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温商:曾经沧海何惧水

时间:2022-10-18 05:39:24

多少年来,他们飘洋过海,凡是太阳照射到的地方,大多留下他们仆仆风尘的身影;凡是江河流淌过的地方,大多曾刻下他们沧桑的脚印。如今,千千万万生活、创业在外的温州人,在各自领域取得骄人业绩。但是,对家乡的挚爱和眷恋依然如此强烈。

2008 年11月,第二届世界温州人大会召开,来自世界5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温州杰出人士相聚家乡。温州像过节一样,温州当地人会不时地在街头看到一些名人老乡,他们从世界各地赶来,不仅是为了看一看故乡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变化,也不仅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紧张的情况下交流商讨应对策略,他们谈论更多的是,他们要在祖国和家乡汲取力量,发挥温州人强大的团结精神,共同面对未来。

在世界温州人大会的现场,笔者感受到了不同于上届大会的“抗寒”气氛。“你的项目做得怎么样了?”“还有哪些销售渠道?”在世界各地打拼的温州人,面对这次金融寒流的袭击,再次相逢故乡,说得最多的还是“抗寒术”。

充分利用“温州网”

“生意确实没有以前好做了,但我们也有自己的办法。”德力西集团大庆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星南说,他的做法是扩大销路,开发新产品。陈星南说,温州人最大的优势是人多消息灵,通过经常和老乡们交流,可以让自己的产品扩大销路。

荷兰朱氏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志群说:“我这次回来,最关注的是200多万在全世界各地的温州人能不能适应现在经济状况。”

“和国内老乡想象的不同,经济危机至少目前对荷兰影响不大,当地华侨也没有受到什么冲击。倒是在国内有点感觉。我们在温州新开了一家酒店,现在还在试营业。以前温州企业开招待会议人均花费都在5000元左右,现在会压缩到三四千元。但是,依我看,经济危机是挑战,但同时也是机遇。优胜劣汰的过程中,应该会有新的商机出现。温

州人遍布世界,这是个得天独厚的资源,这个遍布世界的‘温州网’,是温州产业走向世界的平台。”朱志群说。

困难时期大家拉一把

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罗马尼亚的不少华侨失业,温干平是罗马尼亚瑞安同乡会常务副会长,他说,失业华侨多数因为面子等各种原因,虽然无经济来源,在国外生存都成了问题,但他们也不愿意回国。

“困难时期拉一把,就挺过去了。当年,我们温州人就是凭着团结才能打出一片天下,这种精神不能丢。”温干平说,当地的青田华侨首先行动起来,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共同资助失业老乡,让他们有本钱重新投资做生意。

“当然做什么生意,我们也会帮忙,他们只要将借去的钱用作店面房租即可,一些生意做得比较好的人,就将商品免费提供给他们经销,现在,很多人都在大家的帮助下慢慢度过难关。”温干平说。

把钱投给家乡

在温州人大会上,大家讨论最多的还是怎样投资家乡。一位意大利温籍华侨说:“我希望大家都能将手中多余的资金集中起来,为温州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阔别家乡多年,但温州人对乡土的眷恋依然深植骨髓,除了谈论商机,应对金融寒流,踏上家乡土地的温州游子,听着满街的乡音,在内心深处涌动的仍是一份不变的乡情。他们为家乡捐资助学,他们在家乡学习充电,甚至回家乡为子女相亲,为的就是留住对故乡的爱。

海外温商有了律师团

“说实话,以前我们温州人做生意讲的就是‘义气’二字。一上酒桌,两杯酒下肚,就是朋友,再喝几杯,口头上就能把协议谈定了。现在不行了,特别和老外做生意,讲的是法律。”一位荷兰华侨说。

瑞安华人华侨交流协会负责人说,老华侨虽然生意做得比较大,但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识就更差了,在国外,他们往往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深造,一碰到法律纠纷,就只有吃亏的份。去年7月,在罗马尼亚,一家海运公司的一位老板跑了,另一合伙人就扣留了几十个华侨的几百个货柜,原来只要5000美元一个货柜的运费,要升到25000美元,如果当时所有的老板都签订过合同就不会发生这样的纠纷了,仅仅因为平时大家用的是口头协议,打起官司来都非常困难。

“罗马尼亚扣留货柜事件发生后,华侨找到了我们,我们派了律师到当地去解决,货柜里装的都是衣服等季节性物品,时间拖得越久,商户们损失就越大,最后双方以每个货柜18000美元价格谈妥,这一谈就过去了3个月。”这位负责人说。这次,交流协会特别聘请十多名律师,组成律师团,为海外华侨提供法律援助。

九万美元资助贫困学子

美国佛罗里达州温州同乡会会长叶长青专程来到第二届世温会筹委会,为旅美温籍侨胞所筹集的约9万美元善款寻找需要帮助的对象。

美国佛罗里达州温州同乡会于今年10月1日成立。据叶长青介绍,同乡会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家乡的贫困山区建一所希望小学,并成立基金会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解决学费问题,以及为优秀学生提供赴美求学的机会。

“此次回乡参加世温会,我就要落实这个事情,使这笔善款发挥作用。”叶长青说。该会有旅美温籍侨胞200余人,从事小商品、服装等行业。

回国给儿子找媳妇

温干平在罗马尼亚做生意已经13年了,两个儿子分别是27岁、25岁,在国内读完大学后,去国外深造,现在主要帮他打理生意。现在生意做大了,儿子们也有出息了,这次回来,他有一个任务――给儿子们找对象。

“一般中国人在国外,轻易不找老外媳妇,因为文化、生活习惯等相差太大了。那些罗马尼亚姑娘,确实很漂亮,可是,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都不一样,真正生活在一起就有不可调和的差异。儿女们也想找个中国人,但是,在国外找到一个合适的也不容易,特别是我们还想找个合适的媳妇就更难了。”温干平说。

来源:《钱江晚报》

阔别家乡多年,但温州人对乡土的眷恋依然深植骨髓,除了谈论商机,应对金融寒流,踏上家乡土地的温州游子,听着满街的乡音,在内心深处涌动的仍是一份不变的乡情。他们为家乡捐资助学,他们在家乡学习充电,甚至回家乡为子女相亲,为的就是留住对故乡的爱。

上一篇:Continuous Wonders and Surprises 下一篇:不一样的王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