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之感

时间:2022-10-18 09:53:41

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之感

我今年3月5日到自贡参加了“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走进自贡课堂有效教学研讨会”,听了专家讲座,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深有感触体会如下:

第一,实录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课前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学生自己动手大量查阅资料,积累送别诗,让学生亲自去找有关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二、背已学的送别诗引入新课教学,新旧联系,衔接自然,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三、诵读方式多种多样:抽读、师生对读、循序渐进的理解品读、大声朗读,自由感悟读……以朗读促理解,以理解促感悟,诵读教学贯穿始终,诗要通过读去品味,去体会作者的内含。

四、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主导作用。

五、领悟诗意时,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充分联想。

六、教学中教师适时的旁征博引,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进一步的理解,同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值得借鉴的地方还很多很多,在此就不一一罗列。

第二,实录有的地方值得我们思考

当然,做任何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同样的,我也觉得这个教学实录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改进:

一、注重教师的范读(或者多媒体课件的朗读播放欣赏)。通过教师的范读,或者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可把词句的停顿、语气的轻重、语言的选择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那种音律之美、声调之美、节奏之美,也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诗作情感。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安排在人教版四年级教材和s版六年级下册中,而实录中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也就是说在这第二学段的古诗教学中要求不能过高,学生对诗人情感的体验不一定达到教者的预设,老师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这个体验的过程是永远不够的。古诗字数少,语言精练,易背,在没有学之前学生就会七嘴八舌的告诉我他们能背诵了,但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或者有韵味的读诗,是很难的。实录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题后就要求学生“字正腔圆”地读诗,如果没有提前的训练也是很难办到的。

三、借助写作的时代背景,准确领悟诗人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开元730年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当时历史上称作“开元盛世”的年代,国力强盛,人情慷慨。那时年轻的李白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杰作。但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所以在离别之时,虽然怅惘,却浑无丝毫感伤。

四、简笔勾画地理位置,观插图帮助学生领悟内容。四年级学生的历史、地理知识有限,若能把诗中黄鹤楼、长江、广陵的地理位置简笔勾画出来,学生很容易理解“西辞”,以及想象感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雄浑壮阔,幽深高远的意境。

五、另外,在教学实录中对“鹤”的分析我觉得有点多余,有点“过透”,影响了诗歌教学的整体效果。

第三,我教古诗文的敖学体会

我刚接手低段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任务,面对很多连字词障碍都不能扫除的农村学生,我教学古诗的办法是:首先让学生借助音节准确认读诗中生字、生词,在抽读、小组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并纠正彼此读得不准确的音,老师对共通的错误再指正。其次,在扫除生字、生词障碍以后的学生很快就能熟背古诗,但诵读中缺少音律之美、声调之美、节奏之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现代化教学设备缺乏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亲自范读了。学生听一遍不够,再带着学生一起诵读,我大声一点,学生小声一点,然后,我渐渐把声音放小、偶尔提示性的带读,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诵读节奏,掌握轻重音,初步体会出诗歌意象。接着,在学生基本掌握诵读节奏以后,我让学生借助诗文下面的解释或者自己在平常观看少儿节目时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读《唐诗三百首》积累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古诗意思的理解,只要意思基本正确就行,甚至可以不求甚解。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反复自由读、范读、赛读、齐读,当然在这过程中别忘记了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及时的给予鼓励。课后,为了不影响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可以开展诗歌朗诵会、诗歌积累背诵比赛……

总之,语文教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我个人认为只要学生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悟,老师的工作就没有白做,就是一堂成功的课。

上一篇:谈小学作文教学的绿色教学 下一篇:数学教学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