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柜,大智慧

时间:2022-10-18 01:23:36

小书柜,大智慧

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很多学校在教室里配置了班级书柜,并作为创建“书香班级”“书香校园”的重要阵地。如何用好班级书柜,让它真正成为孩子的阅读“孵化器”,还需要动一番脑筋,小书柜里藏着大智慧。

班级书柜一般有上下5层左右的书架构成,或嵌在墙壁内,或独立成柜。它虽然不大,但只要用心装扮,亦能成为班级一景,关键在一个“巧”字。

巧命名――好听。首先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如“书缘相约”“悦读氧吧”“快乐书屋”。

巧打扮――好看。然后将书柜整体上打扮一番,让书柜变得漂亮起来,如精美的贴纸、可人的相片……无论是起名字,还是做装扮,要突出“鱼缸法则”,让孩子自主思考,自主制作,自主尝试,自主选择。

精心设计的书柜一旦亮相,第一时间就能吸引孩子,他们会忍不住瞧一瞧、摸一摸自己心爱的书柜。

班级书柜不必都摆满书籍,一是不好看,二是不好找,三是不好拿。如何规划书柜,也得讲究智慧,既要关照“书雅”,还要突出“实用”,重点是体现一个“精”字。

顶层“花房”。书柜最顶层的书架最好不要摆书。第一,部分孩子因为身高原因,他们可能够不着;第二,人的视线关注区域一般和身高相仿,书籍摆放太高,不合孩子目视习惯;第三,顶层摆放书籍,孩子借阅时还存在风险。其实,顶层可以布置成“微花房”,放一些塑料盆栽的绿色小植物,好养易活。小花小草可为书柜增点绿色,添点活力,孩子看看书,赏赏花,闲适自得。

中层“书屋”。书柜的中间几层,最适合孩子借阅书籍。笔者对学校的班级书柜做了一个测算,每层书架可摆放200页的书籍约50本。书柜的中间部分一般有3层书架,那么放满则为150本,一学期更换一次,一学年就有300本的书籍流量。对于现在约45人的班额来说,这300本书可谓一个不小的阅读“金矿”。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这个“书屋”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的阅读量。那么,这样一个3层“书屋”,究竟该怎样摆放书籍呢?

第一层:“畅销”书架。经过日常观察和调查统计,大部分孩子平时最喜欢阅读的是那些图文并茂、情节生动、妙趣横生的书籍,如国内郑渊洁、曹文轩、杨红樱等儿童作家的系列作品,国外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作品。这些书之所以“畅销”,因为它们符合孩子的阅读口味。因而,“书屋”第一层设计为“畅销”书架,专门摆放时下孩子最感兴趣的热门书籍,他们对班级书柜的关注度也会与日俱增。

第二层:“经典”书架。孩子的阅读生活离不开“经典”的滋养,除了读“小清新”,也要读“大块头”,诸如各种经典的中外名著。随着孩子阅读水平的提高,鼓励孩子多读名著,多和大师“对话”,让孩子尝一尝“经典”的滋味,大有裨益。“书屋”的中间部分是整个书柜的“黄金地段”,经典书籍放在“黄金地段”,实至名归。

第三层:“辅读”书架。顾名思义,“辅读”就是辅助孩子阅读的书籍,它能帮助孩子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伴随孩子阅读量的提高,阅读面的扩大,难免会遇到“拦路虎”,比如各种专业知识等。因此,在“书屋”第三层摆放一些《十万个为什么》《阅读大百科》《牛津英汉词典》等“辅读”型书籍,帮助孩子扫除阅读障碍,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孩子借阅“辅读”书籍,答疑解惑,获得知识,提升能力,这本身也是一种综合性、探究性阅读。

底层“展厅”。爱表现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这种表现欲也会反映在阅读过程中,给孩子提供一个阅读表现的空间,展示孩子的阅读成果,既是对孩子阅读的肯定,又能呵护和维持孩子的阅读兴趣。因而,在班级书柜最底层书架开辟阅读“展厅”,晒一晒孩子的阅读笔记、阅读绘画、阅读小报等作品,记录孩子的阅读轨迹,呈现孩子的阅读收获,让孩子的阅读“幸福力”源源不竭。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还好,现在的孩子很幸福,先进的办学理念,开明的家教观念,多元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不会因为没有书读而烦恼。那么,如何借助班级书柜盘活书源,活用图书呢?在“漂流”中分享书籍,在“品读”中分享快乐,不失为一种良策。

漂流:分享好书。现在的家庭十分注重孩子阅读,舍得花钱买书给孩子看,而时间一久,有些书籍就成了“存货”,而对于其他没有读过的孩子来说,那可是“新鲜货”。试想:如果将这些书籍“漂流”起来,那真是可观的书源。首先发动孩子把家里的“存货”带到学校,然后借助班级书柜,让这些零散书籍在班级中“漂”起来,“流”到孩子手上,此时的班级书柜就是一个忙碌的中转站,漂流之“阀”一旦打开,好书就能运转,好书就能相互分享。

品读:分享快乐。好书需要“漂流”,还需要品读。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如“读书故事厅”“阅读小报告”“好书推介会”等,鼓励孩子登台亮相,描述阅读历程,讲述阅读心得,倾诉阅读情感,这既是一种认同,也是一份鞭策。借助班级书柜,开展好书品读,让孩子分享快乐,幸福成长,彰显阅读正能量。

作者简介: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上一篇:新批评视角下的隐喻机制理论分析 下一篇:变异源分析在卷烟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