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反生态的评优课

时间:2022-10-18 02:18:14

走向反生态的评优课

有机会谈现在的教育生态,我就吐槽当下蔚然成风却又千疮百孔的各级各类评优课。

乱象一:造假成风,底线全无

按理说,我现场观摩过的最近两届某省级评优课大赛,应该水准较高。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参赛教师的水准姑且不论,单是真真实实地上课就成了稀罕事儿。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不管思辨还是抒情,学生几乎没有遭遇学习障碍,很多问题的答案和参考书一般标准。原先学校的同事那时做班主任,听课的现场,她亲口对我说:不奇怪,上课老师提前和学生见过面,发过答案提示。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我原先所在学校的一位教师作为参赛选手,居然挑选已经上过参赛课文的两个班级的学生,重新组合,亮相赛场。她也如愿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

如果我这样的普通老师都能听得出问题,作为评委的十几位地级大市的初中语文教研员外加省教研室的专家不可能察觉不到其中的蹊跷。但让人遗憾的是,大家似乎都接受了这样的事实,更有人为此辩护:公开课,就是表演,不彩排,万一现场砸了怎么办,这是各个地级大市的教学形象!

可是,连起码的真实都不要了,泄题、漏题成了光明正大的彩排,这样的评优课又有什么意义?这又是怎样的形象?上课的孩子又会怎么看待这样的“演出”?何况,我们做老师的应该有个基本的底线:上课不是表演!没有真实哪有教育。如果连省级评优课的造假都可以接受,教育的堕落又有什么奇怪?

乱象二:规则不清,标准混乱

既然是评优课比赛,我总觉得应该有个规则﹑有个标准。但以我的经历来说,到目前为止,我还不知道评优课的规则是什么,“优”的标准是什么?

我现场观摩的某省评优课大赛,参赛老师都是自选篇目,有文言文、有现代诗歌、有小说、有散文,上课内容各自不同,但专家评委愣是让“关公战秦琼”成了事实。我曾经问过一位老师:为什么不上同样的篇目,甚至可以让参赛老师独立备课?他笑了笑:他们不敢。因为这是展示各地的教学水平,而不是真正的比赛。所以怪就怪在这里:明明是形象展示,毫无可比性,却非要把上不同篇目的参赛老师分出个名次奖项。

2012年的某省评优课大赛,比赛进行到一半多,评审专家的负责人终于用几分钟向听课的老师宣读了一下他们的评分细则和评课标准,通知大家由他们评分决定听课老师的名次奖项。

但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专家垄断了评分,还要垄断评课。评课就是作为专家代表的某位大市教研员作些不痛不痒的点评,上千位听课老师没有任何机会和参赛老师、专家评委进行互动,更谈不上商榷和质疑。连央视的青歌赛都要现场答疑,中国好声音都要媒体评审的时代,我们的评优课评委们似乎还不能接受和听课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选手表演,老师交钱听课,专家排座次”的现状使得评优课比赛的规则和标准都极为混乱。私下和几位老师聊过,他们对评判的标准也是一头雾水,对参赛选手的表现也是各执一词。有意思的是,很多老师都觉得极为混乱,有着浓郁作秀和表演卖萌风格的一位老师居然成了第二名,以致我们笑言:什么是好课,还是专家领导说了算。

乱象三:常识匮乏,学养低下

我所观摩的最近两届某省语文评优课大赛,参赛选手背后都有地级大市教研员牵头的团队帮着磨课。用老师们的话说,比的不仅仅是参赛老师的水准,更是比拼大市教研员的理念和能力。

事实上,这些“评优课”无一不是精心打磨,从基本的文本解读、问题设计到上课的时间计算﹑老师的着装打扮都花了很多心思。按常理说,至少几个月的备课、磨课时间,强大的专家型磨课团队,这样的评优课应该给普通教师很强的冲击感,让人感知其课堂价值的引领。

一位参赛教师上郭沫若的《石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不屈斗志,因为它写作的年份正好是抗战的岁月。我听到这个依据,差点岔了气:写于抗战年代的文章,就一定要表达抗战的不屈?如果文本本身没有提供这个依据,教师至少要出示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其结论,才能用写作年代作为依据。这是基本的常识和学问规范。问题是,这样的常识谬误居然被层层打磨,由大市教研员把关,送到了全省评优课比赛的现场。诸如此类的历史文化逻辑硬伤实在不少,我就不一一列举。

两届评优课大赛,专家名师和精心打磨,号称代表当地最高水准展示教学形象的27节语文课听下来,能在课堂上和学生有意识对话,有意识生成突发教学内容的却很少。不是我苛求,是因为作为全省评优课大赛的招牌,是各个地级大市的教研员的名号让我苛求。我想问的是,这样的名头,这样的打磨,听到、看到参赛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对话交流﹑启发共享就成了我们的苛求?

其实评优课的乱象只是权力集中的必然反映。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比如各级各类教研室,姑且不论有无存在的必要,我只想说,不要什么都想垄断,把教师发展完善的权利交还给教师,用研修共同体取代这些个运动式的形象工程一般的评优展示,才是真正有效激发和引领老师生态发展的正途。

上一篇:在美国大学体验“公款消费” 下一篇:山洞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