了解。生活方式分为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两方面。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喝茶仅仅是为了解渴。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而文人与文人之间,喝茶是交往的媒介。更高层次而言,茶只是个窗口,我们可以透过这个窗口去看这个世界,品味人生。我会更向往农耕人民的生活方式。看日出日落,四季分明,自给自足,没有危机意识。当然在现在这个社会,这种生活方式不大可能啦(笑)。目前来说,我更提倡大家找到自己的平衡点,一句话:努力工作,让生活更好。

Q:您认为茶文化应该与什么生活方式在一起呈现?在什么空间中去饮茶最有情调?

A:与任何生活方式都可以结合。一个人孤独的时候可以,与人分享时也可以。茶作为一种媒介,与酒相比,它更高雅,更温和,更需要主题性,会让你不自觉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在自然环境下饮茶。周围什么都没有,没有装饰,也可以没有色彩,与阳光发生关系,与空间发生关系。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

Q:器物是生活中重要的用品,中国传统文化在器物上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您对此有什么研究?

A:锅是做饭(用)的,杯子是喝水(用)的,酒是喝酒(用)的,器物是为人服务的。人是非常特殊的动物,会对任何一个器物附加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未来的向往。通过符号和图腾的表达,从物理功能上升到精神载体层面,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人和情感。

Q:这次展览主办方是想找出一种跨界的语言式状态,您认为呢?

A:语言式状态本身很可爱,跨界是两种不同文化发生化学反应。我其实对跨界并不陌生,我的父亲研究文学,文学与建筑,文学与哲学,建筑与哲学的关系本身就是跨界。跨界的优势是换个角度看这个世界。我们在自己的领域,自己的房间都很熟悉了,换一个人进来,可能看到的是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眼光、知识背景、知识结构可能都不一样。这次展览,建筑师可能会想要在遵循自身思考方式的基础上,寻找另外一种可能性。

Q:作品和年龄有关系吗?您的作品希望被什么年龄段的人喜欢或者想选择什么人接受?

A:有关。早年的作品不叫作品,就是一个设计,用它来完善自己对行业的认知,是对技术的探讨以及可能性,甚至于对别人的模仿,跟自己的距离跟大。随着阅历增加,思想成熟,开始表达自我,是价值观的表达,自我释放的过程。我并没有为特定的某个年龄段的人设计,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看的角度也不同。谁来喜欢看他自己咯。

Q:您个人的建筑理念和语言是什么?

A:非功能空间和空间的非功能性。建筑设计讲功能性,首先要实用。而我相反,非功能性是我的价值目标,我所有的表达是如何把非功能空间做好。它不受功能空间的制约,反而变得很自由,反而能彰显整个建筑的魅力。

Q:点评一下您最喜欢的建筑师和建筑。

A:库哈斯,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库哈斯是建筑师中的建筑师,他的所有建筑都超越了建筑本身。他更是一个社会学家,所以他能解决人真正的生存状态的问题,建筑不在于外观。

Q:建筑师与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您做到了吗?

A:建筑不是一个与身体相对应的物理空间,而是你的一个朋友,一个把你抱在怀中的朋友,和你息息相关,夕夕相处。建筑可以跟你对话,你可以在里面创作、生活、学习。“努力可以让资本,让欲望转化为温情,有技巧可以让石头带有体温。”我的所有的建筑是我的提升,它代替我去关心我想关心的人和这个城市。

Q:城市是建筑的年鉴。作为建筑师,对城市的历史,现在,未来是要有责任的,您思考了吗?

A:负不起。这更多和政府有关。我不主张用当下的方法去重复历史更不主张把历史抛开。这其中是有错误的认识,比如我们把真正的古建筑拆了之后再仿古。当下就要有当下的状态,建筑是这个时代的信息的载体。

Q:您对哪个城市的建筑印象最深?

国内的印象都很深刻,都被毁的很深刻(心痛)。国外的,像意大利的弗洛伦萨,捷克的布拉格。纽约,代表着时代的文明,工业的文明。

Q:今天的建筑师应该思考些什么?

A:人类的生存状态问题。关心弱势群体,社会底层。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对弱势群体的关心程度成正比。我们有高楼大厦,我们就一定有盖这些高楼大厦的人;我们有山珍海味,我们就一定有为山珍海味提供服务的这些人,这就是这个城市,城市是一体化的。我们往往过于光鲜地只关心山珍海味,只关心资本和权力。往往忽略了这些作为支撑的基础的人,他们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人。对这些人的关心表达你对世界的态度。我觉得这是我的义务和责任。所以我在画图纸的时候,会悄悄的加入一些技巧,通过巧妙或合理的方式转移关爱,希望他们最终能够真实感受到。

Q:建筑师要具备哪些知识和素养?您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

A:人文知识。技法是可以教的。我们国家建筑专业的教育体制是理科招生,工科培养。缺少人文知识素养。但这是需要长期培养的。我热爱苏州文化,昆曲,评弹,刺绣,除此之外,我也喜欢文学,哲学。

上一篇:高等数学分级、分层次教学改革的探索 下一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效率测评与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