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多种形式朗读,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时间:2022-10-18 08:46:49

开展多种形式朗读,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对学生语感培养有重要性,就针对一堂语文课来说,课文朗读效果好了,就如画龙点睛,整堂课都活了。在具体的朗读教学过程中,要融入多种朗读形式,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开开心心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配乐读,营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配上乐曲来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这既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配乐朗读可以升华情感。悠扬的音乐让人舒畅、激昂的音乐催人奋进,悲怆的音乐让人酸楚。如我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本文主要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文中的出现了几次“流泪”的情景,因此我就选了大提琴曲《殇》来配乐朗诵,引导学生就着音乐慢慢的诵读,去品味生命中亲情,唤起学生对父亲的美好回忆,通过教师配乐朗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配乐诵读等环节,让学生的心灵真正的走进文本,并初步明确学习的基本方向,学生才会懂得要去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体会深情无限的意蕴,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达到以声传情的效果。

有的文章的感情震撼人心,配乐朗读就可以起到烘托、渲染、升华的作用。如在讲述《雷电颂》的时候,我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通过开展“与屈原相遇”“与屈原同行”等活动,先引导学生听读课文朗诵,再指导学生配乐朗读,当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乐曲声在班上响起的时候,同学们朗诵的激情就起来,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共同去感受风雨雷电交加的浓浓黑夜,去感受屈原呼唤文明、毁灭黑暗世界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这样,既能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同时还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点。

二、分角色,做表演,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就非常适合作为分角色朗读与表演的课文。童话人物形象多样各异,对话内容多且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与心理,夸张与滑稽以及上至皇帝下至臣民的愚蠢在对话中得到充分表现。采用分角色朗读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童话的世界,学生能更为具体,感性地去了解众多人物形象。

首先,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分角色朗读指导:

1. 听朗读录音,揣摩人物心理,把握角色形象。

2. 小组内选定、分配角色,进行朗读表演。学生简短评议。

3. 讨论:听读之后,你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有什么联想呢?

通过分角色、做表演这项活动,学生能对自己分配的人物性格有更深刻的体会,高水平的学生还能充分发挥表演天赋。参加分角色朗读的学生根据人物性格、心理以及在对话中通过语调、语气来形象地表现人物特点,尤其是扮演皇帝的同学演得绘声绘色,把同学逗得哈哈大笑。更重要的是分角色朗读能为课堂创设情境,形象教学得以更好的体现,语文课堂“活”起来了,分角色朗读的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

三、展竞赛,活气氛,挖掘学生朗读潜能

《雨说》这首诗歌是郑愁予先生写的,诗人笔下的雨,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一上课,我就出示投影:“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问学生:“你们读了这一节,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学生们提的问题,也正是我要解决的问题。

我说“大家不要急,我们今天来进行一场朗读比赛”,一听到比赛,学生马上表现得积极起来。接着我用投影就出示了四个要求:

1. 每位同学自由诵读。自由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诗歌内容,体会感情基调。

2. 读出节奏。 组内研读,将各个诗节的朗读节奏,用斜线的方式做划分。小组选择展示,师生共同讨论明确。

3. 读出情感。

4. 朗诵比赛:小组选派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组合诵读。各组展开竞赛。

不一会,各组的参赛选手就选好了,学生们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说:“不用急,为了确保你们组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小组内再结合诗歌的情感、节奏方面等需要注意的地方,给参赛同学提出自己的建议,参赛同学在自己的小组中再做一次练兵。”他们的积极性更高了,自己“研究”完读法后,就你一言我一语给选手们辅导上了。比赛开始了,四名参赛选手站在讲台上,教室就像个竞技场。“评委”们在认真地记录每一个选手的情况。等到评议的时候,那才叫我对他们刮目相看哩,不但什么地方丢字拉字,就连语气、语调、表情也要评议一番,做到了公正公平。

比赛结束后,我再出示课前展示的问题,“刚才,很多同学对这首诗歌的内容提出了不少的问题,不知你解决了没有?”这下,课堂气氛空前高涨,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了。

事实证明,有一些浅显易懂的课文,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朗读的兴趣,还能挖掘学生的朗读潜能。

四、多激励,巧评价,让学生乐读善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重情感投入,即用简短恰当的语言热情地给予褒奖。如:我上《记承天寺夜游》,几位学生把结尾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作者的复杂的情感读出来了, 我就及时给予激励与评价:“我们班又多了一颗朗读明星。”“你读得比刚才进步多了,把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读出来了。”……这些富有鼓励性的话语,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更让每个学生都读得兴趣盎然,情感投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这才是情感的交流,这是心灵的相通,这是学生走进了文本的一种流露。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如果读物已经烂熟于心,学生就可以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朗读表达上,自然就可以提高朗读能力。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得到提高,语文课堂就能“活”起来,并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积累名言佳句,陶冶思想情操。

上一篇:以《最后的姿势》为例谈体验让学生走进文本 下一篇:教师应该如何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