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心汤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30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18 05:31:15

益心汤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30例疗效观察

摘 要 60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采用益心汤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有效率86.7%,对照组72.3%。两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提示益心汤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甚佳。

关键词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中医药疗法 益心汤治疗应用

自拟益心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0例,并与西药治疗对照观察,疗效明显,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病历按收治顺序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6~35岁,平均21.5岁。年龄16~20岁15例,21~30岁11例,31~35岁4例,病程5~14天,平均8天;其中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者25例,无明显诱因者5例,心电图检查均有异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5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室早11例,房早4例,血清心肌酶谱异常24例。对照阻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5~37岁,平均22.3岁,年龄15~20岁13例,21~30岁12例,31~37岁5例,病程8~15天,平均9天,其中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24例,无明显诱因6例,心电图检查均有异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7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室早12例,血清心肌酶谱异常21例。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分布均衡,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全部病历选择于门诊患者,符合1992年2月卫生部制订的《病种质量控制标准》中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标准。

治疗方法:两组均嘱卧床休息。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的给予抗感染及抗病毒药治疗。⑴治疗组:以益心汤为主方,临床辨证分型加减用药。益心汤组成:太子参20g,黄芪30g,丹参30g,葛根30g,麦冬20g,五味子15g,川芎9g。辨证分型:①热毒内袭,心气耗伤型,症见:发热,咽喉肿痛,心慌气短,舌红苔薄黄。予益心汤加银花30g,连翘15g。②心脉痹阻,气阴两虚型,症见:心悸气短,乏力,胸闷,脉细数或结代,舌红苔白。予益心汤加薤白30g,苦参30g,柏子仁20g。用法,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1个月为1疗程。后改用西药维生素C300mg,辅酶Q10 20mg,3次/日,2个月后观察效果。⑵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10%葡萄糖500ml,辅酶A注射液100U,三磷酸腺苷注射液40mg,维生素C注射液5.0g,10%氯化钾注射液10ml,1次/日,静滴,15天为1疗程。后同治疗组改用辅酶Q10 20mg,维生素C片300mg,3次/日,2个月后观察效果。频发早搏加用抗心律失常药。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治愈好转标准[1]拟定:①治愈:临床症状与阳性体征完全消失,心肌酶谱检查正常,心电图恢复正常;②显效:临床症状控制或好转,心肌酶谱基本正常或好转,心电图好转;③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变或加重,各种检测指标无好转变化。

结 果

治疗组30例,临床治愈16例,显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30例,临床治愈13例,显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据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显著,治疗组治疗效果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率失常变化比较(例)

注: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

讨 论

病毒性心肌炎在中医学上归属“心悸”、“怔忡”等范畴,主要病机为卫气虚弱,外邪内干,侵扰于心,耗伤气阴,经气不利,心脉瘀阻,失司其职,而见心悸气短,乏力等症。《诸病源候论》记载“心痛者,风凉邪气乘于心也”,即说明感受外邪是致病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为病毒直接或间接引起心肌损伤,导致心肌供血及功能障碍。治疗上,对照组采用营养心肌,减轻心脏负荷,促进功能恢复为主,治疗组以养气阴,通脉化瘀为大法,自拟益心汤,方中太子参、黄芪、麦冬、五味子、葛根、甘草生津通脉,益气养阴,川芎、丹参活血化瘀,银花、连翘清毒邪,柏子仁安心神,薤白宽胸理气,苦参清外邪,复心脉,诸药合用,清毒邪,益气阴,化瘀通脉而奏功,从而获得满意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黄芪抑制病毒在体内的生长和繁殖,同时具有多方面的免疫调节和免疫增强作用,它既能促进抗体的生成,还能增加NK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巨噬细胞吞噬病毒能力,减轻病毒对心肌的直接损伤,从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另外,黄芪还具有抗缺氧能力,清除自由基,对改善受损心肌的微循环,促进心肌细胞的恢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葛根既能扩张冠脉,促进心肌供血,又能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代谢。丹参、川芎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血液循环,促进心肌供血,保护心肌细胞。银花、连翘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苦参有较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中西医理均阐明益心汤对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且疗效满意,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总后勤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疗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116.

上一篇:百草枯中毒患者45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氟骨症和石骨症的X线影像对比分析