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设计有感

时间:2022-10-18 03:59:18

《云南的歌会》设计有感

按照传统的课堂设计模式,大部分教师可能会这样去组织整节课堂。以“歌会”为线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首先找出文章涉及的三个主要环节――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其次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详细的赏析,找出文章中暗含着的典型的美点:(1)山野对歌:对抗赛、情智大比拼――人美;(2)山路漫歌:即兴歌唱、自由淳朴――景美;(3)村寨传歌:传承文化、民歌的课堂――人情美。最后是借助这些美点,身临其境,切切实实地走进沈从文先生身在云南聆听美妙歌会的场景,由景生情,感受到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更深层次的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热爱。

这是笔者看到文章后经过初步分析想到的最直观的设计思路。假设以这样的环节去组织课堂,不仅条理清晰,而且重难点明确,是一堂连贯明确的语文课。但是这样看似完美的设计,在当今要求“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来说,却有着其弊端。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笔者接触到的,更多的是形式新颖但又不流于形式的课堂设计,而这样传统的设计思路,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作为一篇赏析性质的文章,学生更多的是处于观看者的地位,大大降低了他们表演者的地位。

现在的语文课堂流于形式的内容过多,致使课堂成了“生拉硬拽”的活跃和互动。因此,在设计《云南的歌会》时,笔者反其道而行之,结合沈从文先生当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特点,从文本创作背景出发,在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紧扣一个点,品味文章不一样的美,同时又符合语文教学大纲对此课的要求。

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前面删去了一句,补充出来是“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更为有意思了”。仔细去搜寻相关资料,可以知晓沈从文先生在云南待一段时间本来是为了研究马鞍上的花纹,从而考察中华古代文化留下来的谜团的。但是后来他发现研究这个没有意思,而歌会有意思,他就开始转向研究云南的歌会文化,这是在课堂开始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的。

我们可以看到,倘若单纯抓住创作背景,课堂就又会被“歌会”主导回到最初的起点。如果我们能抓住被删略的那句话,不仅不脱离歌会的中心,同时又能找到新的切入点,这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过渡时期,对于生命仍然没有全面直观的了解,从这句话入手,这篇文章就从简单的“歌会赏析”延伸为“歌颂生命”,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这一切的顺利实施是建立在学生已经熟读文章的基础上,没有这样自主的阅读,余下的赏析都是空谈。这也是本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结合背景和导入语,引出第一个看似宽泛实则具体的问题――“活人”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回答,笔者收获的答案有这些:活着的人,活泼的人,有活力的人,活生生的人,活跃的人,为生活奔波的人……这些都是“活人”的含义,那么就本篇文章来说,出现了哪些“活人”呢?衣着朴素、淳朴对歌的年轻女人,路上轻松歌唱的赶马女孩子,来会的妇女,年过七十的吹鼓手,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菜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铺的管事,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这都是文章中所出现的生命形态,这些生命形态正是沈从文先生所推崇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在你看来,这是一个怎样的生命?”

有的学生从对歌获胜的年轻妇女身上读出了,这是一个轻松快乐、不计较成败的生命;有的学生从打扮朴素的年轻女人身上读出了,这是一个开朗、朴素的生命;有的学生从聚集到村寨参加“金满斗会”的村民身上读出了,这是一个团结和谐的生命;有的学生从赶马女孩子身上读出了,这是一个快乐的生命;有的学生从年过七十的吹鼓手身上读出了,这是一个热情、不服老的生命;有的学生从这群歌者的身上读出了,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生命。这样一个关于生命的话题,只要他们读有所感,深入其境,把自己当作是这些淳朴百姓中的一份子,就会有说不尽的生命,说不完的感动。

两个问题的设计都是基于文本对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思考探究。文本源于现实,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更注意到了这种从歌会鲜活的形式下延伸出来的对学生现实的熏染。与云南的这群歌者相比,学生自己是一种怎样的生命状态,这是笔者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学生都没有来得及在课堂上展示,下课之后他们迫不及待地互相交流。看到这样的一幅景象,笔者倍感欣慰,因为这堂课的目标实现了。

整堂课中,教师讲解的内容很少,只充当了组织者的角色,把文章中涉及到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呈现出来。也就是说,给学生一个大的框架,填充这个框架的是他们的回答,是他们精彩的辩论,是他们源自心灵的感动和启发,是他们深入了解文本的直观体现。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没有了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没有了注重形式的“生拉硬拽式的活跃”,只有踏踏实实的分析和讨论;没有了传统的结构模式,没有了固定程式的生搬硬套,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师生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拓展,紧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新风向,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上一篇:再读新课标,喜看研修放“纸鸢” 下一篇:新课标下尺规作图教学的思考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