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身临其境寓学于乐

时间:2022-10-18 07:27:25

让学生身临其境寓学于乐

【摘要】亲和改革在给教师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赋予了挑战,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新课程教学方法的本质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国,提高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效率。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究欲望是教学的切入点。本文以实际教学安全论述创设情境教学法在新课和地理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课和;主动性;学力;效率;兴趣;创设情境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它顺应时代潮流并赋予教师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实施后的课堂教学,从组织形式、教学程序到尘埃方式等都带刺出全新的式样。高中新课程 注重对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必然促进老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将从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1 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实际教学中,学习基础较差或学习兴趣不深的学生往往缺乏参与课堂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动力,这常使课堂 陷于沉闷和师生尴尬的局面,最终又回到过去那种教师演“独角戏”的教学模式。如何才能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做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动脑呢?这就要求教师应在愉悦的情绪中教课,让学生在轻松欢乐的情绪体验中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变苦学为乐学。高中地理新课和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现课程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到:“激发探究地理问题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方式,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可见,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仅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学生认知的因素,而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党性动机的激发,注重教学环境情感因素的激发和创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推动力,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一年来,我在调动和学习主动性方面做了努力的尝试,其中,创设情景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方面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2 创设情境教学法给地理课堂注入生机

2.1 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过程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都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传统党性方式过分强调接收和掌握,忽视学生的发现和探究,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教学过程完全看作是教的过程,学生被动接受的地位,从而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纯粹被动打官腔、文书的过程,在一这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不仅重视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学生认知的因素,而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动机的激发,注重教学环境情感因素的激发和创造,从而把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

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反映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恶有恶报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认识,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习。创设情境可以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一堂成功的课,就在于能使学生由始至终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和对问题的探究,创设情境教学法在调动学习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它可以贯穿全课,也可以用于导入新课,引人入胜以用在课在中间,活跃课堂气氛也要以用在课的结束,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适应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诱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

2.2 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寓学于乐传统教学对学习基本持“去情境”的观点,认为知识一旦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成为概括性的知识,学生对这些概括性知识的学习可以自然迁移到各种真实情景中,然而,情境总是千变万化的,抽象的概念、规则的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学生常常难以用课堂获得的知识的真实问题。传统的“去情境”学习,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很吃力,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指内心体验,心灵世界的丰富。创设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生活经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对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学到真情实感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学到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衰乱,情境的创设往往使教学“回归生活”、“贴近生活”,学生感觉知识从现实生活中来,又能回归生活,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寓学于乐,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3 创设情境能启发思维,引导探究.学生的学习活动昌一种思维活动,它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探究情境,通过情境引发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新课改倡导探究式学习,新齐发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往往不知从何探究或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缺乏探究的兴趣。此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课堂教学地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而为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2.4 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地理课堂中的实施案例.下面以中国图片地理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内力作用及地表形态》一课为例,谈谈在地理课堂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2.5 设疑激趣,创设探究情境.《地壳和变化》这一节课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在导入新课时,如果单刀直入地照本宣科,学生往往难以提起兴趣去听课和学习。于是,我采用创设扎扎实实假球产,提出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1)出示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丘陵、峡谷等地形图片(2)播放《阿尔卑斯山的海相化石》视频(3)出示阅读材料:由于水土流失,黄河已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每年输入海洋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1米的长堤坝,相当于月地距离的3倍。可是奇怪的是渤海的面积却一直没有减小。根据以上探究情境,提出问题:(1)、地表为什么有千姿百态的地貌?(2)、为什么黄河巨大的输沙量没有把渤海填平呢?(3)、为什么阿尔卑斯山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浩荡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样不单引出课题《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而且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究欲望,使其从一开始就进入到探究状态。

在学习析构造学说时,先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再《播放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教学视频,根据教学情境,提出问题:(1)全球岩石圈分成多少个板块?(2)板块碰撞地区和板块张裂地区分别形成什么地形?(3)推断喜马拉雅山、大西洋和红海的成因以及它们将来的命运。这种方法比起让学生单独阅读课本或教师单纯的讲授,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实践证明,没有问题就没紧张的思维活动,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主动去发现,去探讨,去创造。教师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探究情境,可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积极动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激发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2.6 直观演示,创设形象情境. 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媒体的演示、操作、实验等方法再现教学内容情境或结合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主动学习。“运动”是贯穿《地壳运动和变化》的主线,教学过程也应极力揭示“动”的特征。在讲解地壳运动时,我采用FLASH动画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地壳为什么动和怎样动的前因后果。在讲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时,通过播放岩浆活动和流水、风力侵蚀地表的视频,把学生带到地质作用的真实情境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在讲解断层、褶皱、背斜、向斜的形成时,以“动”为中心,运用电脑动态模拟图、电脑彩色景观图等教学媒体,生动直观地把地壳运动展示出来。并让学生用书本模拟褶皱的形成,使学生投入到地壳运动的情境中,从而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形象的思维。

2.7 联系生活,创设实际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的生活实际环境, 把生活世界问题引入课堂,这些源于学生生活的实际教学情境,学生最感兴趣也最易于接纳。这样不但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更能使学生产生兴趣,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实践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褶皱和断层,我在课前实现让学生分组收集褶皱和断层山的图片,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这些雄伟壮丽的山脉让学生不禁对大自然的力量赞叹不已。在学生情绪高涨时,创设情境让学生活动:假如你是地理爱好者,到野外考察不同的山,你会如何区别褶皱山和断层山?这一情境使学生由原来的震撼到兴奋,然后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这不但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真正使学生身临其境,寓学于乐。此外,在这节课结束时,我设计了新闻热点探究,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的板块构造学说分析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的原因,再次把课堂和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以致用,并在教学情境中提高探究能力。

本节可是我在新课改教学中的一个比较成功的教学案例。它的成功在于,创设情境学法贯穿全课,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热情高涨,主动参与探究,并在探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创设一个较理想的教学环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与构思。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3.1 教学情境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往往不感兴趣,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缺乏探究的信心和动力。因此,教师在创设探究情境时,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使学生的原有经验通过再创造,获得新的知识。

3.2 教学情境必须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最终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室创设教学情境令课堂热热闹闹,学生确实主动参与探究,但一节课上完后,学生头脑空空,对知识理解不深刻或完全没掌握。原因在于,创设的教学情境和探究的问题没有针对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毫无意义。

3.3 教学情境要具有趣味性.创设情境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创设的情境要能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有趣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会思考,陶治情操,开发智力,提高创造力。

3.4 教师要引导学生入境.由于学生的知识有限,往往在问题情境中不知如何深究,或在解决问题时思维向往会出现偏差。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创设情境中学生的实际反应,有效地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情境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创设情境教学法符合新课标理念,适合地理新课标的课堂教学,它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中心,体现了新课标教学方法所提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这对提高中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兴趣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创设情境教学法给地理新课程的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高中新课程教学启示录》

[2] 《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

上一篇:百岁经128 岁老寿星饭后爱唱歌 下一篇:36家创业板公司破发 前三名衰股两家可能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