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时间:2022-10-18 06:40:55

浅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摘 要: 作者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概念及意义、理论语法的区别、教学语法中出现的问题这三个方面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理论语法 存在问题

1.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1.1对外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对外汉语教学始于50年代初期,而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明确地提出来是在1978年,至今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把“汉语”作为一门外语的教学起步较晚。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更准确地说是对母语是非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教学,它的学科性质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属于应用语言的范畴,是一门综合运用文学科理论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以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为其最基本的支撑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指的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相关的语法。大体上有以下五种不同表现形式:(1)教材中的语法注练习;(2)教学参考语法;(3)主要为学生自学复习用的语或教材(包括练习);(4)课堂语法教学;(5)教学语法理等。根据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发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最成熟的要算是教材中的语法注释及练习。教学参考语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解决,学生语法研究成果还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理论研究可以说是忽视的(刘月华)。

1.2对外汉教学语法的研究意义

语法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占核心地位;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本质是一种教学语法研究,一种对外国人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是一种应用性的语法;“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依靠汉语研究,否则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该强调汉语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熙,1989)。

通过教学语法可以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准确地表达,尽量减少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的语法毛病。不过,语法对学生来说,既可以看做是一项基本要求,又可以看做是一项高标准的要求。为什么呢?学生学了汉语,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句子,要基本符合汉语语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法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基本要求。要求外国学生学了汉语后,在说话、写文章方面达到“文从字顺”,而且对所出现的语法毛病能自己发现,加以改正,并知道为什么错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法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高标准的要求。

2.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和理论语法的关系

2.1教学语法与理论语法的不同

教学语法可以不依附于任何一种理论语法,它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而有所不同;教学语法与理论语法有不同的目的;教学语法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学习者的语法问题,让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理论语法的目标是要揭示人类语言的结构规律和内在动因(石毓智,2000),目的是建立一种解释模型,最大限度地解释语法现象(沈家煊,1998)。

2.2教学语法与理论语法相结合

教学语法可以为理论语法提供研究课题和驱动力,教学语法可以从理论语法那里汲取营养。例如,外国学生学汉语时,“都”字是一个难点。王还先生在《“ALL”与“都”》一文中举了这么两个句子:“我们都知道这件事。”“我们都送了花圈。”前者可以说成“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事”,而后者却不能说“这是我们都送的花圈”。我们的语法著作在给“都”释义时,并不很周全,无法解释这是为什么。因此,需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汉语语法,找出规律。有必要将教学语法与理论论语法结合起来。

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中存在的问题

3.1语法术语不统一

语法术语不完全统一,这是正常现象,对说母语的中国人来说也不会有多大影响。但作为对外汉语教材,使用的对象是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所以我们应尽量统一术语,否则,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必然会给学生带来不应有的困难。在语法书中,术语不统一主要有如下几种。

3.1.1“能愿动词”和“助动词”共用

表示可能、必要和愿意的这类词,有的书称“能愿动词”(简称“能动”),有的书则称“助动词”,甚至有的同一本教材前边用“能动”后边用“助动”,学生很困惑,以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词。从现有的语法教材和语法著作来看,称助动词的居多。称助动词是从这类词的语法功能着眼的,称能愿动词是从意义着眼的。语法功能相同的助动词有的不表示能愿的意义,也就是说,助动词的范围要大于能愿动词。例如“应该、应当、该、要”并不表示“可能、愿意”的意思,而是表示“情理上的需要”,如果用能愿动词命名,就有些名不副实了,而用助动词就没这个问题了。所以,这类词还是称助动词为好。

3.1.2“结构”、“词组”、“短语”共用

我们所见到的教材和语法书中,称“结构”、“词组”、“短语”均有,在同一本教材中,时而出现“名词性结构”、“动词性结构”的字样,时而又出现“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的字样,时而又出现“主谓词组”、“同位词组”的字样(见《初级汉语课本》第l—2册)。同一种语言单位,在一本书中频繁地换用名称,这的确给学习者带来了不应有的麻烦。选哪个术语为宜?吕叔湘先生认为这个问题“不纯粹是名称问题的名称问题”[1](P10)。他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说:“词组,一般理解为必须包含两个以上的实词,一个实词搭上一个虚词像‘我们的’、‘从这里’这类就不大好叫做词组(只能叫做‘的字结构’、‘介词结构’什么的),可是管它们叫短语就没有什么可为难的。”“至于‘结构’,一般要带上个帽子,什么什么结构,光说‘这是一个结构,不是一个词’,似乎不行;而且‘结构’既用来指关系,又用来指实体,有时挺别扭,例如说:‘这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不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结构’。”[1](P10)吕先生的分析颇有道理。相比之下,称“短语”更好些。近年的语法著作大多也采用这个名称。

3.1.3“形容词”、“区别词”、“非谓形容词”共用。

汉语里有一类可以作定语,但不能作谓语、状语和补语的词,如:“男、女、金、银、正、副、袖珍、彩色”等,有的书把它们看成是形容词(没有另分小类,参见李德津、程美珍《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有的书把它们看成是形容词的一个小类,称之为“非谓形容词”(孙瑞珍《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等级大纲·高级汉语课程语法大纲》),还有人把它们单立一类,称它们为“区别词”。笔者以为,一般形容词很重要的语法特点之一是作定语,而这类词在作定语这一功能上与一般形容词一样,故应把它们划入形容词。又因为它们不能作谓语,所以应将它们与一般形容词加以区别,称它们为“非谓形容词”是比较合适的,从它们的名字便可了解它们的用法。

3.2词类问题有分歧

从教材中,我们发现在词类的划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集中表现在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助动词和副词、副词和形容词、动词和介词的划分上。

3.2.1“刚才”是什么词,“刚才”的词性是什么?目前在使用的对外汉语教材中认识不统一。有的认为是副词(参见《初级汉语课本》第23课生词),有的认为是名词(康玉华《汉语会话301句》)。“刚才”究竟是什么词呢?这里涉及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的区别问题。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虽然都表示时间,但二者在语法功能上不同。时间副词只能用在动词前作状语,不能用在别的位置上。时间名词除可作状语外,还可作定语、主语、宾语。我们拿“刚才”与副词“刚”作一比较:刚才(×刚)的事儿,怎么转眼工夫就忘了呢?(作定语)刚才(×刚)是十点,不觉现在已是十二点了。(作主语)从早上开始写,一直写到刚才(×刚)。(作宾语)通过比较,可知“刚才”与“刚”的语法功能不同。“刚才”是名词而不是副词。

3.2.2“必须”是什么词,“必须”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多被认为是助动词。可能因为它表示必要的意义,又用在动词之前。笔者以为,“必须”的词性有待研究。助动词是一种辅的动词,它可以作状语,但“作状语时与副词很不相同,它大都能构成‘×不×’‘不×不’式”[3](P14-15)。例如可以说“能不能”、“应该不应该”、“会不会”、“不能不”、“不应该不”、“不会不”;而“必须”作状语,不能进入这两式中。例如不能说“必须不必须”、“不必须不”。助动词还具有一般动词具有的语法特征,“它还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如‘这样做可以吗’,‘完全可以”[3](P14-15),而“必须”不能这样用。可见,不应将“必须”看成是助动词,而应看成是副词。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赵金铭.新视角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1998.

上一篇:浅议农村复式教学 下一篇:试论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