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特色牌突破“千校一面”

时间:2022-10-18 06:10:05

2001年12月13日,顾海良从北京到武汉就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次年8月,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

作为党委书记的顾海良做思想政治工作细致入微。“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采取交互式、讨论式的对话,要让他们从你的表达中感受到他们自我成长,成才所需要的东西,把你的需要变成大学生‘我的需要’。”如今,作为校长的顾海良有着深邃而长远的战略眼光,瞄准世界一流名校而努力着。

大学特色,是大学的制度文化、组织文化、行为文化的综合表现,是全体师生共同认可的、并能够表现为师生基本行为的、以区别于其他所有大学的特质。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现已出现了明显的同一化、同构化和同质化倾向,顾海良作为武汉大学的主帅在大学特色建设中作了哪些努力、是如何不断提升武汉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呢?

记 者:2008年11月,您由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改任为武汉大学校长。作为书记和校长,您感受到具体工作中最大的不同是哪些方面?

顾海良:根据《高等教育法》等规定,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在职责权限方面有区分。具体而言,高校党委研究决定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大问题。党委领导是指党委的集体领导。校长的行政职权是对学校整个教学行政过程的贯彻,其中包含学校党委决定的重大举措,具体就是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角色的转换,感受自然有些不同。当上校长后可能会更加务实一点,可以为武大做的实事也会更多。

记 者:出任校长后,您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顾海良:宣布我出任校长的大会一结束,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就是到了艺术学系,去看望正在那里进行紧张排练的话剧《西望乐山》剧组人员,并与话剧编导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当时,我们举办115周年校庆所秉持的理念,就是力避铺陈奢华等俗套,适时推出了一台学术大戏和一台文化大戏。学术大戏就是定位于高端讲坛的“珞珈讲坛”,在珞珈山最具标志性的建筑老图书馆开讲。文化大戏就是由武汉大学师生自编自演的大型校园话剧《西望乐山》的公演。我们用排演话剧的形式来纪念武大西迁和校庆,改变了传统的纪念活动模式,开创了国内高校校庆形式的先河。话剧折射出当时武大优良的学风校风,展现出武大人在那个艰苦卓绝时期的精神面貌。我们希望通过总结、凝炼、弘扬乐山时期的办学传统和大学精神,将这份精神遗产内化为凝聚全校师生员工和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以提升学校的办学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记得我调任武大时,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我临行前对我说:“武大不缺教授,你不是作为学者去的,你是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去的。”我清楚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学校的管理者,其次才是一位大学教员、一位经济学理论研究者,为了学校的发展,我必须放弃许多在学术上的发展机会。

作为校长,我不想管得过严,希望自己能把更多的思考放在学校的战略发展上。教育部很支特我的工作,给我配了两位常务副校长,让我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放在一些大的事情上,我尽可能不把眼光放在一些琐碎的事上。比如,人才‘问题,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人才的引进,其实还有一个人才退出的问题。现在,人才引进基本上是畅通的,但是退出不畅通,这就要思考出口问题,不然就可能面临“两难”一出口解决不好,如何引进?

记者:我认为,大学特色是大学的个性特点,是一所大学的理念和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和自然生成,称得上是一所大学的标志性符号。您在大学特色的建设和发展方面作了哪些具体的努力?

顾海良:中国的大学不能“千校一面”,每一所有些历史的大学都应保持其固有的个性特点。我认为,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学术传承、精神气质乃至流风遗韵,应植根于其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历史积淀,是逐渐生成的。我理解的大学精神,主要应该是体现着对于大学的本质、功能与办学规律的理解和价值追求,它的确是长期办学实践的探索与积淀,并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充实发展的关乎办学理念的集成。那么武汉大学呢?116年前,自强学堂的办学宗旨是“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材,上备国家任使”。后来的武昌高师以“朴减勇”为校训,到了西迁乐山时期“明诚弘毅”,武大文化百年之旅究竟传承了什么?有哪些值得我们挖掘、凝练和汲取呢?这些是值得我们着手探究的工作。大学精神既蕴涵于大学之中,又神游于大学之外,它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仅仅是钟灵毓秀的世外桃园,也不仅仅是各类人才的集散地,而是聚集了人、思想、创新、智慧的大学生命力的源泉。

在强化武汉大学办学特色方面,我想主要在3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立足实际,发展特色,根据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中所处的方位,立足于现有办学资源和特点等实际,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地追求卓越。这就要求我们强化“三创”、“三优”这一武大百年历史中积淀而成的办学风格、办学品质和办学特色;二是强化学科特色,体现学科优势,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谋求学校的科学发展。我们适时提出“大学科”概念,即不仅是严格按照学科目录设定的博士点、硕士点意义上的学科,而是全面地理解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重点基地、实验室建设总和意义上的学科,这是按照国家社会发展需要设置的学科。三是强化体制机制特色,完善我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主辅修制、第二学位制、硕士生“1+4”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体制和机制。

记 者:作为校长,您认为自己最大的挑战来自哪方面?为什么?您的办学理念是什么?

顾海良:挑战那就多了,作为一所大学的当家人不容易,治理百年名校是需要花费极大心血的。对于治校理念,我把它概括为“五学”,即学者、学利、学术、学风和学生。

我认为,创建一流大学必须紧紧抓住“五学”。大学之大,首先在于大学者、大学术。尊重学者、崇尚学术,自然就成为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也自然成为大学不懈的价值追求。没有优秀学者的学校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学校,没有优秀学者的学校也是一个没有地位的学校,所以对于学校来讲,悠悠万事,学者为大、学者为先。学者的声望和影响又总是以一定的学科为基础的,任何一个学校,不管是大校还是名校,都要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即使没有优势学科,也应有学科优势。

自来到武汉大学工作起,我就一直怀有一个梦,就是把珞珈山上最具标志性的建筑

老图书馆的大厅辟为“珞珈讲坛”,一流的学术大师能以在这里讲学为荣耀,让这座巍峨建筑成为令人神往的学术殿堂,让珞珈山遍撒学术的种子,成为一片锻造学术、淬炼大师的沃土。在武汉大学建校115周年之时,这个梦终于圆了。

学术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尊重学术就是尊重知识、尊重学者。尊重学术是和形成良好的学风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学校有没有良好的学风,有没有历史积淀下来的值得人们称颂的学风、富有特色的学风,是它能否跻身名校一中国名校或世界名校的根本。学风是学者风范的写真,也是学科和学术水平的体现。在“五学”中,最重要的是学生。高校的以人为本,在根本上就是以学生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最根本的就体现在所培养的大学生的质量上。武汉大学的学生是武汉大学的产品,武汉大学要教给他们的不仅是学习的方法、探索的精神,还要教给他们理解复杂世界的能力;武汉大学的学生应该是人格与心智都完善的学生,是知识、能力、责任感三者相统一的学生。

上一篇:顾海良 用学者智慧求解教育方程 下一篇:创建和谐景区 发展和谐旅游弘扬和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