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金融合作优势与前景探讨

时间:2022-10-18 12:27:33

长三角地区金融合作优势与前景探讨

长三角是一个地域概念,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八个市(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和浙江省的七个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和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它以仅占全国1.14%的土地和6.32%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02%的国内生产总值、2129%的财政收入和35.11%的出口额。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随着长三角经济主体跨地区投资、经营行为越来越频繁,对区域内金融服务和体系配置、金融要素流动的新制度与新机制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长三角地区的金融合作已成为当前保持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增长的关键因素。

现状和问题

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实现的程度比较高,金融合作似乎不应该存在太多阻碍。事实上,长三角地区的金融合作设想由来已久,2003年10月,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与南京分行联合起草了一份《长江三角洲金融合作框架研究总报告》,该报告构想的目标是在长三角重点建设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目的是消除银行在该区开展业务面临的障碍。各家金融机构也正在努力迈出金融合作的第一步,2002年7月建成的中国银行华东信息中心覆盖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及福建,成为中国银行华东地区的信息枢纽;2003年7月,民生银行启动“民生非凡理财万里行”的推介活动,主攻重点就是长三角地区;2004年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开始构造长三角地区金融共同体,加强系统内的信息沟通和共享。然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金融合作的步伐和进度仍不尽如人意,长三角区域内银团贷款少、多数银行系统行间沟通不够、跨系统行间合作更少的状况,难以为区域内或跨地区企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支持,距离区域金融一体化的目标还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银政壁垒”阻碍金融资源流动。

所谓“银政壁垒”是指由于行政区划、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内部垂直管理所造成的金融资本的割裂状况。长三角地区从行政管理划分上分别属上海、浙江省和江苏省;人民银行的监管区域划分则以平衡各区域经济总量为原则,而不是以经济联系紧密程度为出发点,因此,长三角地区的金融机构监管分别属于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和南京分行;此外,有些商业银行的层次划分上还存在一些分行并列机构,如苏州分行和宁波分行已分别从南京分行(或江苏省行)和杭州分行(或浙江省行)中相对独立出来,直接隶属于总行管理。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管理体制的限制使得在不同省市之间金融资源不能自由流动,金融合作阻力重重。

2.信息不对称带来高交易成本。

企业总部与企业生产主体的分离是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原因,同一家企业会对不同地区的金融机构产生各种贷款、票据融资的需求,如果能够集中于一家金融机构办理,自然能够节省企业的交易成本。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甚至是同一地区的不同家银行互相信息不通,无法共享企业贷款信息,有时即使是同一银行内跨地区也无法信息共享,因此,企业在办理各个环节的金融服务时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贷款申请、审查、资信调查、担保等繁琐事务。这不仅对企业是较高的交易成本,对于银行系统而言也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3.金融机构贷款结构失衡,与区域内产业政策协调性不足。

2004年,上海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增加1519.4亿元,而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则减少93.3亿元和90.8亿元;江苏省人民币短期贷款同比减少824.4亿元,而中长期贷款同比增加87.3亿元;浙江省1-6月份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96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同比少增719.4亿元,商业银行票据业务严重萎缩。除了长期贷款比例偏高之外,金融机构在贷款的投向上也存在比较严重的偏好,2004年江苏基建贷款和房地产贷款分别增加724.6亿元和571.3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额的31.9%和15.6%;浙江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2%,占全省新增贷款的25.9%;上海基建贷款和个人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到全市人民币贷款的18.1%和21.2%。2005年江苏省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长27.5%;上海基建贷款继续增加了519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的34.9%;浙江省房地产贷款增长也仍然达到14.1%。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房地产价格迅速攀升,金融机构贷款的投向偏重房地产业对于长三角地区不断上涨的房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金融机构自身的角度看,给房地产行业过度贷款必将形成房地产业的泡沫经济,当泡沫破灭时,整个区域内的金融机构都将受到严峻考验。

4.外资金融机构的渗透加剧了金融合作中的竞争性。

外资金融机构正在通过各种方式进入长三角地区市场,包括服务本国投资企业、积极营销争取客户、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人性化与个性化服务、业务流程方便快捷等。外资金融机构具备相对完善的公司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优质的服务,从结构设置上不受国内“银政壁垒”之限,能够以更加迅速的行动调整区域经营目标和策略,积极参与长三角金融合作,其实力不可小觑。2005年末,江、浙、沪三地外资金融机构数为101家,从数量上还无法与网点众多的国内金融机构相抗衡,但其总资产已经占到全部金融机构的5.09%,上海的外资金融机构贷款市场份额更是达到了11.9%。而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设在上海的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的业务范围可由上海扩大至江苏、浙江两省,这为外资金融机构进入长三角参与金融合作提供了契机。但长三角地区迄今仍尚未建立一个健全的区域内金融合作机制,必将使得金融合作中夹杂着激烈的竞争。

独特的优势

长三角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已经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显著的区域之一,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如何充分认识和利用长三角的金融合作优势来达到区域内金融资源配置优化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的紧迫问题。

1.本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对金融的需求增加。

2004年长三角地区实现人均GDP达到35147元,其中,上海人均GDP为55306元,江苏市人均GDP达到31042元,浙江七市为31363元。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大关表明长三角地区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经济发展的迅猛增长必然带来金融服务需求的大量增加。从表1可以看到,上海拥有发展状况良好的金融环境及较发达、高效的运营机构,金融机构存贷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比之下,江苏省市和浙江省七市金融发达程度相对经济实力而言还有待

提高。另外,虽然从数据上看各地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都超过贷款余额,但实际上大量中小企业渴望资金却只能望洋兴叹的局面仍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改善,这种现象在民营企业众多的浙江省尤其严重。

2.上海对长三角其他城市具备较强的金融辐射力,江、浙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也能够更好地促进长三角金融业发展与合作。

长三角地区的主要中心城市是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和无锡六个城市,它们之间经济金融发展具备一定辐射作用。这种辐射力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的距离近,主要是由于长三角地区城市间存在发展梯度和产业结构差异,具备区域内产业转移和垂直分工的能力。它们经济联系密切程度高,辐射区域的互相重叠使得一个城市同时受到几个中心城市的联合影响。

上海是长三角中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2004年上海期货市场的成交金额占到全国总量的57%;证券市场交易金额占到800%左右,产权市场以3612.35亿元继续占据全国首位;此外,位居上海的还有全国最大的黄金交易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及中国银联等全国易和结算机构。良好的金融环境使得上海具备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实力。长三角地区企业上市融资主要是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进行,诸多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落户长三角后都把本部设立在上海,这表明上海对于长三角地区上市融资、招商引资具有一定程度的辐射能力。此外,上海金融环境发展态势良好对江、浙能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而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对双方的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及创新绩效都将产生一定影响。江、浙由于金融资源的流入,其金融资源稀缺的状况能够得到缓解,而对于输出金融资源的上海来说,其金融资源的产出水平也能够大幅提高。

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成立对于促进和加强长三角地区金融合作与监管具有积极作用。

2005年8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正式挂牌成立,这对上海金融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建设国家的金融中心,当然是超越城市和区域利益的,但是不可否认,这将为打破长三角地区长期存在的“银政壁垒”,加强长三角金融合作创造更多发展机会。人行上海总部在调控和管理上可以更加贴近一线金融机构和市场,对于贯彻长三角地区货币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地区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产品创新、协调区域内金融资源配置、加强地区金融监管、扩大地区金融整体实力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4.科教文化层次高,有利于区域内人才培养和流动。

江、浙、沪共拥有237所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占全国的134%;科技研发经费占全国的55.34%,研发经费支出与GDP比值为0.82%,大大高于全国032%的平均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11.44%。2003年,江浙沪20个城市人事部门在上海签署了《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此后各城市都针对区域内人才流动提出了适合本地区的吸引人才政策,不断推进长三角人才开发的资源共享、政策协调、制度衔接和服务贯通。此外,长三角地区的人文环境非常相近,这也有利于区域内人才的自由流动。

前景展望

1.各城市政府应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金融合作步伐。

在长三角金融合作的过程中,上海将金融服务业作为首要的发展方向,而江苏省则本着定位于区域性制造中心的原则,更注重本省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浙江积极推动长三角金融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吸引更多资金进入浙江,促进浙江民营企业更上一层楼。尽管各地区金融合作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但建立快捷高效的金融合作框架,搭建金融联动平台是共同的目标。建立有效的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配合机制,需要政府、金融界等各方面的努力,各地区政府都应积极采取措施推动长三角地区合作步伐。政府作为政策的制订者,应增强调控和协调作用,加强区域内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做好产业的整体规划,协调区域金融合作中的矛盾冲突,促进长三角地区金融合作深化。

2.各金融机构主动参与。

各金融机构也应主动参与区域性产业政策的决策实施过程,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产业规划,在信贷政策上主动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同时注重信贷结构管理,搭建各商业银行系统内基础信息和业务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交流各地信息和管理经验,提高异地贷款营销的针对性,切实加强贷后管理,落实担保,加强产品合作,共同承担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工作。

3.制定利益均衡机制。金融合作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行为,只有参与的各金融机构都能从中获取利益,才能出现合作博弈,如果缺乏相应的金融合作利益机制,必然导致合作困难甚至出现“囚徒困境”。当前长三角区域中上海、江苏省和浙江省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各自存在一竞争行为。就目前状况而言,不论是从行政还是监管或是金融机构内部的角度看,各地区都是全力发展各自管辖区域内经济,无法做到通力合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合作机制的建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而利益均衡机制是合作机制中的核心环节,只有建立区域内市场竞争规则,使参与各方充分认识到合作的长远发展目标并通过制定公平、合理、可行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够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合作积极性,从而促进区域金融合作进一步发展。

4.继续推进长三角金融人才交流建设长三角培训基地。

通过建立长三角人力资源库、公务员互派、异地人才等方式,建立长三角区域人才开发新机制,形成统一的认识制度框架、人才市场和人才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区域内人才自由流动。

上一篇:如何正确运用伙伴关系 下一篇:国际工程保险索赔中的保险原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