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深深 第62期

时间:2022-10-18 05:46:35

母爱深深 第62期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教学过程中,我逐层深入,引领学生知恩、感恩、报恩,领悟母亲在月光下把她爱故乡、爱亲人、爱生活、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传递给了我,表达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一、情境导入,初识母爱

教学的导入环节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当,就能激发学习兴趣,引人入胜,收到先声夺人的奇效。

课伊始,我让学生在美妙的乐曲中欣赏温馨的画面,同时倾听我描绘画面内容:宁静的夏夜,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出来了,柔和的月色洒满了篱笆小院……正当学生身临其境,享受着夏夜的美好之时,我提问:“如果图上小朋友是你,你会有什么感受?”学生有的说:“在母亲的怀抱里很是温暖!”有的说:“母亲的爱给了我温馨,给了我快乐的童年,也给了我永远的记忆。”……我随即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反复让学生朗读这段话,从而让学生初识母爱。

这样设计以角色转化,辅以优美的画面、动情的音乐范读,层层深入地把自己的情感与文中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课文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产生共鸣,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发,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品词析句,体悟母爱

语文应该姓“语”,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透着浓浓的语文味,应该抓住每一个小小的词语与细节,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篇课文中的遣词造句非常精准而富有诗情。如“小院里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我设疑:这句话有个词用得很特别,知道是哪个词吗?当学生找出“芳香的音韵”后,我接着追问:“特别在哪里?”虽然在小学的阶段还无法解释清楚“什么叫通感”,但可以引导孩子明白“音韵”是和谐的声音,母亲那甜甜的嗓音,甜美、婉转、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令人舒心而陶醉,犹如闻到了花的“芳香”使人迷醉一样,让作者的内心也充满了芳香,用“芳香”形容“音韵”,突出了这种“音韵”给作者的心灵感受。又如“黄河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两个“长”的读音一样,但他们的意思不一样,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一下子就能明白“长五谷”的“长”的意思是“生长”。而学生对“长歌谣”一时难以理解,我就适时补充一些资料:黄河边土地贫瘠,人民的生活非常贫苦,可是生活在那里的人民却热爱着这片土地,他们的精神生活是那样的丰富,他们创作流传着大量的民歌民谣:《小放牛》、《打麦歌》、《天女散花》、《扁担歌》、《摘石榴》、《唱四季》……这些歌谣大多是赞美家乡、歌颂家乡的。此时,学生自然而然就领悟了“长歌谣”中的“长”是“产生、流传、创作的意思”,更明白了母亲用歌谣把家乡的文化传承给了幼小的作者,使作者的心明朗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母亲培养了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感情,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又如: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我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课文插图感悟母亲的美丽、圣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这时蒙童混沌的心豁然开朗了,想象力也丰富起来。这时,学生对母亲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语文课上哪怕一个细小的地方都应该是充满感情的。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能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魅力”。

三、听说读写,感谢母爱

叶圣陶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得多,读得透,自然能促进写;写得多,写得妙,自然能促进读。读与写的互相渗透,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教材中不少课文因表达的需要没有写完整,这留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处理教材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之上,有根据地进行补白。

这节课教学中,在学生全面学习课文后,我创设情境:想象多年以后,面对年老的母亲,我趴在她的膝前,会说些什么呢?把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在感恩卡上写下来,可以对文中的母亲说,也可以对自己的母亲说。学生经过课文的学习,心中有了情而发,所以很快就完成了感恩卡上的小练笔。学生交流:“母亲,谢谢您给我的启蒙教育,给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使我走向了文学之路。”“母亲,还记得您在月光下给我唱的那些歌谣吗?是如此的甜美温柔。”“母亲,您那穿着白布褂子的白玉雕像般的身影,是那么圣洁美丽,您那芳香般的音韵时时在我耳畔回响,感谢您!”然后我激情引导学生把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谢您,母亲!”让我们对全天下的母亲说一声:“感谢您,母亲!”这不仅是学生情感在课堂中得到升华并宣泄出来,也是在充分感悟课文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回顾的再理解。最后我把第十自然段改编成一首小诗《感谢您,母亲》,齐诵中结束整堂课。这样设计将文本的内涵牢牢地抓住,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人文渗透,同时对学生进行小练笔的锻炼。

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结构的四根柱子,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互相促进、互为作用的。教学中只有使这四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提高教学整体效率,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拓展延伸,升华母爱

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之有效的课外拓展,能够保证良好的信息来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对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在教学快结束时,我适时补充了一段延伸内容,在乐曲中朗诵: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有一年,当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这个曾经拥有甜美嗓音和玉石雕像般美好形象的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她患了老年痴呆症。而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这份爱,我永远永远也不会忘记。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那月光下的启蒙……读完时,我已泪流满面,同学们更是情不自禁,轻轻抽泣,感动至极。在新课结束之际,我拿出孙友田的散文《母亲似水》、《月光母亲》,推荐给学生课后阅读。这一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从而把《课标》“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落到实处。这样设计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生理解母爱的无私、宽容和博大,把学生和作者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课外拓展,应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有效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注重引导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所学,不断激发他们的阅读探究兴趣,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思维的发展。

总之,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坚持实施感恩教育,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在学生心中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感恩树”,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让生成在课堂上悄然绽放 下一篇:落实复述要求,强化语言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