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教学的平衡点,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时间:2022-10-18 04:02:29

探寻教学的平衡点,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摘要: 随着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理论的不断深入人心,追求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成为了每位政治老师关注的焦点。本文探讨了“课堂教学”的“平衡点”。如何借助巧妙的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如何穿插典型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等等,都将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 平衡点 导入 案例 有效提问 评价

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撑起整个地球。”可见,只要找到一个正确的支点,一切皆有可能。

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笔者也一直试图寻找一个正确的支点,笔者把它称为“教学天平”的“平衡点”。但实际教学中,我们离“平衡点”有多远?如何解决?需要我们共同的探讨和实践。笔者下面就在教学实践中自己发现并抓住的四大“平衡点”,进行分析。

一、巧妙导入与课堂效果的“平衡点”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几乎每位教师都会对于课堂导入方式深思熟虑,总想探寻一个最巧妙的导入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太过于注重导入的方式,往往出现喧宾夺主的局面,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导入的内容上了,对教学的主体和关键却听得不知所云,这样本末倒置局面的造成,值得我们的每一位教育者反思。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

1.导入方式注重启发性

能够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实际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能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内涵。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导入方式注重针对性

教师设计导入方式,一定要针对教学内容展开,切不可单纯为了一个新颖、精彩、吸引人眼球的导入,而脱离教学内容,生搬硬套上去。这样的导入,纯粹是暂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主体部分的衔接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3.导入方式注重科学性

导入作为课堂的第一幕,教师要注重导入语言的科学性,不能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意捏造,信口开河,而要让每字每句都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激发其对新内容的求知欲。

二、案例选择与课堂效果的“平衡点”

在思想政治课中,案例教学是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普遍认为它能够在枯燥的政治教学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可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案例教学这种形式,却忽视所举案例是否与本节教材内容密切相关,是否能说明某一观点或原理,是否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否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切忌为了举例而举例,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1.案例选择的恰当性

穿插在教学中的案例,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但是教师如果本末倒置,为了吸引学生,为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信口开河地随便讲一个案例,这样就不恰当了,起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效果了。

2.案例选择的渗透性

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案例是否与教材内容匹配,是否能够恰当说明教材的某一观点或原理,而且要注重是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能力,提高了觉悟。这个就是渗透性的关键。

3.案例选择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课相对于其他科目,还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所以,案例的选择,可以在贴合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在学生理解的范围内,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案例教学就一举两得了。

三、有效提问与课堂效果的“平衡点”

在新课程理论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一堂灌”,学生已经成为了教学的主体,他们和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实现了师生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

但是,课堂提问的层次和水平,还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比如说,教师的提问具有极大的随意性;教师提问多,学生回答少,根本没时间锻炼学生的思维。

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抓住有效提问与课堂效果的平衡。

1.有效提问的相互性

在新课程理论下,提问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教师可以依据教材设计有效的提问,来启发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并且提出自己的质疑,然后师生一起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教材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效提问的全面性

有效提问应该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应该根据问题的内容和难易程度,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简单的问题问基础薄弱的学生,复杂的问题问基础好的学生,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回答出来,获得成功的喜悦。

3.有效提问的针对性

有效提问,不论数量有多少,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要抓住本质,有针对性,挖掘教学内容更深层的思考,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度。

4.有效提问的层次性

有效提问不能停留于浅层次,应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由浅到深。所以,在有效提问中,追问是必要的,教师从最简单的问题出发,逐层深入,一步步提高问题的梯度,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问题。

四、正确评价与课堂效果的“平衡点”

思想政治课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所以,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倡导鼓励、激励为主的评价方式。

1.评价方式的整体性

整体性指评价的主体是整个班级,班级的每个成员通过各自的努力,使班级整体取得一定的地位,达到既定的目标。这样可让每个学生的努力都得到承认,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评价方式的合作性

合作性指评价的主体是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好小组的分工和合作,通过每个成员的努力,使得这个组得到肯定的评价,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

3.评价方式的个体性

个体性指由于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教师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独特的自我个性,树立学习的信心。

行文至此,但是文章题目提出的“课堂教学”离“平衡点”到底有多远,笔者还是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因为这本身是一个阶段,一个过程。笔者探讨的四个“平衡点”也只是单纯在现有的实践中体会、总结的,只能代表一种过去的状态。笔者在以后更长、更深入的教学实践中,将再体会,再修改,再补充,再完善……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研究.

[2]陶行知教育名篇.

[3]教育101.

上一篇:地理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视听能力 下一篇:谈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中对学生读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