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民压力和自杀倾向调查报告

时间:2022-10-18 07:14:02

中国网民压力和自杀倾向调查报告

高危人群比例偏大,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我们将最近经常想到自杀和认真地想过自杀者合称为自杀倾向高危人群,以下简称为高危人群;将最近偶尔会想到自杀的群体称为潜高危人群。根据数据显示,在本次接受调查的网民中,有4.7%的人经常想到自杀,2.1%的人认真地想过自杀,二者加起来接近7%。

7%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身边的人中,不到15人里就有1人经常想到自杀――很艮显然,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反映出接受调查的这部分网民面临较大的压力和心理危机。如果单看前面提到的数据还不够说明问题的话,那么在所有调查人群中,曾实施过自杀(当然,没有成功)的比例高达3.4%。这个数据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这个数据比23/10万人(关于中国的自杀率,来源不同,数据也不同。卫生部公布的《2008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中,自杀率是3.59/10万人,但这个数据并不被普遍接受。比较公认的自杀率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费立鹏教授推算的23/10万人)高了一百多倍!

我们检查了答题网民的IP,没有重复的,也没有非常近似的,也就是说,没有恶意填答的迹象(为了保护网民隐私,我们不详细分析IP地址);我们取样的范围是阅读新浪科技频道和搜狐健康频道的网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网民在我们社会中是学历、收入都偏高的一群人,他们不是社会中心理状况最糟糕的那群人,所以,我们认为,尽管本次调查的数据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的心理现状,也不能完全代表近4亿中国网民的心理现状,但也足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总之,如此高的尝试自杀率显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乐观。

挫折感压垮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里有接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在过去半年里遇到了自己几乎不能承受的困难和挫折。而在所有网民里,有56.7%的人认为自己过去半年只是遇到了很小的挫折,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通过后面的问题,我们发现高危人群在感情因素和学业/事业失败两方面的问题突出,说明婚恋和生存发展压力是高危人群产生挫折感的主要原因。

这种挫折感可能导致自杀。挫折应对理论认为,挫折对个体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作用,消极作用包括逃避和轻生,还有攻击行为,如采取攻击报复社会的方式来应对自己遇到的挫折,具体表现在一些非指向性的突发事件和。如果社会里有一大群人自感挫折水平极高,那么存在较高自杀率也就不难解释了。 她(他)们为什么想自杀?

对比促使潜高危人群和高危人群产生自杀念头的原因,发现对现实的无力感、对生活失去希望和失恋/离婚最容易引发自杀念头。

值得注意的是,高危人群里选择因“补考/失业等事业危机”而产生自杀念头的为9.9%,而潜高危人群里只有1.2%,说明这很可能是压垮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对补考、留级、论文未通过的大学生和失业人群要保持特别关注。

逃避和结果痛苦是自杀的主要目的

高危人群里有59.2%的人认为自己无法解决问题而想要自杀,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心理。高危人群里想通过自杀解脱痛苦的也有14%。这里的痛苦更多出于心理痛苦而非身体痛苦,因为在另一题目里选择“最近我遇到了严重的病痛”的只有4.7%。

出于那种“死给你看”(借此解决问题、引起他人注意的都可以算在这一类里)的目的很少。

有意思的是,潜高危人群里,认为自己只是一时冲动的比高危人群也这么看的要多得多。可能两群人的压力状态不同,我们认为高危人群的心理压力要比潜高危人群更大。

另,高危人群里有6.8%的人采取了自杀行动,准备实施而中断的人也占到6.9%――这些数据都不容乐观。

亲情是挽救生命最有效的方式

由于实施了自杀的样本量较少,我们选取那些开始准备自杀,但最终没有实施的人群进行分析。其中可见,近34%的人出于对家人的愧疚感而中止自杀准备,说明亲情是挽救生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这给我们四个提示:

1)家庭永远是个体在社会中最后的港湾,如果家庭出了问题,或者家人不在身边,高危人群容易走上绝路;

2)离家游子应该经常和家里保持联系,而家里也应该有意识多跟游子联系,关心他们的近况,倾听他们的心声;

3)媒体报道自杀事件时,应多报道亲人的悲痛与惋惜;

4)在劝解身边想要自杀的人时,可以首先考虑用亲情或友情,尽量少说道理,多说亲人会多么伤心。 自查,发现潜在危机

自杀危机是潜在的

前面根据网民的自陈分析了人群中存在自杀念头的比例。但现实中往往不会有人直接告诉你,“我要自杀”;甚至有时候,对方表露出厌世、逃避、自杀的倾向,我们也没有注意。自杀如急雨,说来就来。很多人自杀前往往没有特别明显的征兆,甚至自杀者自己以前可能都没有想过会自杀。因此从情绪、社交、行为、认知四个方面共设计了20道题,从另一个方面去衡量人们面临的压力和自杀倾向,在本报告里,我们将20道题的总分称为“自杀倾向指数”,理论上我们认为得分越高,自杀倾向越严重。

我们发现,20道题的得分和网民最近经常想到自杀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36。

高危人群的平均自杀倾向指数超过50,而“乐天派”的自杀倾向指数则不到24。但从各类人群的最高得分我们看出,即使是“乐天派”中,也有得分超过50分的,有可能这部分人虽然承受较大压力,但是天性乐观。

(乐天派=从未想过自杀的人;普通人=以前想过,现在没想过自杀的人;潜高危人群=现在偶尔想到自杀的人;高危人群=经常/认真想过自杀的人。)

女性、膏少年自杀倾向更明显

近半数女性过去想到过自杀,而与之对比的是近半数男性从未想过自杀。女性中高危人群占8‰超过男性高危人群的比例5.3%,这个结果和实际自杀的性别差异方向上是一致的:中国女性自杀者多于男性自杀者。近一半青少年(15~24岁)曾想过自杀,而青少年中高危人群占6.4%。

同时35-65岁的中年人虽然曾想过自杀的不多,但高危人群比例达8.3%,而潜高危人群比例也比青少年和成年人(25~34岁)高。

高危人群素描

对比高危人群和所有网民的特征,我们可以对高危人群做出素描:

第一,他们收入偏低,绝大多数人收入在3000元以下。从自杀倾向指数看,当收入超过1500元后,随着收入的增加自杀倾向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尤其以2000元~3000元这个段下降得最快,而当收入超过5000元后,随着收入增加,自杀倾向指数并没有明显下降。这个数据符合既往研究。有研究认为,月收入3000元是幸福线,低于3000元而自感生活幸福的不多,而当收入超过3000元后,收入增加从统计上并不会显著带来幸福感增加。

第二,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无业/待业人员和工人/服务员/外来务工人员这两个群体的自杀倾向指数最高。唯一有点意外的是农民的自杀倾向指数最低。也许,中国最快乐的人是能上网的农民。

第三,他们正在遭遇婚姻问题。单身独居和离婚两类人中的高危人群比例都很高,前者为8.4%,后者超过了20%!而对比已婚(与父母分开居住)群体,高危人群只占4.3%。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家庭,尤其是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这几个群体的危机是整体性的,即他们的危机虽然与个人心理状态有关,但更多来自他们这个群体的生存状况。而收入问题也说明,基尼系数过低将加重这些群体的危机。这是我们社会正在面对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

上一篇:中国式自杀根源何在 下一篇:没有任何软件能预测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