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材料对小学美术教学的丰富

时间:2022-10-18 11:37:34

新型材料对小学美术教学的丰富

摘要: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从1902年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提出了“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20世纪80年代国外先进的多元智能教育理念传入中国,改进了中国教学的形式和环节。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通过新型材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学生。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多元智能化教学;新型材料刮画纸

小学美术课程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一)小学美术课程的理念

(1)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小学美术课程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注重创新精神。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小学美术课程的多元智能化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出明确规定,如《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教学总目标为“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获得艺术感知、艺术欣赏和艺术评价能力,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愉悦,丰富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活动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情趣,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综合发展。”

传统的美术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新型多元智能化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才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现代美术教学课堂以美术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标本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以形成集成和互动的优势,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型材料的运用,乡土民间美术进课堂,如蛋壳画、葫芦雕、剪纸等,极大丰富了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新型材料在美术课程的运用――以刮画纸为例

浙教版小学美术第三册第十四课就把新型材料刮画纸引进课堂。刮画纸是一种新颖独特的绘画新材料,有底和面两层,覆盖层以黑色为主的多种色系,底色则分不同的单色、迷彩色等,多为金银镭射、彩虹镭射、单色和迷彩色。它很好的结合多种绘画特点,让原本复杂的过程变的简单安全,刮画纸颠覆了已往用笔在纸上绘画的传统,很好的结合版画的特点加以设计,创造出用竹笔在纸上刮画的效果,竹笔由笔尖和笔尾两部分组成,笔尖可以刮细线,描绘细节,笔尾像大刀,可以刮出粗放的大笔触。根据绘画规律作画,图案逼真,立体感强,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风格。极易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提高其绘画水平和成绩,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

(二)刮画纸中线条的运用

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有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线条是最基本的造型语言。线的表现力极其丰富:不仅可以勾画物体的轮廓,描绘物体的明暗和质感,还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传达作者微妙的情感。在艺术作品中,有的线短促激烈,有的线柔美舒展,有的线粗犷有力,有的线沉静迟缓。不同的线条形式给人不同的感觉:水平线有广阔、宁静感;垂直线有升腾、挺拔感;斜线有危机或空间变化的感觉;短线水平排列则产生跳跃急促的节奏感;流动的曲线使人感到柔和、轻巧、优美,给人轻快愉悦的感觉。线的粗细、刚柔、滑涩、虚实、疏密等变化产生不同的美感。感受线条美及其赋予的生命力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尝试画出轻重、粗细、快慢、虚实、疏密不同形态的线,体会线条丰富的节奏感和多变的魅力。

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通过刮画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线条的变现力,引导学生在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三)刮画纸中的色彩

儿童心理学家阿尔修勒博士,曾就一百五十名二至五岁的孩子,进行一年有关儿童色彩的追踪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对儿童来说,色彩与线条各有其固定的意义,例如二种具有不同颜色的线条重叠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即代表孩子内心有二种不同的愿望、感情相互纠结着。掌握了小学生的色彩心理对于辅导小学生的绘画创作,小学生色彩的评价以及了解小学生不同的性格都有很大的帮助,更有利于老师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四)怎样上好刮画课程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其具有好奇性、游戏性。第一引出课题,出示范画(或者民间艺人制作的有关相近于刮画的作品和有关刮画方面的录像),指名要学生述说看到的这幅画与平时的画有什么异同点,自然地引入课题。第二出示课件(学生和教师的优秀作品)。学生欣赏时,提醒他们注意底版的制作及刮画的技巧。第三让学生观察书本中刮蜡画底版制作以及刮画的方法,请学生说说制作步骤。师生互动讨论涂色、刮画的方法以及注意点,特别讨论作品的创意。第四提供创作建议,首先创意构思与众不同、材料有自己的特色、涂色有变化、刮画充满热情、整体富有意境;其次涂色,涂双色时,先淡后深(或反之),一层盖一层,还要考虑到刮画时的效果(不一定都很均匀);最后可轻可重,刮得轻重不同,效果也不同,特别要注意根据画面的需要,轻重适当;第五确定主题,让学生分组说说或独自思考刮画的内容,主要选择自己身边熟悉的题材,让学生大胆构图与想象,画出自己喜欢的人、事、物。最后评价建议,作品是否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是否选择了合适的纸材;是否涂了和谐的色彩;是否自如地运用了刮画的技法;是否创造性地刻画了主题等。最后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延展。

小学美术课本内容随着时代知识的更新变化,而不断地改进丰富。美术教育理念方式方法也紧跟学生的兴趣点,着意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审美力,创新力,美术素养等。新型材料在课堂中的运用不正体现紧跟时代知识进步吗。(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200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2]《用一根线条去散步创意线描画教程》覃道义,郝振刚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

上一篇:学案编写的总结 下一篇:神情骨冷无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