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黄疸的诊治

时间:2022-10-18 02:52:09

【摘要】 目的 了解早产婴儿黄疸的诊断依据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09年至2011年3年中的早产儿患者80例黄疸患者为分析案例,将其按照1:1分配方式,分成两组。回顾性对比分析,早产儿发生黄疸的病理性因素或生理性因素。并根据数据总结早产儿黄疸的治疗方式。结果 80例早产儿黄疸患者中有生理性黄疸患者32例,病理性黄疸患者46例,不明原因黄疸患者2例。结论 引起早产婴儿发生黄疸的原因与疾病有多种[1],皆属于非生理性原因,所以我们应诊断出早产儿黄疸患者的病理原因,做好良好的预防措施以及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 早产儿;黄疸;诊断依据;治疗方法

婴儿黄疸症状是一种在早产儿中发病率较高的儿科疾病,由于早产儿的胆红素特点,使得早产儿在正常发育生长中出现黄疸症状,此种发病症状为生理性黄疸。而由于早产婴儿在患有某种疾病,或则由于某种疾病而使得早产婴儿的黄疸症状加重时,则是医学上所说的病理黄疸。其病发率于生理性黄疸而言较高。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对早产儿黄疸症状展开了深入研究,对早产儿黄疸的治疗与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内容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至2011年3年中的早产儿患者80例,将其按照1:1方式平均分成A、B两组。每组患者数为40,为保证临床实验的准确性,将每组患者的出生时间、生产方式等因素皆做综合处理。

1.2 方法 观察A、B两组早产儿黄疸患者,根据理论标准及判断依据[2-4],来判断患者的病理,了解其病因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多方面探究产生黄疸的原因,比较两组黄疸患者的病因形成特点,其中在国内一般性足月婴儿胆红素数值低于220.6μmol/L被视作生理性黄疸,而不足月婴儿低于225μmol/L被视为生理性黄疸。

1.3 判断依据 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早产儿胆红素代谢特点,一般病发时间为婴儿出生后的2-3天,4-6天时到达病情高峰。婴儿状况良好,食欲变得正常。病理性黄疸症病发于婴儿出生后24小时之内,其血清胆红素大于225μmol/L,其上升值为85μmol/L每24小时。足月婴儿满14天后,早产婴儿满21天后仍然有黄疸症状。2 结 果

依据病理性黄疸及生理性黄疸的判定方法为依据,80例早产儿黄疸患者中有生理性黄疸患者32例,病理性黄疸患者46例,不明原因黄疸患者2例。研究发现黄疸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原因,有黄疸家族病史的患者,其遗传性较强,孕育者若有两胎,第一胎有黄疸症状,则第二胎亦可能有此症状,头颅发生血肿,或其他身体部位发生血肿[5],患者视网膜存在先天性感染,其患者所患有病症对比表格如下。

组别 24小时之内

病发人数 2-3天病

发人数 胆红素>225μ

mol/L人数 无原因病

发患者人数

A 4 18 16 2

B 9 8 23 0

3 讨 论

黄疸是早产儿易得的多发症,应该控制早产儿的胆红素,其治疗方式为针对早产儿的黄疸发病条件。在治疗黄疸时我们首先要注意减少患者红细胞的受破坏情况,并增加肝脏相结合时胆红素的能力。改变患者的胆红素其新陈代谢的途径,使用专业方法清除血清中的胆红素,根据患者的病因,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来治疗。

80例患者中有46例患者为病理性黄疸,可见病理性黄疸是病症中的主要症状,故而治疗引起病理性黄疸的疾病,是治疗黄疸的重中之重。并根据患者病情状态来适时预防黄疸的发生。

治疗或预防病理性黄疸的具体方法有,降低患者的血清胆红素,使用交换输血的方式可以达到此效果,亦可采用光疗或交换输血指征。减少患者的胆红素生成,可以通过交换输血的方式换出患者抗体,或是使患者过敏的红细胞。保护患者的肝脏酶菌活性,可控制患者感染。增加患者的白蛋白和其胆红素的适当连接,输出血浆或是白蛋白,避免寒冷以防止患者体内游离脂肪酸的增高,从而起到夺位剂的作用。防止患者的血脑屏障发生暂时性的开放,纠正患者呼吸性酸中毒和缺氧状况的产生,亦防止渗透性强的药物快速度的注入其中。防止早产儿发生贫血状况,新生儿容易发生贫血状况,而早产儿亦是如此,其方式为采用浓缩血来换血。

临床结果表明,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不能只单单使用胆红素的数值来划分,也需要考虑早产儿的临床状态综合状况。不能单单凭借总胆红素的水平或是间接性胆红素的水平来治疗黄疸,应该根据不同的患者状况来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以上临床研究对于早产儿的黄疸治疗及预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有效减少黄疸症状的病发率,也大大提高了黄疸症状的治愈率,为医者行医提供了有用的临床依据,为黄疸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孟浦,周东风,赵萍,等.酪酸菌制剂和四磨汤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2):86.

[2] Yamauchi Y,Yamaanouchi I.Breast-feeding frequency during the first 24 hours after birth in full-term neonates.Pediatrics,1990,86:171.

[3] 周晓光,杨杰,杨琳琳,等.β-葡萄糖醛酸苷酶测定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诊断价值.中华围产科学杂志,1999(1):39-41.

[4] Balistreri WF,Kader H HI,Setchell KD,et al.New methods for assessing liver function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J].Ann Clin Lab Sci,1992,22:162-164.

[5] 黄德珉.如何降低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发率、病死率和致残率.中华儿科杂志,1996,34(4):219-220.

上一篇:麻醉后苏醒延迟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下一篇:浅谈小儿麻痹症糖丸的“拆零”养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