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针疗法在临床康复疾病的研究

时间:2022-10-18 02:27:16

水针疗法在临床康复疾病的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水针疗法在治疗康复类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临床上康复疾病892例,随机分为水针治疗组及常规方法治疗组并对两组治疗前后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水针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疗效相比较,两组治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水针疗法在临床康复疾病的治疗与常规治疗方法相比疗效确切,适宜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医学; 水针疗法; 康复; 改革

[中图分类号] R245.3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012-02

CLINICAL STUDY OF INJECTION MIXTURE ON CONVALESCENT DISEASES

SUN Shou-jun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Guanghan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 Sichuan ,618300)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clinic effect of injection mixture on convalescent diseases. Method 892 patients of convalescent diseas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jection mixture group and routine treatment group ,and compare the therapic effect. Results Comparison of the injection mixture group and the routine treatment group ,there are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ce(P<0.01)Conclusions There is definite effect of injection mixture comparing with the routine treatment on convalescent diseases.It worths great generalization in every medical organization.

[Keywords] medicine; injection mixture; rehabilitation;reorganization

水针疗法是以中医针灸理论为基础配合现代西医的注射技术的综合性治疗方法[1]。它把具有治疗疾病的药物有机地配合在一起,并作用于机体的相应部位或者穴位,它既具有针刺的治疗作用又有对不同疾病采用不同药物,还具有药物的治疗作用,并且作用于局部的药物还具有对穴位的加强刺激作用,起到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和快速战” [2]。它既不同于50年代初朱龙玉教授的神经注射疗法,也不同于60年代初日本的支川正义教授的枝川液疗法,而是在当代医疗实践中取其精华、去其所长、补其所短的新型疗法,它原创于70年代初期,早期的水针药物就是单一的注射用水,现代的药物种类比较多,可以随机配伍。它又不同于现代的神经阻滞疗法,而是将之包含之内,例如对于临床上疼痛患者根据不同病情应用不同浓度的局麻药注射在神经根、丛部位,暂时性阻断“疼痛-肌肉痉挛-疼痛”的恶性循环从而达到祛除疼痛的治疗目的[3]。它是中医针灸理论与西医注射技术的有机结合,根据内脏不同体表反射、脊神经、内脏神经的分布支配区域与背腧穴的分布支配规律依照中医的“至之于外,调之于内”原理[4],针灸作用、药物作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相结合的独特治疗方法。

1 资料

本中医门诊在2001年7月至2009年6月按照病种随机抽取肩周炎、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病变等康复性疾病892例,根据是否应用水针治疗分为水针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水针治疗组447例,患者年龄从36岁到77岁不等,平均58.63±12.1岁,男女比例为1:3.4,其中肩周炎患者134例,骨性关节炎患者198例,腰椎间盘病变患者115例,其中不少是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患者主动要求水针治疗的病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按摩、牵引、敷药等)445例,患者年龄从33岁到78岁不等,平均57.45±13.2岁,男女比例为1:3.6,其中肩周炎患者136例,骨性关节炎患者197例,腰椎间盘病变患者116例。

两组一般资料基本相似。

2 方法

2.1 对照组

445例对照组均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如肩周炎和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按摩、TDP照射和局部敷药的方法,患者接受银针的采取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患者采取牵引、局部敷药、按摩或者针灸治疗,同时适当口服对症治疗的药物,治疗时间从7天到两个月不等。

2.2 水针治疗组

447例水针治疗组均采用水针疗法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水针组方配伍。如对于临床上疼痛比较严重的患者采用镇痛液组方,镇痛液的基础组方:胞二磷胆碱钠注射液250mg,当归注射液2ml,VitB⒓注射液0.25mg,2%利多卡因注射液5ml;如果是老年性骨性关节炎导致的关节疼痛患者,可以应用骨钙液组方治疗,骨钙液组方:骨肽注射液2ml,维丁胶钙注射液4ml ,VitB⒓注射液0.25mg。而其上述两组组方只是临床常用的水针配伍组方之一,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按照中医的辩证随症加减。如老年骨性关节炎有瘀血症状者可加入当归注射液2ml或者红花注射液5ml,有风湿症状者可加入祖师麻注射液2ml老年性肩周炎粘连期可加入人胎盘组织液2ml。对于急性腰椎间盘病变而导致下肢麻木症状明显者可以在镇痛液的组方基础上加入地塞米松注射液5mg。

2.3 疗效观察标准及数据处理

水针治疗组与对照组按病种的不同又分为肩周炎、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病变三个小组,每个组内部之间进行数据对比分析,三个组数据结果均采用卡方检验计算器V1.61统计软件计算所得。肩周炎整体疗效评定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制定颁布,1997年第三辑)有关“肩周炎”的疗效标准。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基本正常。显效:肩部疼痛明显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有效:肩部疼痛基本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骨性关节炎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相关文献评估。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关节屈伸活动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无肿胀,偶有疼痛,行走时无疼痛,关节屈伸活动范围>130°,不影响工作及生活。好转:症状改善,行走时仍有轻度疼痛,上下楼梯稍感不便,关节活动稍受限;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疗效评定标准 按Macnab疗效评定标准[5],优:疼痛消失,无运行障碍及功能受限,恢复正常工作或活动;良:偶有疼痛,能做轻工作;可:有些改善,仍有疼痛,不能工作;差:症状体征同前。

3 结果

三组病人在年龄、体质、病情等均无统计学差异。现将三组治疗情况统计如下:

两组治愈率比较,统计学处理χ2=22.39,P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统计学处理χ2=72.80,P

两组优效率比较,统计学处理χ2=14.60,P

4 讨论

水针疗法作为中医针灸疗法的进一步升华,丰富了中医针灸理论和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有关水针疗法在临床康复疾病的治疗国内杂志均有报导。首先,水针疗法是在中医针灸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全新治疗方法,中医针灸理论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西医的注射技术的特长就是用药简洁,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药物作用时间快, 特别是对临床上一些疼痛类疾病的治疗,可以迅速减轻疼痛刺激引起的机体损伤[6],二者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医学治疗技术的进步和更新。第二,水针疗法中注射药液的应用,开拓了常规针灸方法的弊端,注射的药液不但有治疗作用,而且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或者穴位,而且相关药液还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增强了针感,可以说一次针刺三种效果。与常规的针灸相比,水针疗法方便简洁,增强了对疾病的治疗效果,缩短了治疗时间,减少了患者的治疗费用。第三,水针疗法是在大量临床病例上的应用得到的疗效数据,显示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的治疗方法,无论从治疗时间还是治疗费用上明显低于常规的治疗方法,所以在将来日新月异的康复治疗方法中,必然将成为常用治疗方法之一。第四,水针疗法在药物之间的配伍上,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克服了少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药物变性的弊端,尽可能地避免有一些相互反应药物之间的配伍,降低了临床医疗事故的发生。

本研究应用水针疗法治疗临床康复类疾病是在大量临床实践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从开始应用该方法到目前大量临床应用历经八年多时间,涉及到的临床康复疾病病种数十个,在治疗效果和临床价值上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康复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周素来,周举.中西医临床注射疗法[M].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811-823.

[2] 史可任.颈腰关节疼痛及注射疗法[M].第二版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3] 李忠廉,郑宝深,王子千.神经阻滞学[M].第一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1,8.

[4] 吴汉卿.大成水针刀疗法[M].第一版,中国医药出版社,1998,10:39-40,89-93.

[5] 李波.牵引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86例疗效分析[J].颈腰痛杂志,2002,23(4):325-326.

[6] 赵俊,李树人,宋文阁.疼痛诊断治疗学[M]. 第一版,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8:399-425.

上一篇: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及肺外并发症80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红细胞血小板聚集分析在血液高粘滞综合征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