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靓丽的青春风景线

时间:2022-10-18 07:30:24

一道靓丽的青春风景线

有这样一类电影,它没有跌宕起伏的好莱坞式的情节,没有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巨额投资,没有最大牌最当红的明星出演,没有高高在上道德教化的严肃面孔,但是它每隔几年都会出现一批脍炙人口的佳作,带动票房的同时也带给观众们不小的心灵触动和情感共鸣。对,也许你猜对了,笔者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唯美清新的青春题材电影。

青春类型电影可能不属于艺术殿堂的最高级别,不过凭借着文艺和怀旧的主打风格,一直很受观众宠爱。少年们爱它,中年人也喜欢。因为每个经历过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更何况那些正值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粗线条来说,台湾、日本、韩国因为同属于东亚文化圈,他们的青春电影往往带有从容淡定的浪漫纯美风格,故事娓娓道来,情调朦胧青涩,观众容易融化到散文诗般的诗化细节中。代表作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台)、《四月物语》(日)、《假如爱有天意》(韩)。欧美国家的青春类型片则更具多样性,青春是主打元素,里面还添加了励志、奋斗、梦想、成长的痛苦和烦恼、发现自我价值等内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很多片子也不仅仅是拍给青少年看的。在这类影片中《Billy Elliot》又名《跳出我天地》(英国/法国)、《心灵捕手》(美)、《成长教育》(英/美)无疑是其中的翘楚。另一方面,有人说《哈利波特》系列是不是也算呢?从广义上而言,也可以说是。毕竟《哈利波特》系列的主人公从11岁开始一直在银幕上扮演可爱勇敢的魔法师与伏地魔斗智斗勇,陪伴着80后90后走过了青春期,现实生活中的观众们就是和魔法世界中的演员们一起成长起来的。他们在虚幻世界中遇到的种种诱惑、危险、挫折不就是我们每个人成长印迹的投射吗?

以下三部,是多年来笔者特别钟情的青春电影,愿与读者一同分享!

一、《蓝色大门》――一扇通往成长的大门

“我叫孟克柔,别追我,我很麻烦的!”

“嗨,我叫张士豪,天蝎座O型血,游泳队吉他社,我还不错哦。”

当年还在高二年级读书的桂纶镁不是如今的台湾文艺片女神,还没拿起金马奖的最佳女主奖杯。她留着学生头,穿着校服,还有点娃娃脸的模样。而笑起来深深酒窝,阳光无敌的陈柏霖当时也还是大男孩一个,穿着花衬衫,在放学路上骑着单车,一路疾行,留下活力无限的背影。特别让人喜欢的一点,两人青涩自然的表演还原了生活的本质。故事其实很简单,桂纶镁饰演的孟克柔是个酷酷的女生,一直喜欢的是女同学林月珍。林月珍只是把孟克柔当成闺蜜,甚至让孟主动去接触自己暗恋的对象――陈柏霖饰演的张士豪。结果张误会孟爱上了自己,而林也误会孟横刀夺爱。当孟向张士豪和林月珍坦白自己的秘密后,两人一个理解一个远离,于是这段青春在毕业之前有了一丝丝困惑和成长的意味。

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为何让人念念不忘?年轻真好,云淡风轻,安安静静。像每个即将上大学的高中生一样,他们平淡无奇的读书生活,结伴郊游或者课间的谈笑闲聊在眼前徐徐展开。可以说,男女生之间这种懵懂又美好的情愫,在天气晴朗的大海边,喧闹的校园和市民气息浓重的台北街头慢慢酝酿,让人仿佛遇到了多年前同桌的她(他)。爱情作家张晓娴曾说:“有些人的初恋只是一场误会。”在这部电影中,孟克柔和张士豪哪怕是一场误会的双方,他们也因此变得更可爱更美好。影片的结尾,男女主人公骑着单车在街头漫游,对未来的自己都充满了一种期待。“蓝色大门”成为一种美好的意象出现在女主角的画外音中,成为她对青春大门的一种象征性纪念。有网友说,这是一部很文艺很文艺的小清新电影。而对于更多成年人而言,它照亮了往昔,让人在感慨中不禁浅浅微笑。摆脱了一般青春电影的繁琐拖沓或者俗套结尾,镜头运用流畅美好,画面朴素干净。这部十一年前的青春电影现在来看依然很青春。尽管在《蓝色大门》之后,台湾青春电影也曾一路高歌猛进,2009年的《听说》,2011年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都曾口碑不俗,不过纵观这些作品,我们还是会想起《蓝色大门》。如名字一般,它既是青春的象征,也是开启新一代华语青春片大门的首部诚意之作。

二、《Billy Elliot》(又名《跳出我天地》)――追逐梦想的芭蕾舞男孩

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小男孩Billy Elliot,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矿工家庭。妈妈早逝,奶奶痴呆,爸爸和哥哥都是脾气火爆的矿工。为了使Billy更加强壮,爸爸省吃俭用让他去上拳击课。结果是他对搏击毫无兴趣却走进了芭蕾舞的课堂,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伯乐,女教师沃金森夫人。于是,一场关于男孩该不该学习芭蕾,要不要参加皇家芭蕾舞学校的甄试,甚至离开家乡千里求学的故事就此展开。电影中有两条大线索,一是硝烟密布的矿区大罢工。这的确是英国八十年代中期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第二条线就是Billy如何追求梦想,实现自我的寻梦过程。影片虽是以少年视角为中心,不过社会冲突,家庭冲突,成长冲突,自由和保守的冲突,性别和观念的冲突,综合交织在一起,内容丰厚,节奏紧凑。也许是笔者太过感性,对于这部差不多看了十遍的电影,每一次观看依然激情澎拜。

为何对这部电影情有独钟?最大意义不是世俗观念上Billy的成功,而在于导演出色的掌控剧情的能力,镜头语言的巧妙运用。首先,影片结尾很出人意料。所有的细节铺垫到影片最后,长大后的Billy露出健壮伟岸的后背,在伦敦皇家戏院的舞台中心纵身一跃,那个惊艳全场的动作定格住了观众的视线,也让坐在观众席上的父亲热泪盈眶。这种处理方式让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形容琵琶女的弹奏,可谓是“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高潮即结尾,袅袅余音犹在耳畔。影片中另一个颇具后现代意味的场景是,女教师沃金森开车途中给Billy讲述《天鹅湖》的故事,灰蓝色的天空,几只海鸥飞过,镜头中出现了钢铁结构的机器装置,伴随着渡轮的机器轰鸣声,《天鹅湖》的音乐缓缓响起,现代化的冰冷机器和古典芭蕾的背景音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差,让人从灵魂深处得到一种震撼。女教师讲述天鹅之死的过程也像是双重叙述,因为这也暗喻了她自己真实的人生。Billy第一次听说了天鹅的故事,没想到若干年后自己真的成为了舞台上的天鹅。前后的埋伏遥相呼应又看似漫不经心。还有一个非常出色的镜头转换发生在Billy因为家人反对他学芭蕾而负气离家的场景中。他在屋顶上随性起舞,腾挪跳跃,一直奔跑至海边的围墙处。蹲下时还是明朗的天气,等他站立起来时已经飘起了雪花,他穿上厚厚的外套,踏着满地皑皑白雪往家走去。这种不露痕迹的蒙太奇衔接,侧面揭示主人公在坚持梦想的道路上经历了季节的转换,而这样的等待是需要强大的意志力的。上述种种让人想到了英国电影的先锋派气质,经典的故事原型可以结合非常现代的电影叙述方式,加之背景音乐中时不时有英国摇滚乐的精彩点睛,影片散发出浓郁的英伦风情。

三、《四月物语》――生活在别处,落英依然缤纷

来自北海道的腼腆女生卯月,发奋读书考入远在东京的武藏野大学,主要是为了追随中学时代的暗恋对象――高年级的学长。于是,一场为了找寻和邂逅心目中的百分百男生就这么开始了。卯月一个人拎着行李来到陌生的城市,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做菜,一个人读书,一个人骑单车,友善地拜访邻居,也定期参加大学的课外活动,还经常去一家书店买书,为的就是找到心目中的男孩。一次次的小心翼翼,一次次的美丽憧憬,童话故事里的美好结局终于因为一场大雨的不期而至让两个年轻人在结尾处相视而笑。这部如散文诗一样的短片,是日本著名导演岩井俊二的代表作之一。从第一次看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电影中的卯月扮演者松隆子也已经嫁为人妇,而她清新淡雅的气质,内敛乖巧的性格一直在脑中萦绕着。若干年后读到村上春树的《遇到百分百女孩》,笔者才恍然大悟这种一个人生活的幸福感究竟来源于何处。也许在生命的某一时刻,喜欢一个人,的确不需要看清楚对方的长相,不需要太清楚他的音容笑貌,只是直觉告诉你,对方就是你的百分百恋人。于是,原本平凡的你我,庸常的人生就瞬间鲜活灵动了起来。松隆子本色的演出,素朴低调的装扮,特别是她骑着单车穿过大街小巷的身影,一直深深镌刻在笔者的记忆深处。这样的电影,特别适合一个人午后静悄悄地看,它没有惊艳的外表,却有着日式和风的浅唱低吟。年轻时候,如果有这样一种情怀,那是多么珍贵的礼物啊!而今埋首于日常的琐事之中,心灵免不了几度焦躁和失落,重回《四月物语》的樱花时节,落英缤纷之处,少女纯净明丽的脸庞依然停留在青春季节中。有时候,耐得住寂寞,懂得享受孤独,才有握住幸福的那一刻吧。这部电影用唯美的方式讲述了暗恋的美好,淡化了现实生活中的艰辛,像是主人公褪去青涩的成年礼。整部电影弥漫着一种美丽清雅,哀而不伤的气氛,非常符合日本民族中的“物哀”情结。比起该导演大名鼎鼎的《情书》,《四月物语》也许是只是一首隽永的小诗,不过其芬芳沁人心脾,独具特色。

综上所述,青春题材电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它远离了高科技和大制作的噱头,摈弃了浮华造作的表演,用真诚作为底色,让我们回到最初的美好时光。如果把它比作一样饮品,笔者想它既不是让人沉醉的美酒,也不是刺激的时尚饮料,它只是夏日里的一杯凉白开,静静地放在桌上,等待大汗淋漓或精疲力竭的人们来喝上一口。它不高端,却很必需。而真正的生活,不正需要这样的精神食粮吗?

(沈捷 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 310023)

上一篇:拒做“租奴”!女白领“以性养租”悔泪成河 下一篇:教师培训中实践性知识的缺失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