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精神类药品的滥用

时间:2022-10-18 06:28:35

浅议精神类药品的滥用

贺先生在一家公司做销售,因为任务重,压力大,整天在外奔波,恨不能把8小时掰成16个小时。即使这样,他也是一临近考核就开始忧心忡忡。“我现在是每天早上一听到闹铃响就焦虑,一进公司就紧张,一见领导便愁云滚滚……”

一次偶然的机会,贺先生陪爷爷到医院看病,爷爷睡眠不好、精神也差,于是医生给开了一瓶黛力新,说是能让老人精神状态好转、提高睡眠质量,但嘱咐应小剂量服用。贺先生看说明书上写着:“小剂量具有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低剂量应用时,具有兴奋特性。”想到自己近期因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吃不好睡不好,精神疲惫,便偷偷吃了一粒,没想到,这药果然让他精神振奋,不但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晚上睡觉也比以前香了。

从此,贺先生便爱上这种小药丸。几次服用后,也没有什么不适感觉。于是贺先生放心了,只要感觉某天精神不济,就服用一粒……

如今因工作、生活压力导致亚健康的人越来越多,有持续疲乏、不开心、失眠等抑郁现象的人也越来越多。像贺先生这样——把黛力新、百忧解等精神类药物当镇静安眠、提神健脑甚至减肥、避孕的“灵丹妙药”来服用的人,不在少数。

今天你“百忧解”了吗

百忧解是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的主要药物。目前,全世界有数亿人在服用百忧解。其中有不少人并非抑郁症患者,只是为了缓解一时的情绪低落或期望精神上更快乐。

在我国,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加大,加上人们对精神类药物的特性和适应证等认识不足,误用、滥用现象较为普遍。

外贸公司秘书晓晓是从春节前开始服用百忧解的。她在博客中写道:“临近春节,繁忙的工作也随之而来,我一直自认为心态比较好,昨晚竟然失眠了。于是我想起了姐妹们提到的百忧解。”晓晓说:“春节那段时间,‘今天你百忧解了吗’一度成为姐妹们见面时的问候语。”

除了百忧解外,黛力新、艾司唑仑等抗抑郁、抗焦虑的精神类药品也在一些白领中流行,成为都市人群药箱中的常备药。

精神类药物医生开方很谨慎

没病找药吃,这是一种在医生看来让人啼笑皆非的情况,许多人碰到心情不好就说自己抑郁,有一点压力就来要“解药”,而且屡劝不听。殊不知,焦虑和抑郁是一种正常的情绪,通过运动、休闲或咨询心理医生等途径调节心理状态即可。只有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医学检查和评估,诊断为焦虑障碍或抑郁症,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药。

是药三分毒,任何药都有禁忌和不良反应。黛力新、百忧解同样也有副作用。以百忧解为例,此药确有抗抑郁、振奋情绪的作用,其副作用一般在服药后1周内出现,以后逐渐适应。表现为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厌食、腹泻。其他不良反应为兴奋、焦虑、口干、多汗、头痛、白天嗜睡晚上失眠、便秘及障碍等。肝功能不良者、。肾功能不全者、老年人应慎用,儿童、孕妇、哺乳妇女、癫痫者及有药物过敏史者应禁用。对兴奋或活动过多的患者,也不主张服药。

最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提醒公众:百忧解并非绝对安全,它除了可能对人体的消化功能产生严重干扰外,还可能加大部分人群的自杀倾向。目前,欧美大多数国家已发出慎服百忧解的警告。

药物依赖。这类药物容易引起药物依赖,因此医院一般不会轻易开这类药,尤其是对年轻患者,一般只有确诊患有抑郁症或有明显抑郁反应,医生才会谨慎开方。

剂量很有讲究。精神类药品必须由专科医生开具处方购买,使用剂量也很有讲究,患者不能自作主张决定药物类别或剂量。由于现在网络发达,许多人能通过网购直接获得,因此专家提醒,且不论药品真假,光考虑用药注意事项和用药剂量,都请先到医院诊治后再谨慎用药。

吃药不可取

心理、运动调节效果更佳

心理问题是有梯度的——一般问题、比较严重问题、疾病边缘,最后才是心理疾病(神经症)。由于发病原因、表现等不同,治疗的方法就不尽相同,有些人适合药物治疗,有些人则需要心理治疗,还有些人需要联合使用药物和心理治疗。

多数情况下,除非求助者痛苦得难以忍受,一般不需要服用药物,只需心理治疗或者辅导。

因此,即使吃这类药物确能缓解失眠症状、提振精神,医生仍然建议,要治疗也应优先考虑保守治疗,能心理调节的就心理调节,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药物虽能改善症状但不能预防复发,通过运动和休闲调节心理问题其实更有益处。

百忧解

并非精神疾病万能药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很多人会将其他的精神和行为问题误认为是抑郁症,因此长期使用抗抑郁药治疗其他精神类疾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例如,将抗抑郁药用于没有抑郁症状的阿尔茨海默病,单用抗抑郁药治疗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结果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造成了一些新的问题。

其实,抑郁症的表现症状复杂多样,有许多不同类型,程度有轻有重,易与其他精神和行为问题混淆。因此,当患者出现其他的精神和行为问题时,最好请精神或医学心理专科的医生诊治,千万不要道听途说,把并非抑郁症的情况误认为抑郁症,擅自长期用药。

上一篇:晚清杂税名目及其产生之必然性初探 下一篇:近代中国文化观的革新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