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时间:2022-10-18 04:21:35

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摘要:针对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阐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进行生态保护的保障措施,为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方法借鉴。

关键词: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理念、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土地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其合理性、科学性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生态环境的安全与健康。因此,在进行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应加强贯穿生态保护理念。树立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价值观念,这对于完善我国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提高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质量与科学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深远、广泛、复杂、不可逆转的。土地利用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效应共同发生、相互迭加和交织在一起的,对生态环境所有组分均产生影响。但是土地利用仍有其共同特点。即生态群落简单化、物种减少、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大。然而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规模、结构和强度不同,它对生态环境组分及整体所产生的效应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分析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发现,过去以重指标、轻布局,重城市、轻农村。重地方发展、轻区域协调,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应的规划战略。极大地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导致在规划实施后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1、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后对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改变地下水位、改变水资源区域分配以及改变水环境质量。如随着城镇兴起和扩建。土地利用由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类型演化,建筑物增加、道路及水管网建设使下垫面的滞水性、渗透性减弱,降雨后雨水的截留、填洼、下渗、蒸发量减少,致使补给地下水的径流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大;新城镇的建设、工矿企业的重新布局等均会引起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整个区域的河流、湖泊等水环境质量发生改变,对生活用水及农田灌溉造成直接危害。

2、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区域性土地利用活动。实施后造成的土地景观生态系统的改变具有不可恢复性。近几年来,我国大量的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在未规划好或者是规划的可行性不强的情况下就直接转变为建设用地,把处于自然、半自然状态的林、草、田的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原本复杂多样的自然植被大部分被道路、建筑物取代,将自然生态环境分割成孤立的块状,减少了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3、对植被的影响

伴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城镇建设用地迅速增长,林地、草地、荒地的开发利用强度也不断加大,使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以前多样性的植被逐渐被单一的农作物替代。此外矿山开采后大部分没有进行规划整治,矿区植被破坏严重以及某些干旱区农田的灌溉引起地下水抽取量过大,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进而使地表植物缺水枯萎。

4、对土壤的影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和土壤污染、土壤退化等方面。如导致土壤的盐化、酸化、板结或土壤生物活性降低、土壤次盐渍化等。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由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将大量森林和草地变为耕地,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导致和加剧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不但损失肥沃的表土,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还会导致下游河流湖泊淤塞、洪水泛滥;规划期内没能及时制止在干旱区内过度放牧,导致大量的牧草地消失,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同时植被衰减使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坚硬致使降水不能渗入土壤中,植物缺少水分而衰减,植被覆盖度降低,导致沙漠化等。

5、对大气的影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对大气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地表水流量降低、地表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沙化和土壤退化等造成环境自身净化功能降低而产生的次生影响。土地利用不合理对区域大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太阳辐射在地表的重新分配,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几乎所有地表大气环境如太阳辐射、温度、湿度、能见度、风速和风向及降雨等都发生了变化。(2)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地表反射率,从而影响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由于土地利用过程中倾向于增加地表反射率。使得更多的能量返回到大气中,上对流层温度增加,大气稳定性增强并减少对流雨。

三、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生态保护的措施

1、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充分运用生态保护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龙头”。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现生态效益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实施生态规划应从“龙头”的“头”做起,并始终贯穿于整个规划编制的过程。必须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确定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为核心的多目标规划模式,将生态效益纳入土地规划的目标体系。同时在进行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土地供需预测、划定土地利用分区以及进行规划方案的国民经济评价时始终要将生态环境要素纳入分析范围。遵循“生态效益评价先行”的原则,突出当前及规划期内土地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特点。而且还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符合生态发展需要的土地利用功能分类体系。确立生态用地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划定特定区域空间作为生态功能用地。

2、加强规划编制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建立一套协调、完善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准确地了解规划实施后生态环境的变化状况及趋势,更清楚地了解规划对环境造成的后果。对不利生态环境的应及时进行修改或重新规划,调整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按生态规律来改变生态系统的运行。从而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健康,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3、建立完善透明的土地利用管理体系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即土地利用规划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在于规划的实施与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是规划管理的基础,实施规划是编制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对土地利用战略安排的具体体现和落实。规划编制的过程是短暂的、一次性的,规划实施的过程是长期的,规划能否从纸上落实到空间上,关键在于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保障体系。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各级土地利用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增强管理人员依法行政、科学管理的能力;提高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透明度,增强民主意识,建立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机制。提高管理决策水平,认真吸纳公众意见;严格执法,建立规划实施检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监督规划实施。

四、结束语

本文在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进行生态保护的保障措施,使社会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在土地利用上得到统一和协调,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持续满足人们对土地的各种需要,同时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生态理念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赵源 彭馥艳:《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 年08期

[2] 刘瑞亮:《基于能值理论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广东土地科学》,2010年02 期

[3] 焦晓西 孙鹏举 陈富 张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保护研究》,《广东农业科学》, 2008年10期

[4] 李玉霞 刘保东:《土地利用规划对区域环境的影响评价――以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 例》,《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上一篇:建筑材料检测中影响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研究 下一篇:建筑企业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