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遗址景观的保护与利用

时间:2022-10-18 01:42:46

探讨遗址景观的保护与利用

摘要:遗址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结晶,是不可再生资源,是宝贵的国有资产。它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遍布于全国各地,展现着灿烂的文明,是我们国家社会文明发展的精神动力。遗址景观含有多种价值,通过研究遗址景观的历史、艺术、科技、社会、经济、教育等价值,我们从中探索研究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模式,并且进行创新和发展,使遗址能够完整、原始的展现在世人面前。本文首先介绍了老司城遗址概况,然后分析了遗址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模式,最后结合老司域遗址探讨了老司域遗址展示规划要求和老司城遗址本体保护措施。

关键词:遗址景观;保护利用;老司域;遗址展示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6-0048-03

1 引言

作为遗址景观,它是人类社会所共同拥有的能够作为探究历史的物质载体,其脆弱性、敏感度一直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同时,把遗址看作是我国重要的景观类型和景观资源,通过探讨遗址景观中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科技价值、美学价值以及教育价值,进行创新性的保护与利用,使遗址以各种形式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保护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是政策法规的延伸,在保护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为之所用,正如英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费尔顿博士说过:“维护文物建筑的一个最好办法是恰当地使用它们。”保护与利用不是相对的,用科技手段进行保护,用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利用,二者相互补充,使遗址景观与城市建设和谐共处,即过去与现在完美结合。深入探讨遗址景观的利用理念,从现象去挖掘实物的本质。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拘泥于传统。相反,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将能更富有地方特色。正如我们所说,保护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合理的利用。那么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遗址景观,它的保护与利用更要结合社会背景、历史文化、周边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2 老司城遗址概况

永顺老司城遗址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城以东灵溪镇司城村,是永顺彭氏政权统治古溪州地区近600年的治所,是土司统治时期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是土司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永顺土司域经历代兴建,目前考古发现的遗存以规模约19hm2的中心城址为核心,其它遗址遗迹沿灵溪河两岸分布,遗存年代主要集中于明代(14~17世纪)彭氏土司势力鼎盛时期。(图1、图2)

3 遗址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模式

遗址景观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观赏性,不管是单体遗址还是大型遗址,将维护和景观设计与利用合为一体,从而实现遗址原貌的保护和景观魅力的绽放。随着文化遗产被广泛关注,对其保护模式逐渐形成科学的体系,大多数观点认为,遗址景观的保护可以分为局部保护和整体保护两个方面,一方面,局部保护主要是对遗址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示,目的是进行科学的清理,减少外界干扰,保存完整的历史原状。用遗址作为背景对历史进行展示;另一方面,整体保护以大型遗址为主,这种保护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将遗址展示和周围环境结合来,并公开对社会开放的模式。一直以来,人们根据遗址规模的大小、损害的程度对遗址景观进行重新规划,在不改变遗址原貌的前提下,采用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等形式,结合周围地形地貌,使其成为一个可参观、休闲、教育为一体的环境空间。

3.1遗址景观的局部保护利用模式

我国对遗址的局部保护主要是遗址的展示,所谓展示就是对设计方法深化扩展,体现独特的空间。展示的主体多以文物、建筑、工业产品等,用以满足人们对社会性、公益性的需求。那么,对于遗址景观的展示,我们可以划分成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

3.1.1 室内空间

3.1.1.1 遗址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是“保存某一特定内容的遗址的原貌,并就地展出”。其中建筑形式与室内空间的展示、意境的构建是和遗址的历史环境、文化氛围息息相关的。对于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传承、观赏、休闲、教育等职能,是对历史文化进行收藏、保护和展示的场所。而其中的遗址博物馆是历史遗留的具有较高价值的艺术文化和建筑文化。因为,遗址距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常常是遥远的、生疏的,且遗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对其价值的认识往往依托于相关历史信息之上,那么,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和保留这些建筑物和艺术文化,可以使人们对遗址有直接的认识,同时,又通过复原、仿制去追求这种历史特有的文化风格。

在现代,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已成为城市文化的标志和形象的代表,除在建筑风格上与遗址景观保持统一,在室内的展示中将遗址本体与历史故事结合、古代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抽象化与具体化结合,突出中心,点亮遗址。

3.1.1.2 大跨度覆罩保护

覆罩保护即顶层覆罩,是遗址保护的一种,在选择材料时,运用大跨度的钢架结构,采用玻璃或塑料棚将遗址罩在其内。覆罩保护的设计基础是顶棚的样式,以艺术的手法,配合科技手段,用透明材料遮挡外部力量对遗址的侵害,既达到保护的功用又将遗址景观完美地展现。(图3)

3.1.2 室外空间

3.1.2.1 局部空间露天保护利用

1)设施围护――目前多采用栏杆或提示性的简易护栏。

2)本体加固――在维持现状的前提下,用现代材料及工艺对遗址本体加固,包括使用化学药剂和物理的遮挡、支撑等。

3)象征性修复一部分修复,配合必要的考古发掘进行科学推测,并用传统材料及工艺修补,复原到一定程度。

3.1.2.2 原址回填、地表模拟保护利用“回填”是一个保存已发掘的遗址结构和面貌的方法。“回填”是一种长期的保护,但是如果不能使回填保留遗址的记忆和意义的话,它同样可能变成对遗址的抛弃。地表模拟则是对“回填”的补充,在遗址“回填”后按原状在地面上模拟展示,既解决了保护问题,又满足了地面参观的需要。

3.1.2.3 重建保护利用

1)原址重建――这类遗址一般历史不长而且有较为详细的文字记录,或者保留较多的实物遗存,可以利用重建的方法全面地再现该地所代表的历史。

2)推测性重建一既不在原址,又没有考古依据,全凭文献考证“再创作”。遗址的重建,是中国历代保护文物古迹使之得以流传下来。但其中的缺陷是把过去推倒重建,建造时仅根据建筑的结构和形式。目前,我们不提倡重建和复原但是从理论上是被允许的。以圆明园为例,这是人们现在关注的焦点,对于这个曾经的奇迹,是原址复修,还是异地重建?是直面废墟,还是重建辉煌?圆明园,每经历一个时段,就收藏一个悲惨的故事。它的遭遇,是中华民族最近那段贫弱、苦难、屈辱历史的缩影,是一部沉重的活史书。保护圆明园遗址废墟,当然不是保护它的杂乱。那些不属于废墟本身的“异物”都要予以清理,因为,废墟与真正意义上的“荒”和“废”没有关系,必须在资料翔实、又有科学保障、施工精细、尊重原真的前提下进行。只有让基本的山形水系和地下的蕴藏充分显露出来,才更像一座废墟。

3.2 遗址景观的整体保护利用模式

3.2.1 遗址公园

遗址公园是目前国内最普遍的一种遗址保护与利用模式。这种模式的应用不仅使遗址得到了较好的修护,而且通过有效地环境设计使荒废的遗址可以重新被利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理想公共场所和弘扬传统民族精神,展示优秀历史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因为是公园的形式,所以在设计中还要体现公园的基本功能,包括为人们提供一个悠闲清新的环境、一个调节城市空气质量的净化器、一个展现城市特色的宣传画等等。可见,遗址公园不是简单的本体保护与利用,而是通过对环境的整合、对遗址的深入研究进行创造性地设计。

3.2.2 景区遗址

这里所提到的景区遗址,是指遗址区处于风景名胜区之中,主要集中位于城市郊区,以墓葬区为主,将陵墓的保护与风景区的建设相结合,在风景区开发的过程中,将遗址区作为旅游景区的一个景点,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展示性开发。

4 老司城遗址展示规划要求

4.1 展示规划必须满足遗址保护要求,所有用于遗址展示服务的建筑物、构筑物和绿化的方案设计必须在不影响文物原状、不破坏历史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4.2 展示规划主要根据遗存保护的安全性、文物类型的代表性、遗存保存的完整性、真实性、可观赏性和交通服务条件等综合因素进行策划。

4.3 不可移动文物一律按照原址保护要求实施遗址保护性展示,不得在原址重建。

4.4 遗址展示设施应遵循对环境的最小干预原则,并具备可再处理性。

4.5 游客服务设施内容与规模应严格限制。遗址展示的环境设计不得采用包括大面积人工绿化等城市园林设计手法,设计效果应尊重历史场景和地域特征。

4.6 应特别注重提高游客体验水准,控制环境容量。不可移动文物展示的开放容量应以满足文物保护要求为标准,重要遗址现场应当在管理人员陪同、引导下参观。

5 老司城遗址本体保护措施

5.1 保护原则

5.1.1 积极制定本体保护措施,提高措施的科学有效性。

5.1.2 采取保护工程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的技术手段防治自然破坏。

5.1.3 保护与展示相结合,保护措施应充分考虑满足展示需求。

5.2 与展示有关的保护工程

5.2.1 遗址加固保护

对中心域址区结构存在危险性的土体采取支护加固措施。对揭露展示的建筑基址实施表面加固保护,表面加固应首先制定科学的保护方案,并局部实验,根据实验的结果情况谨慎采取加固措施。

5.2.2 清理修复局部残损

对局部存在残损但仍继续使用的右街、正街、河街、纸棚巷、鱼肚街以及环城道路等主要道路遗存进行清理,按照道路遗存的传统铺砌工艺和卵石铺砌图案进行局部修复,修复效果应整体和谐但局部可识别。

对大西门的城门楼平台遗存、衙署区外衙建筑基址的卵石铺砌土家族传统图案的局部残损进行修复,修复效果应整体和谐但局部可识别。

5.2.3 回填保护

价值特征不明显的,可观赏性一般的遗址原则上应进行科学回填。经适当保护隔离后用原发掘土进行科学回填措施。回填后遗址上方可进行模拟或地表标识展示。对生活区大西门外的遗址、大西门内两侧的建筑基址、南部建筑群等建筑基址实施考古回填保护;对衙署区内部的建筑基址实施考古回填保护。对生活区、衙署区内排水系统中无法发挥排水作用的排水沟渠遗存实施考古回填;对生活区、衙署区内道路系统中不作为展示道路的道路遗存实施考古回填。对紫金山墓葬区所有墓葬实施回填加固保护,恢复墓葬历史形制和外观。

5.2.4 保护棚

对建筑基址等需要揭露展示的建筑基址采取保护棚的形式加以保护,主要防雨、防日照。保护棚为轻型钢结构,作无基础或浅基础处理。考虑到防风防雨要求保护棚面积应大于建筑基址。

5.2.5 物理隔离保护

对排水沟渠等内表面实施防水隔离措施。位于主要参观路线节点上的排水沟渠采用u型透明亚克力材料(有机玻璃)套接处理,观众可透过亚克力观看遗址保存情况。位于非参观流线上的排水沟渠内壁采用防水卷材处理,防止雨水对遗址表面的冲刷。(图4)

5.2.6 考古现场保护

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在发掘前应对可能出土的珍贵文物和遗址遗迹事先制定具体保护措施和准备方案;对已确定为重点遗存的考古发掘区应搭建临时性保护棚、设置围护设施,制定相应安防措施;及时、完整地采集和保存遗址发掘现场的各项信息,为遗址回填后的深入研究、遗址地表模拟展示、以及再次考古发掘和遗存修复提供支撑。

5.2.7 场地排水

老司域排水系统应充分结合老司城原有排水网络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在做好遗址保护前提下,可充分利用原排水系统。新修排水沟渠或暗管埋深不应对地下文化层造成干扰破坏,并尽量做到隐蔽,不对遗址整体环境造成干扰。通过排水系统设置及时排除遗址区内汇水,最终排向灵溪河。

原有排水沟渠首先应进行可利用评估,现状保存较好的排水沟渠,可通过制定保护措施后加以利用。保护措施主要解决汇水对遗址侧壁的冲刷,建议通过在沟壁外侧设置防水卷材进行防护处理。保存现状较差的排水沟渠,可经加固局部修复后参照前述措施恢复排水功能。新建排水沟渠或暗管应结合参观道路系统规划设置,建议将新规划排水沟渠设置在木栈道下方,通过敷设暗管与其他排水管沟相连。(图5)

6 结语

遗址景观的保护与利用不是固定的某种模式,而是采用多种手段对遗址进行综合性的保护,明确合理利用就是最好保护这个基本的原则,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为我所用,突出地方特色,将遗址景观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建设宜居环境的同时,保留历史痕迹。

上一篇:有限的空间、无限的传播 下一篇:江浙四大古镇的遗产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