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皮内敏感试验几点做法与经验

时间:2022-10-18 04:06:45

文章编号:1005-619X(2008)10-0618-02

青霉素是临床一线抗生素类药物,由于其高效、低毒、价廉的特点而应用广泛。但是临床上发生过敏反应极为常见,主要表现为皮疹、血清病型反应、循环衰竭、喉头水肿和肺水肿、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等,其中过敏性休克最为凶险,抢救不及时将危及患者生命。为保证临床青霉素治疗的安全,在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并仔细询问过敏史的前提下,必须做青霉素皮内敏感试验,即青霉素皮试。本文主要对过敏史、皮试液的配制、皮内注射方法及结果判断等方面的做法与经验报告如下。

1青霉素过敏史

《基础护理学》上规定,已知有青霉素过敏史者禁止做过敏试验。所以我们在做过敏试验前应先询问过敏史。有报告[1]认为青霉素过敏并非终身性的,其消退率为38.7%。因此有过敏史或皮试强阳性的个体,10年内不宜做皮试,10年内消退率为12.6%,10年后如需使用,可首先采用青霉噻唑酰聚赖氨酸(PPL)原则上可以避免全

身反应。

2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

2.1青霉素皮试液的溶媒青霉素皮试液的溶媒常用生理盐水和注射用水。文献报告对用二者配制的皮试液进行皮试与假阳性结果的关系进行临床观察,发现后者假阳性率明显增加;且用注射用水配制的皮试液进行皮试时,由于试剂渗透压与组织渗透压不同,造成皮试时疼痛加剧,故不主张用注射用水配制皮试液[2,3]。另外有文献报告通过万例临床观察认为,用0.2%利多卡因代替生理盐水配制皮试液,假阳性率可从4.5%降至2%,且利多卡因皮试液判断为阴性的病人中,无一例发生过敏反应。证明用利多卡因配制皮试液皮试结果准确可靠,而且减轻了疼痛,值得推广[4]。

2.2青霉素科学配制皮试液影响青霉素皮试结果的一个因素是皮试液的浓度,目前临床使用卡介苗注射器或一次性塑料注射器配制皮试液,由于注射器死腔的存在,通常配制皮试液浓度与理论浓度有较大差别[5]。1 ml注射器的针头与针管内的留残液,玻璃空针为0.02 ml,一次性注射器为0.07 ml[6]。因此笔者在配制青霉素皮试液抽吸过程中,需0.1 ml时玻璃空针抽吸刻度仅到0.08 ml,一次性空针到0.03 ml即可。

3青霉素皮试注射方法

3.1皮试注射部位常规注射部位神经末梢分布较多,进针与皮纹垂直,会使皮纹产生机械断裂损伤,加上药液逆流阻力,易产生撕裂样疼痛,局部疼痛会引起假阳性反应。腕横纹上三横指正中为尺神经和桡神经末梢分布最少部位,注射时采用腕横纹上三横指正中与腕横纹皮纹平行进针方法,机械损伤小,注药液顺流无阻力,可收到88%的微痛和无痛的效果[7],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假阳性的发生。

3.2 注射量与皮丘大小有临床工作者对规定注入皮内0.1 ml药液发出质疑,观察发现注入0.1 ml药液形成的皮丘直径已接近1 cm,在判断结果时就容易发生假阳性。有人在皮试时分别注入0.1 ml和0.05 ml药液,结果后组的假阳性率明显低于前组。可能因为注入量少对皮肤刺激小,疼痛轻,局部反应消退快,因此建议皮试时皮丘直径应掌握在0.5 cm较为适宜[8]。

4青霉素皮试结果判断

4.1结果的判断①阴性:局部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自觉症状。②阳性:局部皮丘隆起,并出现红晕硬块,直径大于1 cm,或红晕周围有伪足、痒感,严重出现过敏性休克。

4.2皮丘可疑皮丘可疑者,可在备好急救物品的情况下,延迟观察20 min或对侧用生理盐水作对照。注意询问病人全身情况,但是询问须注意患者心理因素的作用会使阳性率大大提高[9]。平时我们在询问时尽量用非诱导方式,即不按阳性主诉范围逐一询问,而是强调询问用药前后全身有什么异样感觉,这样可以降低病人的敏感性,从而降低青霉素过敏的阳性率。

4.3婴幼儿结果判断婴幼儿IgE水平很低,过敏试验阳性率应低于成人,但是依成人标准判断,阳性率甚高,因此婴幼儿结果判断标准应调整为[10]:(1)阴性。①皮丘无改变(或变小),周围无红肿(同习用标准)。②注射部位发红,可达1.5 cm以上,皮丘不大。③皮丘变大,但触之不硬,抚摸时皮丘规则为圆形,局部无痒感。(2)阳性。①红晕较大,皮丘>1 cm且发亮,如同即将形成的大水疱。②红晕不大,皮丘在1 cm左右,色不红,但质地变硬,手指触之不规则、呈椭圆或枣状。③局部改变不明显,但局部或全身有痒感。

参考文献

1夏翠华.青霉素过敏反应机理及过敏试验研究近况.中华护理杂志,1994,29(11):682

2王庆杰,包敏,林立芝,等.两种稀释液配制青霉素试敏液进行皮试的临床观察.黑龙江护理杂志,1996,2(4):16-17

3王玉芝.注射用水和生理盐水配制青霉素皮试液皮试假阳性率比较.实用护理杂志,1995,11(3):3

4黄小梅.0.2%利多卡因溶液配制青霉素皮试液万例临床观察.实用护理杂志,1998,14(5):264-265

5王爱红,关银梅,寇爱双,等.3种注射器配制青霉素皮试液浓度比较.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439-440

6刘艳霞,谢国政,马占岭.青霉素与氨苄青霉素非交叉过敏.实用护理杂志,1991,7(7):16

7康胜男,王甲,丛淑丽.关于减轻青霉素过敏试验引起疼痛的探讨.实用护理杂志,1995,11(3):3

8马玲,黄琳.药物皮试皮丘直径对结果准确性的探讨.齐鲁护理杂志,2000,6(6):460

9陈毛香.药物过敏试验诱导与非诱导询问结果的对比观 察.护士进修杂志,1996,11(10):17

10刘云霞.婴幼儿青霉素过敏试验判断标准探讨.实用护理杂志,1995,11(3):4

(收稿日期:2007-09-20)

上一篇:加强老年人用药的合理性 下一篇:超声与X线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